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小青:领袖后人的低调生活
这是一张著名的家庭照:画面上,一代伟人毛泽东一边与自己的堂弟毛泽连夫妻俩聊着家常,一边爱抚着毛泽连一双儿女的头顶,开国领袖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表达无遗。这也是毛泽东的侄女毛小青始终珍藏的一张照片,因为,她就是照片上的那个穿着花衣服的小女孩。
1959年6月,毛主席在离开家乡32年之后回到故乡。当时年方5岁的毛小青随父母第一次见到了自己的伯父毛泽东。"你看,主席那么高,我们这么矮。当时,伯父给了我们姐弟俩一人一小包糖果作为礼物。"时隔半个世纪,毛小青边看照片边回忆。由于年幼,当时许多细节已经没有了印象,但与毛主席初次见面的第一印象却清晰如昨。"那是一种亲人间才有的感觉。伯父是国家领袖,更是自己的亲人。在身材魁伟的主席面前,我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近感。"
毛小青的父亲毛泽连是毛泽东排行老九的堂弟,比毛泽东小20岁。1925年,毛泽东回韶山建立了第一个党支部,毛泽连也由此成为了一名小通信员。1929年,在一次深夜给地下党组织送信的任务中,16岁的毛泽连不慎摔倒,左眼被尖锐的树杈戳伤,鲜血直流。溃烂的左眼之后殃及右眼,20岁时,毛泽连近乎双目失明。
毛家泽字辈总共10男1女,惟一的女性是23岁时牺牲的游击队队长毛泽建。原本应该济济一堂的大家族,解放后,就只剩下毛泽东、毛泽连、毛泽青、毛泽荣4人,其中毛泽连还落下残疾。
数十年来,毛主席对自己这个叔伯兄弟的眼疾始终十分牵挂。全国刚解放,他就派人将毛泽连接到北京治病。半年后,毛泽连结束在北京的治疗。在临别之际,毛主席叮嘱他:回去后不要给地方添麻烦,不要向政府要待遇。如果生活上有困难,我可以帮助你。从1949年到1960年,毛泽东每年都要从自己的稿费中拿出300元钱,接济毛泽连一家的生活。
几十年来,作为一国领袖的亲人,毛泽连不仅坚守承诺没有向国家伸过手,还不断将节省下来的钱接济周围的困难乡亲,甚至最后连主席写给他的亲笔家信也无偿捐赠给了博物馆。作为毛家的一份子,回忆起长辈们有情有义又公而无私的点点滴滴,毛小青由衷地感慨。"为了新中国的诞生,毛主席不仅付出了自己的一切,也贡献出了自己的家庭。作为长辈,主席虽然没有留给家人任何财产,却教给了我们大公无私的品德。作为晚辈,虽然我们没有物质上的特别待遇,但我们却收获了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这使我们终生获益。如果说特殊,这可能就是老一代赐予我们这些红色后代的特殊礼物。"
作为毛主席的亲人,毛小青自豪却从不自傲。作为主席的亲属,她更有着一种无形的自我约束:"就是要规矩办事、低调做人,绝不能给这个家族抹黑。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越雷池一步、偏离主席的教导。我会永远牢记这一点。"她说。
现在,投身商海的毛小青在北京经营着一家大型餐饮企业。酒店内,微缩的浏阳河蜿蜒环绕淙淙流淌,除了陈设有两千多幅毛泽东不同时期的历史照片,这里还有1:1等大比例的毛主席故居模型。酒店外,依形就势划分出延安文艺区、南泥湾区、平原游击战区、井冈山区等很多不同区域。每天,都有学校组织学生到这里参观学习,举办各种教育活动。作为红色后人,毛小青责无旁贷地将这里打造成传承红色精神的平台,巧妙地树立着餐饮文化新的精神坐标。
这是她的"招牌",也是她的使命。"我希望以餐饮养文化,这种文化不仅是共产党的光荣传统,也是正气和先进所在。"作为目前毛家唯一一个下海经商的后人,毛小青有着与其他同行不同的价值观。毕竟,尽管社会语境在不断变化,但在她的血液中,却始终沉淀着无法替代的基因。
周秉和:家规见节操
周秉和是周恩来总理三弟周恩寿的儿子。1951年,周秉和在北京出生。一向倡导和平友善的周恩来给自己的侄儿意味深长地起名叫"秉和"。在家里周秉和排行老五。总理自己无儿无女,侄儿侄女便是至亲。
建国后,每逢休息日或节假日,只要条件许可,周秉和的父母总要带着孩子们到中南海看望总理,在短暂的家庭聚会中享受难得的天伦之乐。在周秉和珍藏着的很多照片上,周总理或抱着、或牵着年幼的周秉和等晚辈,长辈的慈爱之情溢于言表。周秉和介绍说,伯父有着强烈的家庭观念,上世纪30年代,他在公务之余专程回老家续写了家谱。"对家庭成员,总理不分血缘远近一视同仁,表现出一位长者的慈爱情怀。建国后,每有亲友拜访,总理总是尽可能拨冗相叙。作为国家领导人,他对国事鞠躬尽瘁,而作为周家的长辈,他对家人情深意长。"
