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短暂的沉寂,让13团团长谢锐意识到,一场更大的风暴就要来临。他果断下令机枪排登上妙通塔,将三挺轻重机枪架在三十多米高的宝塔顶上,阻击敌人的增援部队。果然不出所料,间隔二十分钟,或许还不到二十分钟,河南岸的敌人黑压压的一片,正通过废黄河上的浮桥,气势汹汹地向城根飞奔而来。当敌人接近第二道大堤时,塔顶上的机枪突然愤怒地吼叫起来,如暴风骤雨似的泼向敌人,敌人好像高粱捆似的纷纷倒下,他们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很快,这个居高临下,射界开阔,俯瞰着废黄河大堤的火力点,被敌人发现。敌指挥官马上命令部队停止冲锋,采用密集的炮火封锁它,企图将它炸毁。敌变我变,谢锐团长立即命令机枪排将重机枪从塔顶上撤下来,换上了轻机枪,因为轻机枪使用起来比重机枪灵活方便。当敌人的炮火指向宝塔时,重机枪就安安稳稳地隐蔽在塔下;敌人的炮火一停,它又爬上了塔顶,瞄准敌人,冷不防地扫射一通。这个机动火力点气得敌人牙根发痒,却拿它毫无办法,张灵甫发狠要用一千发炮弹来炸毁它。
妙通塔,建筑于宋仁宗天圣元年。传说宋真宗赵恒年过不惑,仍膝下无子,虽然皇权在握,富有四海,却一直高兴不起来。眼看自己辛辛苦苦争来的皇位后继无人,要旁落他人之手,心中凄婉,愁绪满怀,但又不忍放弃。他携着皇后四处求神拜佛,祈求上苍眷顾,保佑皇家血脉相延。他的虔诚之举终于打动了玉帝。玉帝召集群仙商议,问那位神仙愿下凡辅佐大宋,众仙相顾无语,只有赤脚大仙向玉帝呵呵大笑。玉帝莫名其妙,抚着美髯问:“莫非大仙有意愿往?”赤脚大仙直摇头,说:“非也,非也,我是笑那赵恒实在可怜。”玉帝说:“爱卿何出此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赵恒年过四十,求子心切,也是人之常情,你何故要取笑他?宋室江山气数未尽,总该让他后继有人,承载江山社稷,你可愿往?” “不可,不可,我已两次下凡。一次是隋炀帝,一次是李后主,皆为亡国之君。大宋江山虽然气数未尽,然外邦多次入侵,战事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与其让我去做那个倒霉的受罪皇帝,倒不如我这般逍遥自在。”玉帝见他抗旨不从,陡起怒容,正忖度如何发落,站在一旁的太白金星走出班列,打圆场说:“大仙不必如此固执,玉帝既派你下凡,理应谨遵谕旨。你且放心前去,我保你无虞。”
皇后肚子果然有了动静,一天天鼓起来,转眼就到了临盆期,喜得赵恒整日乐呵不止。但小皇子降生后不知何故,终日啼哭。御医走马灯般地诊视,都无从下药,气得皇帝雷霆大怒,欲砍下这些酒囊饭袋的脑袋,幸亏皇后心善,及时阻止,让他积点阴德,才保住御医们的吃饭家伙。赵恒的火气消了,随即在全国各地张贴皇榜,聘请天下名医为太子治病。涟水承天寺里有位道行高深的卧佛和尚,行为古怪,不修边幅,贪吃贪睡,但却本领非凡,对天文地理、五行八卦无所不精。卧佛揭了皇榜之后,大大列列地来到京城宫阙候旨传见。一个小太监见他衣冠不整,十二分的不悦,讥讽说:“就凭你这副模样,一看就是来混饭吃的吧!趁早离远点,这里可不是混饭吃的地方,当心小命要紧。”卧佛一听,气得怒目圆睁,冷笑着问:“我还没见到太子,你凭啥就说我治不好他的病,也太小瞧人了吧!”两个人正在斗嘴,一位老太监跑过来,把小太监训斥一番,领着卧佛进宫。落座后,卧佛就让宫女抱出太子,当着皇上、皇后的面询问病情,他既不把脉,也不开药,从宫女手中抱过太子,举起巴掌就朝他的屁股蛋上“叭!叭!叭!”打将起来,边打边念念有词:“莫叫莫叫,只怪当初一笑;莫哭莫哭,文有文曲,武有武曲。”意思是说,你不要哭,自有文曲星和武曲星保你做皇帝,后来得知文曲星就是包拯,武曲星就是狄青。卧佛词儿念得越快,巴掌就打得越凶,心疼得皇后落下泪来,一把从他的手中夺过太子,厉声喝道:“住手,你哪里是来为太子瞧病,分明是来谋害太子!”卧佛瞧皇后认起真来也就罢手了。自语道:“天意,天意啊!”他伸出蒲扇般的大手,在太子的天灵盖上按摩了一会儿,便大喝一声:“止!”说也奇怪,太子果真止住了哭声,众人惊奇。卧佛当着皇帝的面说出了原委,说:“太子原为赤脚大仙化身,因下凡不知何人保他,故终日啼哭。我打他四十一巴掌,将来他就在位坐四十一年。”皇后一听顿生悔意,陪着笑脸请他再打。卧佛无奈地摇了摇头说:“天机已泄,再打不灵了。”皇帝感激卧佛治愈太子的病,先封他为皇家寺院主持,他不允;再赏他金银珠宝,他坚辞。真宗不解地问:“大师这也不允,那也不依,岂不难煞了寡人?”卧佛拱手道:“世人皆为利来,皆为利往,可笑至极。出家人早把功名利禄视作浮云,要它何用。” “大师清心寡欲,真乃世外高人。你看这样可否,我就赐封你为‘证因大师’如何?”卧佛连忙叩首谢恩。宋真宗当下提笔亲书“证因大师”四个字,并送他一句偈语:“慧目朗然,烛天之秘,保朕皇储,以克永世,号称证因,恩光尔被。”真宗驾崩,太子赵桢继位,卧佛早已圆寂多年。仁宗感念卧佛当年的救命之恩,下旨在其修行的承天寺建起一座七级八面的宝塔,赐名“妙通塔”,改“承天寺”为“能仁寺”,追封卧佛为“蹈宝华如来”,悬挂于妙通塔和能仁寺上方,以纪念这位道行高深的卧佛和尚。想不到当年宋仁宗建筑报恩塔,却在涟水城临到陷落的时候保住了城池。城墙暂时无恙,第二道大堤却被敌人全线占领,敌人虎视眈眈地觊觎着涟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