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专题>>红色博览>>《人民画报》(中国国家画报)>>正文
忆往昔峥嵘:红色后代忆先贤(组图)
2012-01-18 12:57:04
作者:梁夙芳、李舒亚、唐涛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收藏】 E-mail推荐:

    张东燕:我心中的爷爷张闻天

    张东燕身穿白底蓝条的连衣裙,化了一点淡妆。她说话慢条斯理,举止落落大方。她很爱笑,总是微笑着,说到欢喜处常开朗地笑起来,原本不小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她说,自己极少接受媒体采访,这一次是为了迎接建党90周年,所以要正式一点。

    张东燕从小在爷爷张闻天和奶奶刘英身边长大。关于爷爷的回忆一直在她心里珍藏。不过,要把"爷爷张闻天"和"伟人张闻天"联系在一起,至今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张闻天在相当长时期内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曾担任过中共中央总书记,是被誉为"红色教授"的学者型革命领袖。在改变中国命运的遵义会议及和平解决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庐山会议上,他反对"大跃进",反对个人崇拜、争取党内民主,与彭德怀一起被打成"反党集团"。"文革"期间,他又因坚持原则受到严酷迫害。1969年,张闻天和革命伴侣刘英被"遣送"到广东肇庆。"那里自古就是流放地,名义上有两个警卫兵,实则是看守。"

    张闻天给在新疆建设兵团劳动的儿子张虹生写信,说他和刘英非常孤单,就像"孤庙里的两个和尚"。于是,年仅两岁的张东燕被送到了爷爷奶奶身边,张虹生希望她能给两位老人带去些许慰藉。

    因"遣送"时有明确要求,不得使用原名,在相当长时间里,张东燕不知道爷爷叫张闻天,只知道他叫张普。这是爷爷自取的化名,意思是做个普通人。

    在张东燕的印象中,爷爷永远像闹钟一样准时,每天清晨5点准时起床。他惜时如金,每天做得最多的事,不是读书,就是写作。在肇庆期间写作的成果就是后来被称作"肇庆文稿"的重要著作。

    在肇庆的生活无疑是清苦的。同样身为知识分子和老革命家的奶奶刘英承担起了几乎全部家务。由于没有当地户口,在许多紧缺物资都需凭票购买的年代,他们家买不到布,也买不到肉。小东燕在慢慢长大,奶奶只好不断地把爷爷的旧衣服改小了给她穿。可是,爷爷一向简朴,许多衣服都是衣领穿坏了,换一个领接着穿。所以,改做的衣服往往本身已经很旧,有时小东燕的动作稍大一点,一撑就破了。

    张东燕印象最深的是,爷爷好不容易弄来了一瓶花生,由于数量有限,每天只能吃两颗。小东燕若是馋了就会向张闻天撒娇:"爷爷,嘴里没味儿了。"爷爷就给她一颗,有时也把维生素C含片当作糖给她吃,"毕竟有味儿嘛"。

    至今,回想起那段时光,张东燕总觉得很温暖。慈爱的爷爷奶奶尽其所能地去疼爱她,呵护她,不让她感受到外界的纷扰。不过,年幼的她仍然感受到当时周围邻居对他们的冷落和歧视,因为他们是"毛主席不要的人"。

    1975年,组织上终于同意张闻天到江南定居、养病。张东燕和爷爷奶奶一起搬到了江苏无锡,搬家时全家行李不多,主要是书。然而,爷爷的病情不断恶化,1976年7月1日在无锡病逝。

    文革结束后,张闻天得到了平反。文革期间爷爷和奶奶被冻结的工资共补发了8万元。按照爷爷生前与奶奶的合议,奶奶刘英将其中4万元作为党费上交,"这是他们的信仰",另外4万元捐给了少年儿童福利基金会。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张东燕始终没办法把爷爷和党的领袖张闻天联系在一起。对于她来说,"爷爷就是爷爷,是我身边最亲的人,是我珍藏的回忆。"

    不过,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她开始慢慢地接受,爷爷张闻天和伟人张闻天这两个形象开始逐渐地靠拢、融合。

    张东燕说:"爷爷一直认为自己是普通人,他是在为他的理想而奋斗。党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正是因为有爷爷奶奶这样的普通党员。中国共产党应该吸收更多像爷爷那样的人,这个党才更有生命力。"

