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兴华1955年授衔大校
抗大时期的女生队照片
图为1939年抗大指战员挺进敌后(资料照片)
作者徐兴华1938年在抗大
作者徐兴华1944年在抗大
徐兴华同志(1918—1986)
注:本文作者徐兴华同志(1918—1986)从小家中贫困,只在私塾,读过《三字经》、《百家姓》,没有文化基础。1932年在安徽六安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在战斗间隙和长征途中,他克服困难,坚持因陋就简自觉学习文化知识,受组织上信任担任宣传员、文书,还被战友们戏称为”知识分子”。1937年抗战爆发后,徐兴华同志被调派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总校战斗,工作,战争年代和建国后长期从事我军政治思想领导和红二十五军战史编纂工作,积极写作,积累和保存了大量宝贵的军史资料。该文原标题是《到最困难的地方去锻炼自己》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作者根据自己对当年抗大生活的清晰回忆和多年积累的历史资料整理而写成,有的地方具体涉及到毛主席的重要讲话。今年由他的女儿徐海平推荐给中红网,参加纪念抗战70周年征文活动。
(一)
1939年7月,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奉党中央、军委的命令,从延安开往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继续培养干部,坚持对敌斗争。
当时,日本法西斯强盗一方面继续对蒋介石统治集团实行“诱降”、“劝降”的政策,并施加一定的军事压力,促其对日妥协、投降;另一方面,调动大部兵力(日军60%以上,伪军90%左右),疯狂地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妄图歼灭八路军、新四军,以便实现其吞并整个中国的野心。 蒋介石反动统治集团对内积极反共,破坏统一战线;对外消极抗战,准备对日投降。因此,中国的抗战形势异常严重,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中共中央提出了“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坚持团结,反对分裂“的正确主张,揭穿了日、蒋的阴谋诡计,指出了全国人民的斗争方针。
党中央、毛主席号召从全国各地来到延安学习的青年学生:“到最困难的地方去锻炼自己,到八路军、新四军中去工作,为人民解放事业,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当时,在抗大总校学习的四千多名青年学生(其中有部分女生),热烈响应党和毛主席的号召,表达自己的决心:“哪里最困难,我们就到哪里去工作。党和毛主席的号召,就是我们的愿望和行动目标”。
七月十日那天,阳光照耀着延安。毛主席穿着一身灰色的服装,来到延安南门外的广场。在大家经久不息的掌声中,毛主席登上了欢送大会的讲台,亲切地教导我们说:同志们!到敌人后方去,要有坚强的决心,要有“武松打虎”的精神。不怕任何困难,经得起严重的考验。要和根据地人民结合在一起,一面战斗,一面学习。
接着,毛主席赠给了抗大三个法宝:“一、坚持统一战线;二、开展游击战争;三、巩固内部团结。这是抗大同志们上前线去的总方针,是拯救中国民族、打到日本帝国主义的活法宝”。
毛主席讲话结束后,会场上又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毛主席在讲台上向左右那边来回走动着,笑容满面地向大家招手致意。同志们怀着无比欢乐的心情,一面热烈地鼓掌,一面仰望着伟大的领袖毛主席。
大家听了毛主席宝贵的指示,心里豁然开朗。得到了三个珍贵的法宝,增加了无穷的力量,满怀着胜利的信心,走上抗日战场。
有一位圆脸蛋、双眼皮、中等身材、年轻力壮的学生任忠孝同志,听了毛主席指示以后,在他那个红皮的日记本上写着:
“宝塔山下延水边,主席指示记心间。 三个法宝是武器,走遍天下无难关。 英雄儿女斗志坚,武装起来上前线。 革命不怕困难多,真金不怕火来炼。”
田玲同志是一位年轻、聪明、活泼的女学生。她在一篇墙报稿中,表达了参军上前线的决心:
“脱下旗袍穿军装,年轻姊妹把兵当; 拿起枪杆上战场,为我祖国争荣光。 女胜昔日穆桂英,男赛当年武二郎; 打倒日本野心狼,不论它们再猖狂!”
七月十三日清晨,太阳刚刚露出山顶。四千多名青年学生背起背包,扛着步枪(部分学生),和部队来的老同志一起,在校首长率领下,从延安出发,向华北敌人后方挺进。大家在二千五百多里的行程中,不怕山高水深,不怕风吹雨淋,表现了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听吧!沿途洋溢着雄壮的“打到敌人后方去”的歌声:
我们带着热烈的心,唱着行进的歌, 走进青纱帐,翻过大山沟; 到敌人后方去,参加大战斗! 那里有我们的弟兄在奋斗。 你听!枪声不断, 你听!炮声怒吼, 把铁的决心拿出来, 不消灭敌人誓不甘休!
