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行步枪制式化的同时,我们还加紧枪弹的改进和制作。黎城下赤峪复装子弹厂,开始只有四五十人,3 台子弹专用机(是国民党军队扔在宝鸡车站、被周恩来同志发现,令我西安兵站运来的)和1 台冲床。由王化南、白英、郭永福等同志进行枪弹试制,他们因陋就简,克服重重困难,只用两个多月,在1940 年五一节就复装出质量完全合格的79 枪弹500 发。到8 月中旬,便生产出10 万发,有力地支援了百团大战。
往后,这个厂虽几经迁厂,还是不断得到发展和扩大,l 个小厂变了两个厂,并组织了复装枪弹小分队,每个小分队10 余个人,携带成品弹头和修复子弹的简单工具、底火、无烟药,深人平原地区,跟随作战部队行动。哪里打过仗,有了弹壳,就在哪里复装子弹到了1943 年,全区复装子弹数量达100 余万发。抗战末期,总数已达220 余万发。1944 年底,由晋察冀调来的孙艳清和沈鼎祥合作,以铜制钱和铜元为原料,先蒸出锌,用电解技术,提炼出纯铜、纯锌配合成铜锌合金一屯七黄铜。有了三七黄铜,我们用白己设计制造的冲压机,经多次辗压、冲盂、引伸、收回等程序,制出了全新的枪弹。
四、研制掷弹筒,改造迫击炮
百团大战中,彭总与我谈到战场上常常遭到日军掷弹筒的轰击时,他说:“日军27 式掷弹筒轻便灵巧,如果我们自己也能制造,装备部队,会大大加强我军威力。他要求我们抓紧试制。我们马上组织1所、3 所和柳沟铁厂3 个单位的厂长和技术人员.在当年的10 月份就开始了掷弹筒和弹的研制。经与技术人员、工人们共同研究,定出方案,并着手试制掷弹筒炮身。我们用平汉线道轨的轨面作原料,圆径尺寸不够,就用锻打的办法,将细长的材料墩粗,然后从中漩空,解决了炮身的间题,日本的弹是用熟钢挤压成形的,平底,紫铜弹带。我们没有这样的条件,只能用白口铁浇铸弹体,炯火后机加工,并改成迫击炮弹的短小型尾翅,滑膛顺飞,炮管也不用来复线。后来因筒内丝竿变弯,改为筒底开口放气,调动射程,又同时增加定时引信,听人选用。
这种日本人发明的单兵小型火炮,射程100 至500 米。我们制成的掷弹筒和弹,经实验证明不仅弹轻一碰就炸,且射程可达700 米,还能通用自制和缴获口军的两种炮弹
从1941 年5 月起,军工部开始成批生产,源源运往前线供给部队,使我军在战场上多了一种与日军相杭衡的火器,并从此开始大量生产82 迫击炮弹。掷弹筒和弹的生产技术,很快传到其他抗日根据地,他们也制造出了这种产品。
抗日战争后期,为加强我军的攻坚能力,摧毁敌人据点,总部又要求我们生产步兵炮。当时我们的技术能力不够,从设计、工装准备到试制投产,至少要经过半年以上时间。特别是原材料及设备等方面都有很大困难。但为了战争的胜利,我们与炮兵合作,请总部炮兵团副团长赵章成到兵工厂来做技术指导。他在火炮性能方面的造诣较深,使用火炮的经验也很丰富。经他建议,我们组织技术人员首先在苏公、明水两个兵工厂对82 迫击炮进行改制。在炮尾部增加了1 节400 毫米长的尾管,采用拉火击发装置、并将底盘倾斜着地,使炮筒与地平线的倾角保持在5 度以下。这样,使82 迫击炮达到了既能曲射又能平射,具有步兵炮的功能,在对日反击作战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五、适应生产发展,加强机器制造
早在1940 年,军工部各厂初具规模时,就出现了许多巫待解决的问题,最突出的是工厂技术装备严重不足和缺少机床,特别是缺少生产炮弹的各式专用机床、机具。为此,我们抽调技术干部和几个车、钳、锻、铸的熟练技工为主,配上学徒,建立了1 个机器制造修配厂。该厂首先保证在战争中经常发生的武器的损失,能及时得到修补,同时为进一步扩大步枪生产,自行设计、制造一些最基本的急需的简易设备,以及各种专用的刃具、量具还专为炮弹的成批生产,及时提供了一大批简易车床、冲床、磨床、吊锤和专用机具。总之,需要什么就自己动手设计什么,生产什么。特别要提到的是郭栋才、唐成仪两同志。他们为了研制原装子弹的专用机具及无烟药成型的成套设备,贡献出他们的知识和力量。这两项专用机器设备,他们过去见都没见过,硬是在老技术工人们的协助下,开动脑筋,从设备雏形、结构原理、作用功能直到技术设计所需的各种实际参数,都琢磨得十分透彻、准确。他们从我们当时自身的各项条件和加工能力等实际情况出发,设计并制造出上述两项性能各异的数十台专用机具,为原装子弹及无烟药的大批量生产打开了大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