    爷爷奶奶生前一再教诲张东燕,要做一个普通人,做一个正直、诚实的人,要严格要求自己。张东燕如今是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校外教育处的调研员。她始终按照爷爷奶奶的期望要求自己,她也有自己的理想。"如果说爷爷奶奶的理想更高更大,是为了民族解放、人民幸福,那么,今天,我的理想是,希望能够搭建更大的平台,让更多的孩子接受优质的校外教育,让孩子们的天性得到更自由的发展。"

    任远芳:『陌生』的父亲任弼时

    还没见到任远芳,就远远地从楼梯间里听到了从她家里传出的钢琴声,弹的是前苏联的老歌《纺织姑娘》。敲开门,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热情洋溢地接待了我们。

    她出生在莫斯科,当时父亲任弼时正任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1940年春,父母同时回国,仅一岁零两个月的任远芳被留在了伊凡诺沃国际儿童院。当时,因忙于国内事务,难以兼顾孩子,包括毛泽东的女儿李敏、刘少奇的女儿刘爱琴、朱德的女儿朱敏等在内的许多革命领袖的孩子都寄养在这个儿童院。

    "前苏联可以说是我的第二祖国。"任远芳在国际儿童院养成了直率的性格,热衷过集体生活,愿意多为别人着想,喜欢吃黄油面包,喜欢弹钢琴和游泳。

    11岁前,任远芳只会俄语,不会中文,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她的俄语名字叫"卡佳",据说父亲曾用俄语给她写过信,不过,她那时太小,已经记不大清了。

    1949年,一直有"党的骆驼"之称的任弼时,因曾两次被捕受酷刑身体损伤严重,又长期抱病工作,病情恶化。10月1日,他躺在病榻前收听了开国大典的实况广播。11月,中共中央决定让他前往莫斯科就医疗养。于是,1950年1月1日,在莫斯科近郊的巴拉维赫疗养院,任远芳见到了分离十年的父亲。

    最初的感觉是陌生。任远芳躲着任弼时,不敢接近他,只想赶紧回到儿童院去,和小伙伴们在一起。不过,父亲没舍得让她走。在和父亲一起生活了8天后,任远芳慢慢感到,这个"爸爸"似乎对她很好很关心,她渐渐接受了他。

    五个月后,父亲任弼时结束在苏疗养,带着任远芳回到了中国。

    任远芳见到了母亲陈琮英和两个姐姐、一个弟弟。她开始学习中文,学着适应全新而陌生的环境。和父母小住了一段时间后,同年8月,她开始了住校生活。没想到,两个月后,父亲因继续带病工作,过度劳累,因病去世。

    父亲的追悼会上,来了许多人,包括毛主席、周总理,任远芳意识到父亲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不过,无论是采访前的联系,还是在专访过程中,任远芳多次强调,"我就是一个普通人,过的就是普通人的日子。"

    一直以来,任远芳不希望太多人知道她是任弼时的女儿。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后,为避嫌,她改名"陈松",用的是母亲陈琮英在前苏联共产国际工作时的化名。至今,这仍然是她身份证上的名字。
不过,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弟弟去世后,母亲陈琮英晚年主要由任远芳照顾,她在心理上和家里人越来越亲密。

    如今,退休后的任远芳和老伴儿住在北京亚运村的一套公寓里。她原来住的是一套老房子,面积不大,最重要的是没有电梯,上下楼不方便。于是,孝顺的女儿女婿把这套带电梯的公寓换给了老两口住。

    今年是中共建党90周年,任远芳的日程表密密麻麻地排满了活动,包括各种媒体采访,以及出席一些与父亲相关的纪念活动。她说,"作为任弼时的后代,这是我们的责任,应该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孩子们了解过去的那段历史。"

    在采访的过程中,有电话打进来,我们碰巧听到她正在为争取建一所以任弼时的名字命名的希望小学而努力。

    在采访的最后,我问:"现在更愿意别人叫您陈松,还是任远芳?"

    她微微一笑,说:"还是更喜欢别人叫我'任远芳'。"

    李乐群:我和父亲、爷爷有同样的信仰

    在邀约李乐群采访的电话中,她不只一次表达了这样的疑虑:"我担心你们会很失望,其实我真的没什么特殊之处。"当我们在她工作了几十年的北京阜外医院见面时,李乐群仍然这样说。

    李乐群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的孙女,父亲李葆华曾先后担任过北平市委书记、中共晋察冀省委书记、水利部副部长、安徽省委书记、贵州省委书记、中国人民银行行长。但是,同事们都说,完全看不出李乐群是高干子弟。

    李乐群丝毫不觉得自己有什么特殊,从小父亲就一再强调:"我们就是普通人。"