我们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翻山越岭,勇敢向前,渡过了黄河天险,突破了同蒲封锁线,到达了太行山抗日根据地,遵循毛主席的指示:和根据地人民结合在一起,一面战斗,一面学习。
(二)
敌后情况十分紧张,日本鬼子反复向我根据地进行“扫荡”。同时,国民党顽固派经常同我们闹“摩擦”,扰乱、破坏我军后方。在敌人所到过的地方,许多集镇、村庄的房屋被烧毁了,粮食、物资被抢去了。在村庄内,在野地里,到处发现被敌人杀害的群众的尸体,有老年人、青年人,还有小孩和妇女。
根据地军民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同日寇、汉奸展开了坚决的斗争,到处在打击和消灭敌人。我们刚到晋察冀边区不久,旧历八月十五那一天,八路军一二○师和军区部分武装,在贺龙师长指挥下,在灵寿县陈庄一带,给了进犯之敌板垣旅团以歼灭性的打击,击毙鬼子板垣旅团长,打了个漂亮的胜仗。战后,有人说:
“从前八月十五杀鞑子, 如今八月十五杀鬼子。 中秋佳节打胜仗, 吃了月饼吃梨子。”
大家看见这些活生生的事实,更加深了对人民的热爱和对敌人的仇恨。任忠孝同志说的对:“日本法西斯的残暴行为,吓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我们在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要更加坚定、勇敢地对敌斗争!”
我们继承和发扬了红军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克服了敌人给我们造成的各种困难。房子不够住,我们搭起茅棚或住在破烂不堪的庙宇中。阴雨天,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外面不下雨,里面还下雨。没有教室,我们就在操场上、树林中进行教学活动。
粮食不够吃,有时一天只喝两餐稀饭。在反“扫荡”过程中,有时只能吃些野菜、黑豆、糠窝头。缺少油水,更谈不上什么猪肉、羊肉。
冬天,我们的被服很单薄,用干草代替褥子,大伙挤在一起当“团长”,度过寒冷的冬夜。任忠孝同志躺在地铺上,笑嘻嘻地对小组的同志们说:“眼前的生活虽然艰苦,但是,我们的心情是愉快的。当我们想到红军长征中爬雪山、过草地的情景时,就会增加战胜困难的勇气。”
同志们异口同声地说:“是啊,我们要学习红军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困难,战胜敌人!”
为了减轻人民负担,克服物资供应和运输力的困难,在学校各级首长亲自带头下,大家动手,开垦荒地,种粮种菜,喂猪养鸡。同时,经常上山打柴,到远处背粮。起初,许多年轻的学生,背三十斤粮食,压得直不起腰来,夜晚躺在铺上,浑身酸痛,翻个身都很费劲。经过一个时期的锻炼,也就“习惯成自然”了。任忠孝同志体格虽然强壮,开始背四十斤粮食,汗水湿透了衣裳,累得有些够呛。可是,几个月以后,他背了五十斤重的粮食,走起路来还觉得轻快,他边走边唱着“
“太行山呀山峦万里长。 山峰像牧童,白云像群羊。 山沟里流着五月的太阳。 风鼓着麦浪,麦浪金样黄……”
同志们听到他的歌声,就增添了几分力量。看!漫长的队伍,背着刀枪,扛着粮袋,在山下河边的大道上,像一条巨龙一样,轻快地奔向前方。
日本鬼子经常捣乱,不让我们安静地学习和生活。我们利用反“扫荡”的间隙,有计划地进行教学活动。鬼子来了,我们就拿起枪杆,参加反“扫荡”的斗争。在转移的过程重,根据当时当地的情况,举行进攻、防御、伏击等战术演习。情况稍和缓时,除担任侦察、警戒的同志外,其余人员照常上课、自修、开讨论会研究问题。
文工团员田玲同志,经常利用时间,学习政治,钻研业务,研究射击原理,练习瞄准射击,取得了优良的成绩。她在那次实验射击比赛中,第一次三枪命中二十八环,第二次三枪命中三十环,争取了“满堂红”,登上了“光荣榜”。
在反“扫荡”过程中,我们随身携带着六件宝:两杆(枪杆、笔杆),两袋(子弹袋、干粮袋),两包(挂包、背包)。开展游击战争,寻机打击敌人,在实际斗争中学习革命的本领。
赵玉珍同志是一位身材高大、体质健壮的学生出身的运动员(绰号叫“唐克”)。他经常爱向同志们说:“我们要在频繁的战斗环境中更好地锻炼自己。”后来,他成为八路军的一位军事指挥员,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领导部队英勇杀敌,为人民建立功绩。
无论形势怎样的险恶,大家都能抓紧机会认真阅读、研究毛主席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有名的著作。用马列主义、毛泽东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因此,抗大在培养大批军政干部的同时,还培养了一批像郭奇同志(绰号叫“马克思”)那样优秀的政治、军事教育人才,担负着光荣的教学任务。
任忠孝同志在他那个红皮的日记本上,写出了他学习毛主席著作后的感想。他说:“毛主席的伟大思想,像东方升起的太阳,放出灿烂的光芒。我们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就永远不会迷失方向,中国人民一定能获得解放。”
由于任忠孝同志在学习理论、生产劳动、改造思想各方面都取得了优秀的成绩,所以,1940年4月,他光荣地加入了党。不久,留校担任区队长工作,同大伙一起,继续战斗、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