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专题>>红色博览>>《红色闽西》(闽博编写)>>正文
邓子恢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楷模
2014-11-06 09:50:11
作者:符维健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邓子恢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卓越的农民运动和农村工作专家。他一生经历了辛亥革命以来风云变幻的漫长岁月,他的光辉业绩,特别是在农村和群众工作方面的独特创造,受到了党中央的充分肯定。邓子恢同志平易近人,经常以普通劳动者姿态出现在群众之中,一生都与人民保持着血肉相连的关系。他虚怀若谷,从善如流,在制定方针政策时,总是从农民摆脱贫困、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要求出发。当今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邓子恢的这种精神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农民的知己,一生都与人民保持着血肉相连的关系

    邓子恢,龙岩县东肖区泉井村人。1925年参加革命,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半个多世纪中,邓子恢经历了我国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各个历史阶段的艰难历程,从一个农村青年知识分子,逐渐成长为一名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但他始终是农民的知己。

    1923年,邓子恢与其他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在龙岩共同创办《岩声》报,传播新思想、新文化,介绍社会主义观念。邓子恢说,记得当时为了创办报纸而四处奔走,带上点干粮走山路,沿途碰到有农民赶有多余的驴子一定会热情地让他顺路搭个脚。彻底改变农民生存状况的理想,在邓子恢心中日益成熟。

    1928年3月4日,八闽春雷第一声在龙岩的后田响起,邓子恢、郭滴人领导后田暴动后马上实行土地革命,烧毁了地主的田契、债券,没收了地主的钱、粮等并分给贫苦农民。这是闽西人民千百年来梦想的实现,成为 “土地革命之先声”。但在敌人的进攻下还来不及分田,邓子恢带领暴动武装转移永定。不久,邓子恢在永定溪南区主持分田工作。

    在讨论分田的具体政策时,邓子恢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因为当时闽西从来没有搞过分配土地,中央在此以前虽然发布过关于土地斗争的纲领,但他们却没有见过。

    邓子恢懂得必须坚持一个原则,就是要尽量满足农民的经济要求,争取和团结群众的大多数。他相信,农民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对每一块田地都非常熟悉。他感到只有到农民群众中去,跟大家多商量,困难总是可以解决的。

    于是,邓子恢和张鼎丞在金砂乡召集了雇农、中农、农会干部等代表开座谈会,慢慢摸清了全乡的阶级状况和土地占有比例,进而请大家讨论分田的原则和具体办法。在座谈中,代表们提出很多问题,同时也想出了许多好办法。最后,邓子恢和张鼎丞根据大多数人的意见,作了归纳和总结,制定了分配土地的政策,确定了具体的办法。这些政策经苏维埃政府讨论,作了正式决定,而后张榜公布执行。

    邓子恢和张鼎丞成功地创造了土改分田的经验,简而言之,就是:以乡为单位,在原耕基础上,抽多补少,按人口平均分配。

    为了使干部掌握好分田原则和办法,邓子恢、张鼎丞亲自到进行试点的上金、中金、下金三个村子去,成立没收和分配土地委员会,进行人口和土地的调查,召开各种会议,宣传党的土地革命主张和分配土地的方法,力求做到公平合理。

    分配方案确定以后,邓子恢他们便把方案张榜公布,然后召开群众大会通过。区苏维埃政府在金砂乡取得了分田经验,在全区推广实行,很短时间即分配了十多个乡约2万人口的土地。

    邓子恢领导的溪南苏维埃区域的土地革命,是福建史无前例的创举,为后来闽西的土地革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930年上半年,邓子恢又经过调查研究,认为1929年分配土地时,只重视土地数量上按人口平均分配,因而许多地主、富农保留了好田,而贫雇农分到的多是瘦田、坏地。因此,决定再加上一条“抽肥补瘦”的规定。这种做法在龙岩东肖首先试行后,深受农民的欢迎,然后迅速推行到闽西各县。

    在中共闽西一大上,在毛泽东的亲自指导下,对闽西的土地革命作了科学的总结,制定了一部比较完善的闽西土地法推广到全国各根据地,它对我党土改总路线的形成有重大的意义。在南阳会议上,毛泽东称赞“闽西土地解决办法最好”。

    邓子恢等还通过调查,成立粮食调剂局,通过购、销、调、存业务,打击了奸商,平抑了粮价,有计划地组织粮食出口以换回盐、油、药材等日用必须品,解决了谷贱伤农的问题,开展劳动合作,调动了广大农民种粮积极性,改善了军民生活,有力地支持着革命战争的胜利,成为一个伟大的创举。

    1935年2月到1938年3月,邓子恢在闽西坚持游击战争。由于敌人的封锁,邓子恢和同志们迂回在崇山峻岭之间,不仅缺医少药,武器弹药严重不足,还要时刻警惕敌人的“搜剿”,环境非常艰苦。

    那时乡亲们拼着性命给邓子恢他们通风报信、送粮送药。国民党为了防止老百姓帮助游击队,规定“计口购粮”,即按人口购粮。乡亲们就从自己口中一点点把米省下来,送给山上的游击队,因为他们知道游击队是为劳苦大众打天下的。据邓子恢回忆说,由于怕敌人发现,山上不能生火做饭,乡亲们就把米煮熟了送上来,过年时还会多送一些。倘若敌人看得紧,乡亲们就想办法把米饭藏在竹子中间甚至粪筒的夹层里送来。邓子恢讲这段往事时,曾神色凝重地说:“乡亲们把米送给我们吃,自己却吃地瓜、地瓜叶。那时候要是没有乡亲们支持,我们是坚持不下来的。”

