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吉年(入党后改名刘迪刚),生于十九世纪初,高中毕业后在家务农、教书。 事变后同刘青山组织抗日动员会,参加抗日活动。初任中共安国县委组织部长,在延安抗大学习后,在中共北方局社会部(城工部)平西联络站工作,在北平的地下密战中牺牲。
刘吉年的父亲刘洛寒,是安国南章村里有名的财主。因家中有钱清末捐了个贡生,其实是花钱买了个名声。他为人尖酸刻薄,儿孙们都怕他。但他思想比较开通,生活作风上也不像视财如命的土地主、守财奴。他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三个儿子都供他们读完了高中。这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决策,他原想以此让儿子光宗耀祖,实际上是给儿子们打下了接受马列主义的基础,为共产党培养了人才。实践证明正是如此:他的三个儿子后来都加入了共产党参加了革命。
刘吉年的母亲胡氏,出身大家闺秀,粗通文墨,说话轻声细语,从不暴怒,是农村典型的贤妻良母。她一生善待他人,在家中反对虐待长工,经年过节看到邻里的穷苦人家吃不上饭,她常常叫子女们背着丈夫偷偷地去送点吃食,因此在村内群众中口碑很好。
刘家的大儿子刘彭年(刘韧)和老二刘吉年高中毕业后都在乡下教书。老二吉年与众不同,他年少时长过天花,臉上留有浅白麻子,因兄弟间行二村民都称他二麻子。
因家庭经济状况富裕,吃穿不愁,吉年有条件过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但他不愿过寄生的太平日子。作为农村少有的知识分子,他整天下地劳动,和长工一起,起五更、睡半夜,春种秋收。夏天,头顶烈日耪地锄草;寒冬,风雪呼号,铡草喂马,整日不闲,完全不像财主家的阔少。由于他勤劳,不怕脏,不怕累,赢得了父母及众乡邻的夸奖与好评。
高中毕业后,吉年在探索人生的道路上,徘徊了二、三年:是务农、经商、办厂、还是办教育,茫茫然无所适从。一九三○年,刘吉年开始在本村小学任教,两年之后到庞各庄学校从事教育工作。一九三四年因工作需要,又回本村学校教书。在这期间他坚持教育救国,他认为:要想抵御外来侵略,必须富国强民;要想改变中国的贫穷落后,就应该首先办教育,教育国人用知识武装青年人。
一九三二年,高蠡暴动失败后,刘吉年的邻居来了一位避难客人(邻居家的姑爷),参加高蠡暴动的通缉犯,博野县南白沙的共产党员徐云甫。他看到刘吉年与众不同,就对刘顺山(刘青山的原名)说:“吉年是个富家子弟,高中毕业生,不像洋学生,倒像个贫苦农民。”从此,雇工出身的徐云甫就经常找刘吉年聊天,谈古论今,讲述中外时局,探讨人生之路,对刘吉年进行正确人生观的引导。特别是谈到日寇霸占东北三省,国民党不抵抗,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的危险,以激发吉年的民族自尊心和报效国家的精神。时间一长,一个文盲雇工与一个农村知识分子成了莫逆之交。
刘顺山在高蠡暴动中,是唯一一个未杀的被俘人员,回到南章后,他也经常到学校与吉年交谈,向吉年请教。一次,吉年对顺山说:“顺山、顺水、逆来顺受,这个‘顺’字不符合你的性格,青山、绿水、蓝天,青山比顺山好。”刘顺山心里想:高蠡暴动,自己成了通缉犯,改为“青山”也好,省得今后让人抓把柄。从此,刘顺山改叫了刘青山,他也成了刘吉年形影不离的密友。
吉年从事教育工作后,国民政府的教育局办了一期师资训练班,吉年有幸参加了训练班,在训练班吉年结识了以教书为掩护的共产党早期党员王学楼。在和王老师接触后,吉年又得到王老师的关怀和马列主义的启蒙教育,使刘吉年对国民党的黑暗统治、腐败制度、人民受奴役、受压迫、受剥削等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意识到教育救国行不通,从此他与王老师建立了亲密的来往关系,吉年逐步走上了革命道路。
一九三二年,由于刘吉年思想进步,时时处处表现出了对家庭的背叛,经徐云甫、刘青山两同志介绍,吉年同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便以教书为掩护,进行党的秘密活动,并改名为刘迪刚。为了活动更加方便,经党支部批准,刘吉年同志与本村党员韩福元合伙经营一家木货厂。这样,走东村、串西乡,以买树木为由,便利了传递党的文件和开展活动。
这个时期,刘吉年的思想比较活跃,他经常组织一些社会青年,在他的厂里开会、聊天,给他们讲时局,讲未来,讲人生的意义,如何做一个奋发有为的青年等。并要求青年们多为贫苦农民做好事。他说到做到,一九三四年夏天,本村一乡民,死后无力埋葬。吉年同志看到这一凄惨景象,毅然决定周济一口价值十块大洋的棺木。他以身作则的行动,为青年人树立了榜样,也在村民中有了好的名声,树立了自己的威信。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后,河北各地相继沦陷。中国共产党七月八日发表通电,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在党的号召下国共两党逐渐形成了统一战线,在全国迅速掀起了抗日热潮。