    父亲有专车,但从来不让家里人坐;一套单元房住了30年,一直不同意组织上给他调换个大些的房子,甚至换家具、铺地板做个简单装修都一概拒绝;一次重要的外事活动之前,天气突然升温,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李葆华竟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西裤,还是李乐群找出她爱人的一条薄西裤才给父亲解了围。父亲的工资常用来资助有困难的人,据姑姑李星华说,这点父亲跟爷爷很像,当年爷爷每月收入几百块大洋,却有时竟拮据到没钱给孩子交学费的地步,因为钱都用作党的经费和救助穷人了。

    李乐群根本没见过爷爷李大钊,对于爷爷的印象大多来自姑姑李星华的零星描述。父亲却绝少提及爷爷,也很少讲他自己的故事。"在他看来,那些都过去了,没什么好炫耀的。"

    在审定中央党史办主持编纂的《李葆华传》初稿时,父亲提出了290处意见,其中近200处意见是:"把我的名字从这里删掉,换上组织的名字。"

    "文革"期间,爷爷李大钊被抹黑成"大叛徒",当时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的李葆华也成了全国第一个在北京游街的省委书记。一次父亲在安徽挨批斗,李乐群悲伤地坐在马路牙子上听喇叭里的"直播"。大会开得声势浩大,"不投降就叫他灭亡"、"老实交待"的口号震天响。突然间喧嚣停住,只听见扬声器中传来父亲熟悉而又平静的声音:"那不是事实。"

    当时,经常传来熟人因不堪忍受折磨而自杀或神经错乱的消息,全家都很担心在押中的李葆华。但当家人想尽办法见到他时,他反而安慰大家:"放心,我的心里很坦荡,什么都能看得开,事情早晚会正过来。"

    在李乐群的记忆中,父亲一生从来都是这样,实事求是,从容淡定。据姑姑说,爷爷更是如此。

    高中毕业时,李乐群没有资格参军,也不能当工人,想去建设"北大荒"却被告知去了也只是个"专政对象"。于是,她到山西最穷的雁北地区农村插队,安心地当起了农民,后来转到离家稍近的安徽农村。

    凭着埋头苦干,李乐群和当地村民成了朋友,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那时候,入党不会有任何好处,那么多党员还在挨斗。就是觉得,爷爷奶奶父亲母亲都是党员,他们都忠心耿耿干革命,我们也要走这条路,要为共产主义奋斗。"

    1973年,李乐群以数理化满分、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工农兵大学生。县里面派来摸底的人要求村民多谈谈"黑五类"子女李乐群的"缺点",但全村没有一个人说她的坏话。于是,李乐群走进了安徽省医学院。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李乐群的主要经历可以概括为:兢兢业业,治病救人。她一再说,"宁可我下班晚一点,也要跟每一个病人说清楚病情。有时候医生说得含混,会让病人有无谓的担心,影响病情的好转。"所以,总有不少病人指名只挂李乐群的号。

    说到对走过九十年的中国共产党怎么看,李乐群翻开一个小本子,一字一句地认真念道:"中华民族寻求解放与复兴,探索了很多道路。只有找到马克思主义,建立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才一步步走向胜利,实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这是可以告慰爷爷那一辈先烈的。经历了许多曲折和风雨,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时期,国家经济、社会、国际地位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华民族更需要有一种大的凝聚力,团结起来、迎接挑战、争取更大的发展机遇。作为政治核心力量,已执政六十年的中国共产党,一定要保持共产党人的崇高信仰,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要立党为公,站在时代前列,全面推进改革和发展;要保持党的纯洁性,严惩腐败,全心全心为人民服务。这样才能承担起领导全国各民族人民走向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

    黄孟复:祖父黄炎培为何选择共产党

    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开创者、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和中国民主建国会的创始人和领导人,新中国工商界的领袖……黄炎培一生在教育、经济、政治等诸多领域颇多建树。

    作为一位具有强烈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黄炎培毕生所致力的是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振兴中华。在经历了艰辛的迂回曲折之后,黄炎培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成为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典范。

    黄孟复认为祖父黄炎培等一批中国早期民主党派人士当时可以有别的选择,是1945年的延安之行深刻地影响了他们。

    1915年,黄炎培赴美国参加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他会见了当时的美国政要以及爱迪生等科学家,并为中国留学生争取到了正当的权益。"美国之行,祖父得出一个结论:中国要富强必须首先抓教育,那个时候中国普通老百姓的教育一门空,他就联合工商界人士开始兴办中国的职业教育。但日本入侵中国之后,他认为光教育还不行,中国人必须团结起来,他就领导建立了一些政治团体,爱国思想转向了致力于中国政治体制的建设"。

