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八路史话 >> 回忆史料
刘 鼎:太行兵工
2011-03-09 14:03:02
作者:本站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对陶缸加工,凿孔还比较容易,困难在于缸与缸之间的密切接合。漏气是个大问题,既危害工人的健康,酸的成效又很低。他们经过若干次试验,创制了耐酸粉粒,又选用适合的液体来调成腻子,堵塞漏孔。这种腻子使用方便,经久耐用。硫酸产量日见上升,不久即达日产几百至上千斤。制酸成功,这是太行军工化学工业的重大突破。

  硫酸浓缩也采用新办法:把若干个瓷盘组成的梯形锅由低到高排成一套浓缩设备,在下面加热,将稀硫酸从最高一排加入,流行整套设备,在最后一排凝结成浓酸。如此制酸,整个月巴田粉与火硝反应双分解,制成硝酸钱。再把硝酸铁、硝化甘油、谷糠粉(或锯末粉、麻杆灰、硅藻l 等多孔性物质)按比例混合均匀,试制成功了硝按炸药。

  从此,在总部军事工业生产中结束了只能生产黑火药的历史,形成了生产单基、双机发射药和雷汞、硝铰炸药等烈隆火药、炸药的能力。用它们装填的枪弹、炮弹和手榴弹、炸药包,在战场上威力很大,被称作“土飞机”、“土坦克”。我军就是用这“土”字牌的军火炸塌了敌人的碉堡,摧毁了敌人的工事。

  三、步枪生产制式化和枪弹的研制

  我到军工部时,已有包括水窑1 所和生产规模仅次于卫所的梁沟4 所在内的3 个厂能小批量制造步枪,但都是手工作业,型号、规格不统一,性能各异。即使是同1 个厂造出的同型号的枪,也因用手工作业,制作有先有后,没有质量标准而零件不能互换。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即使造出这样的枪来也是相当不容易的,曾多次受到总部领导的称赞。但是,成本高,质量、数量也上不去,满足不了前线部队的要求,还曾发生过枪出故障而贻误战机的事战争逼迫我们急待改造落后的生产方式、工艺程序,实行工业化生产。

  1929 年,我曾在苏联远东游击队中担任过武器教员,听过当时在那里工作的刘伯承同志关于步枪的论述他认为,我军以游击战为主,给养不足,战士体力较弱,又经常长途行军,快速奔袭,步枪应轻而短。步枪是近战武器,200 米内命中准确就行了,有些国家单纯追求射程,竟有达到3000 米的,枪筒搞得很长,很笨重,没有必要。3000 米你找得着谁,打谁去?枪筒短,刺刀却要长,免得肉搏时吃亏。这些论点和技术要求,在我被任命为军工部长后第l 次与彭总谈话时就讲了。我还根据军工部各厂造枪的间题谈了自己的看法。彭总说:“可否按伯承同志见解,在尽短时间内试制新枪.”我答应了。

  根据彭总的指示,我向设计人员提出了新枪设计要求:( l )必须轻巧、先进、经济、统一标准众(2 )枪身要缩短,枪的重最要减轻,刺刀要加长;( 3 )零件要能更换,瞄准精度要高。大家完全赞同。于是我指定水窑1 所副所长刘贵福具体组织设计制造。刘贵福原是太原兵工厂步枪厂的技工,曾在陕北茶房兵工厂参加过“无名式”步枪的设计与制造,他们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在1940 年7 月底,制造出l 支新枪。它吸取了“捷克式”、“38 式”、“无名式”及“汉阳造”等枪的优点:重量轻,体积小,射击精度高,刺刀特长,断面近似三角形,上刺刀半自动,下刺刀手工复原,装退子弹机构也大有改进,退子沟是大型的。8 月1 日,我们背着样枪到总部汇报,总部正开党委会,很多领导在场。见到这支新式步枪,都齐声称赞。

  彭总首先拿起新枪,翻来覆去地看,掂了又掂,高兴地说:“不过2 公斤,好枪、好枪!”刘伯承师长接着说:“我想要的枪老要不到,今天见到了!只有枪机是旧式的,刺刀好,比39 式的长,在刺杀中大大有利刀形不是日本式的,也不是俄式的三棱形,而是变三棱形,关闭时平复,刺杀时弹出有棱,坚固耐用才”徐向前副师长还背起枪感叹道:“红军时代如果人人有这样一支枪就好了。我当兵让我背这种枪,不吃饭也是高兴的。”左权副参谋长拿起枪,高兴得边看边做刺杀动作。最后彭总问:“可以年产多少?”我答:" 3 个厂大约生产3000 支。”彭总对刘师长说:“够装备1 个师。”又问:“如果扩大生产,年产9000 支,一年装备3 个师,3 年就是9 个师,怎么样?”刘师长说:“好啊!”彭总当即为枪命名为“八一式步马枪”,并令军工部迅速组织批量生产。

  回来后,我们立即颁发统一图纸、样枪到各厂,停止制造杂牌枪,改产新枪。生产制式化的步枪,必须有规格化的零件、部件,还要经过严格检查、验收,设备能力、卡具工具、量具都需要改进,生产组织、管理也要进行一系列的改组。

  当时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是工人技术水平悬殊,适应不了正规生产的要求。这些来自四面八方,又大部分来自河南巩县附近农村的手工造枪的铁匠、铜匠、木匠、银匠等,对新的生产方式接受不了。我们从教育人手、让他们了解制式化的必要性,要求大家严格遵守工艺程序,严格执行检验制度。同时,普遍提高工人的文化,从识字开始,逐渐到认尺子,公1 英制换算,使用量具,操作机床,以及了解机、钳、铆、锻、木各工种的分工与合作。经过大家的共同刻苦努力,一大批手工匠人及青年战十,逐渐成为适应工业化生产的产业丁人.这样,产量便迅速提高,仅1940 年第4 季度,我们就生产“八一式步马枪”3300 多支,受到前线干部战士普遍欢迎。直到1949 年解放太原时,彭总拿缴获阎锡山兵工厂制作的步枪与我们的“八一式”相比,还说:“这不如我们水窑的枪好如果那时我们有好钢,质量会更好的。”

|<< << < 1 2 3 4 5 6 7 8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刘转连:激战上下细腰涧
·下一篇:王振祥:红色铁骑下太行
·高克林 张达志:坚持在大青山上
·傅 钟:敌后抗战的开端——忆八路军总部开赴华北抗日前线
·杜季伟:铁道游击队的创建与发展
·赵守福 于化虎:海阳地雷战
·陈正湘:激战方太口
·陈锡联:夜袭阳明堡飞机场
·陈士榘:威震广阳
·程子华 宋任穷:三打石友三
·陈赓:抗战的回顾
·陈再道:东进冀南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八路军太行纪念馆”。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 版权所有 2010 八路太行纪念馆
技术支持:中红网—中国红色旅游网
山西八路军太行纪念馆
邮箱:bljl-001@163.com
电话:0355-6437583(办公室)、传真:0355-6438666(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