十月八日日寇占领正定,几天时间就在城内及近郊十三个村庄杀害群众1506人,烧毁房屋106间。十二月日寇在定县,在大、小王褥庄杀害群众220人,杀绝十七户(引自中共河北党史)。日本鬼子的滔天罪行,激发了民族的觉醒,迫使河北人民毅然决然地拿起武器,迅速奔向抗日疆场,掀起了抗日热潮。
在日军大举进犯,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中共中央提出:“各地此时最要紧的任务,是迅速的、切实的组织抗日统一战线,以扩大救亡运动”。在建立战地动员会的同时,各村也在建立农会、青救会、妇救会等抗日群众团体。宣传抗日的经济政策:没收汉奸的财产,进行减租减息,废除苛捐杂税,实行合理负担,号召有钱的出钱,有枪的出枪,有粮的出粮,有力的出力,为抗日救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七七”事变后,国民党不战而逃,日寇步步进逼华北。看到日寇的疯狂,看到国民政府的腐败,刘吉年同志胸中怒火燃烧,痛骂国军无能。他约集一帮小青年抨击国民党的对外卖国投降,对内镇压共产党、压制抗日。他动员热血青年,要为祖国、为抗日贡献力量。
一九三七年冬,安国县动员会建立,南章村得到这一消息,刘青山、刘吉年积极响应县动员会的号召,在县动员会的领导下,挺身而出,发动本村农民,成立本村动员会。动员会成立后,大牌子挂在村公所,高高树起的大红旗,迎风飘扬。乡民们敲锣打鼓、集会游行、印发传单,积极宣传抗日。刘青山、刘吉年为发动民众抗日,在民众大会上带头宣誓:“宁做断头鬼、不当亡国奴”。他们不但痛斥国民党蒋介石不抗日,还声讨日本强盗的侵略罪行。就在这时,他们秘密发展了一批党员。经过党内外全面发动,时间不长,南章村就涌现了二十余名抗日积极分子,先后参加了区、县各级抗日组织。由于刘吉年同志工作积极,工作中又表现出了他的组织、领导才能,一九三七年十月,由区动员会调他到县动员会(实际是抗日政府)工作。
一九三八年三月,中共中央作出《中央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定》,为了担负抗日重担,发展强大的共产党是当前的迫切任务,当时中共安国县委研究,书记张逢时决定调刘吉年同志任县委组织部部长。刘吉年上任后积极抓扩建党的工作。他工作扎实,经常深入基层了解各区、村干部,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家庭出身。他不但要求各级组织大力发展党员,而且还自己动员了一批有知识的青年,投入抗日队伍。如:北羊村的田道南,胞弟刘丰年,南羊村的孟繁仓、孟小根,南章村的刘东藏、刘然等。这些同志,后来都为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刘吉年从三八年七月任组织部长到年终,经过全党的积极努力,全县党员由不足五百名一跃发展到两千多人。全县一百九十六个自然村,村村建立了党支部。吉年同志在安国县建党工作上做出了贡献。“他是安国县发展党、巩固党、完善各级党组织的创始人之一(中共安国县委在《安国县英烈传》中的评价)。”
刘吉年同志为人随和,平易近人,群众关系很好。在革命队伍大发展时期,从学校、农村吸收了一批十六、七岁的男、女青年,吉年同志对这些从幼小年龄就离开父母的小同志十分爱护,关心他们的学习,关心他们的成长,将他们的吃、穿都挂在心上。刚刚参加工作的女青年刘守璞,远离家乡,年仅十六岁,感冒发烧,昏迷不醒。吉年同志昼夜守候在她身旁,煎汤、喂药,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由于吉年同志对这些孩子们倍加爱护,无微不至的照顾,孩子们都称他为“刘妈妈”。
为了壮大革命队伍,开创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合理负担,党号召“有钱出钱、有粮出粮、有力出力、有枪出枪”,为抗日救国贡献力量。刘吉年同志以身作则,他回到家中,给父母讲:“一切服从抗日,一切为了抗日”。并向家人反复宣传:为了打败日本侵略者,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全家男女老幼,都要积极参加抗日工作。在他的说服动员下,父亲主动给佃户减租减息。并表态:如抗日需要既可出钱, 也可出粮。
大哥刘彭年(刘韧)小弟刘丰年(又名刘辰子)都积极报名,愿为抗日贡献自己的力量。大哥入党后担任了抗日政府的区长。小弟刘丰年人党后改名刘吟庆,给冀中区党委书记黄敬当秘书。更使人佩服的是吉年同志把年仅十五岁的大女儿刘青艳,十三岁的长子刘泽民,动员到县参加了工作;还把年仅八岁的次子刘泽欣,交给刘青山送到了部队当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