    在当时,黄炎培认为腐败的国民党是无望的。共产党因为坚决抗日,影响力慢慢上来了,黄炎培注意到了共产党。"不过共产党将来真能成大事吗?我祖父他们开始还是有疑问的。"1945年7月,黄炎培和民主党派领导人左舜生、章伯均、冷遹以及民主人士褚辅成、傅斯年前往延安访问,著名的"窑洞对"和"黄氏周期律"由此诞生。

    "祖父他们到老百姓家里去了解情况,发现当时的延安确实是军民一心、欣欣向荣。"在窑洞与毛泽东的谈话中,黄炎培问共产党能否跳出"其兴也勃,其灭也忽"的历史周期律。毛泽东回答已经找到了一条打破历史周期律的路,就是民主。"延安之行后,祖父在接受共产党的领导这件事情上,思想上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成为他一生的转折。"

    更重要的是,德高望重的黄炎培的选择还直接影响了当时国民党统治区的中间力量,各民主党派、社会贤达也慢慢由"不左倾,不右袒"到逐步向左转直至完全拥护共产党。在黄孟复看来,"这一批人他们追求真理,心系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当时可以有别的选择,共产党的政策能把祖父这样一批人争取过来确实非常不容易。共产党不是用利益,而是用真理、理念、事实来争取他们的。"

    黄孟复6岁之际被祖父接到身边抚养。此前,其父黄竞武(黄炎培的次子、中共地下党员)因揭露国民党私运黄金去台湾,在上海解放前夕被杀害。黄炎培在客厅里摆着儿子的遗像,旁边写着:"我们每一回走过北京天安门,望见高高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想起千千万万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牺牲生命者中间有一个是你。"

    "当时我们家里一共有七个小孩,祖父对我们的品行和学习上的要求都很严格。"黄孟复就读育才小学的时候,时任新中国政务院副总理的黄炎培曾破例去学校看他。但是听到祖父来了,贪玩的黄孟复却赶快逃走躲了起来。老师发动同学找了半天才找到,"然后还像老鹰抓小鸡一样把我塞进了车里。"

    曾经家里生活费没有着落时,黄炎培甚至会去摆摊卖字。黄孟复的父亲以及几个叔伯当年都曾留学哈佛等世界名校。黄炎培鼓励后辈们出国学习,但有个规定:毕业必须回国效力。他留给后辈的座右铭是:"事闲勿荒,事繁勿慌,有言必信,无欲则刚。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

(本组稿件老照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梁夙芳 李舒亚 唐涛 编辑

|<< << < 1 2 3 4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有朋自远方来——红色中国的忠诚“外援”(组图)
·下一篇:“海嫂”:为蛟龙祈祷(组图)
·袁隆平:用杂交水稻 战胜饥饿(组图)
·让历史烛照未来——南京大屠杀75周年祭(组图)
·王定国 百岁女红军的红色传奇(组图)
·攻坚克难避空谈 实干兴邦树新风(组图)
·习近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组图)
·十八大宣告未来中国发展方向(图)
·承前启后绘蓝图继往开来谱华章——党的十八大开启中国改革新征程(组图)
·甘肃:唤醒沉睡资源建设文化大省(组图)
·陕西:用文化思考旅游(组图)
·西哈努克的中国情缘(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特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红色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特稿:将军胸怀 书写天下——鉴赏赵勇田珍藏的中国人
耿仲琳向“辞典”说不
耿仲琳:耿仲琳向“辞典”说不
十八大提出要重视“智库建设”
努力推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探索
韶山毛泽东图书馆
红色文化与中国梦
黎荣华:树碑昭英烈 存史启后人
特稿:树碑昭英烈 存史启后人
黎荣华:永远的老兵
习仲勋会见原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
解放军厚葬名将张灵甫(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毛泽东称习仲勋:“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到毛
毛主席“粗话”欣赏
习仲勋与儿子近平、远平
毛主席语录
习仲勋生平年表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纪念堂怀念老人家(组图)
特稿:首都各界隆重纪念毛主席诞辰116周年活动在京
9月9,李讷、毛新宇等来到毛主席纪念堂(组图)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
特稿:参加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集锦(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
特稿:华国锋年年到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组图)
纪念毛主席诞辰114周年 原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特稿:邵华遗体告别仪式(组图)
 
中 国 红 色 旅 游 网 版 权 所 有,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建议使用分辩率1024*768浏览本站,16位以上颜色,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
冀ICP备05003408号
E-mail: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