周恩来的十条家规堪称是党史上的一段佳话。作为一国总理,周恩来向亲友们约法三章:一、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他,只能在出差顺路时去看看;二、来者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三、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有工作的自己买饭菜票,没工作的由总理代付伙食费;四、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得用招待券;五、不许请客送礼;六、不许动用公家的汽车;七、凡个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要别人代办;八、生活要艰苦朴素;九、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总理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十、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十条家规展示了共产党人处理家国关系的崇高境界。
谈到家族的往事,周秉和滔滔不绝。他回忆,1974年筹组四届人大领导班子时,毛泽东曾亲自提名邓颖超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文件送到周恩来处,被他坚决地压了下来,此事就此停办。早在刚解放组建新中国的政府时,身为开国总理的周恩来就明确表示:"只要我当一天总理,邓颖超就不能到政府里任职。"对此,邓颖超非常理解,她坚决支持了自己的丈夫和战友周恩来的这个决定,在政府之外继续为党和国家工作。同样,当年内务部部长曾山根据工作需要和工作表现,打算提升时任内务部专员的周恩寿的职务,总理得知后告诉曾山:如果升周恩寿的官,就撤你的职。后来,周恩寿因病不能正常上班,周总理就建议他提前退休,从自己每月工资中拿出一半,补贴弟弟一家6个子女的生活。
"在'任人唯贤'和'举贤不避亲'之间,总理无疑倾向前者。"上一代如此,周总理对晚辈同样既舔犊情深又要求严格。周秉和感慨:别人也许以为作为高干子弟我们会多少享有特权,但我们不仅绝没有这种"优待",而且如果别人对周家子女的工作或待遇帮了忙,总理知道了绝不会同意。
周秉和回忆起近半个世纪前的一段往事:1968年开始,周秉和与妹妹周秉建响应中央号召,先后赴延安和内蒙古插队。插队两年后,周秉和报名应征入伍到了新疆。然而不到3个月,他收到伯母邓颖超的一封家信,告诉他作好再回延安做知青的准备。原来周总理听说此事后,认为侄儿参军不符合当时国家的政策规定,硬是派人把他从新疆"遣送"回延安重新插队当普通农民。当时也已经应征入伍的周秉建同样遵嘱脱下了军装,返回内蒙草原继续当牧民。
周秉和回忆,当年为参军而多方托人走后门的情况时有发生,作为一国总理,将自己的亲属安排到艰苦的地方插队,无疑起到了表率垂范作用。"尽管伯父要求严格,但我从心里觉得他是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 周秉和说。
尽管周恩来逝世已经三十多个年头,但人们对他的怀念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每年他的诞辰日和逝世日前后,在周恩来纪念馆网站上献花和留言者不计其数。从国内到国际,从政要到百姓,很多人都是周恩来的崇拜者。面对持续的恩来情结,周秉和认为,主要是因为伯父一生为党为国家为人民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伟大人格力量使然。即使在文革那样复杂的形势下,尽管面临种种压力乃至刁难,总理也很少在亲属面前流露出个人情绪。"我们理解,伯父无论为人还是履职,一切的出发点就是希望国家不要乱。在事关国家民族命运的大原则面前,从不耿耿于个人的荣辱得失。"他感慨说:"自古忠孝难两全。周总理不仅是周家的长辈,更是一国的总理。在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眼中,小家和大家相比,大家的事肯定要放在前头。"
如今,60岁的周秉和是中国知青网董事长。"我们周家子弟中,没有一个沾上伯父的光,都是普通老百姓。"回忆以往伯父的言传身教,周秉和说:"从小伯父就要求我们夹起尾巴做人,不准向组织上提要求,不能要组织特殊照顾。现在看来,这不仅让我们以总理为骄傲,也可以使我们周家与腐败绝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