    邓子恢对劳动人民具有深厚的感情,从不脱离群众。他一生把群众当做主人,视个人为公仆,时刻关心群众疾苦,经常同群众保持血肉联系。他始终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适合发动群众”为座右铭,说这是革命的基本问题。邓子恢曾经说过:“一生一世干革命,全心全意为人民。”这正是他一生的生动写照。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率先垂范共产党人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党的作风建设,具体地体现在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优良作风。闽西苏区党的作风建设,毛泽东、邓子恢等率先树立了榜样。

    1929年6月27日,中共闽西特委根据前委的意见,向各地发出通知,确定7月中旬在上杭蛟洋召开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以便在新的形势下研究制订党的路线和任务,选举新的特委。7月10日前后,参加中共闽西“一大”的50多名代表陆续到达上杭蛟洋报到。同时,红四军前委派出的毛泽东等3人,也于7月8日由龙岩动身,7月9日到达蛟洋,代表前委出席和指导会议。代表们陆续到齐之后,邓子恢与毛泽东研究了会议的准备情况。毛泽东提出,为了使代表更加深刻地了解闽西的社会实际情况,建议会议推迟一星期举行,让代表们有更加充分的时间再作一番调查研究,以便在会议期间制订切合实际的方针。

    邓子恢采纳了毛泽东的意见,同毛泽东一起组织代表们,对闽西的土地、政治、武装群众与政治组织、物价、洋货侵人、工农业破产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调查。

    7月20日,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蛟洋文昌阁开幕。邓子恢代表中共闽西特委作工作报告。后来的事实证明,毛泽东、邓子恢领导制订的中共闽西“一大”的土地纲领,在我国土地革命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我党一以贯之的马克思主义的领导方法和工作作风,也是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毛泽东通过高超的社会调查艺术,形成了以实践为基础制定政策,达到革命目的的工作方式,这就是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式和工作作风。邓子恢感同身受。

    1929年10月,毛泽东和中共闽西特委机关一起从上杭城转移到苏家坡村。一天傍晚,毛泽东和中共闽西特委书记邓子恢来到曲径通幽的苏家坡圳背岩洞前散步。

    “子恢同志呀,你看作为一个领导者,他的责任是什么?”毛泽东有意地向邓子恢提了这么一个问题。

    “这……”邓子恢沉吟片刻,一时不知如何回答。

    邓子恢虽然长期从事群众工作,担任领导职务,表现出了杰出的领导才能,但确实没有从理论的高度去研究或者归纳什么才是领导者的责任。

    毛泽东当然不是有意为难,见邓子恢犹豫,便自己回答说:“依我看,领导者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本事,他的责任在于当好群众的传达员。就是说,应当善于总结出大多数群众的正确意见和要求,及时反映到党的领导机关。党的领导机关就要根据这些意见和要求进行研究分析,找出解决的办法,然后再由领导者把党的决定传达到群众中去执行。”

    概括地说,毛泽东所指的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毛泽东这几句话言简意赅,邓子恢听了不禁地点头称好。

    “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邓子恢很受启发,后来他在中共闽西特委会议上,特意把毛泽东的这次谈话传达给大家,要求大家在实际工作中按照这一精神努力实践自己的使命。邓子恢自己遵照执行毛泽东的这一思想,身体力行,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农民问题专家”。

    党的作风建设,在毛泽东、邓子恢的率先垂范下,闽西苏区大多数干部,在革命工作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深入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从实际出发,为苏区群众谋利益,涌现出一批觉悟高作风正的好干部。

    作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子恢同志始终坚持党的实事求是原则和群众路线。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提出“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的原则,抗战胜利后,他在华中解放区推行“中间不动两头平”的分地方针。在五十年代指导农业合作化的运动中,他实事求是地提出要“从小农经济的现状出发”,也就是从中国农村贫穷落后的现状出发,坚定地实行党中央肯定的自愿互利、稳步前进的方针。在随后纠正人民公社运动中“左”的偏差时,他提出了一系列调整经营体制的意见,主张建立包括包产到户在内的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然而这些正确主张,在当时“左”倾错误思想指导下,却一再被斥为“右倾”、“小脚女人走路”、“刮单干风”,受到了不公正的批判。出于一个共产党人的责任感,他始终以巨大的政治勇气继续深入调查研究,向党组织直抒己见,从不考虑个人得失。

    邓子恢指出,革命就是为了人民解放,为了发展社会生产力。要达此目的,不是靠什么英雄豪杰,而是靠群众自觉自愿、自己动手。干部的责任就是把群众发动起来、组织起来。“在实践的过程中如果有新的问题,我们依靠老百姓来解决,一次比一次正确,一次比一次更好。”这正是邓子恢工作中务实性的最坦荡的表露,也是他能在受到批评的时候,还一次又一次坚持实行生产责任制主张的渊源所在。他以一生的实践来垂范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苍翠静美东和山
·下一篇:高唱着闽西民歌就义——记闽西人民好儿女张锦辉、杨全桂等
·浅谈闽西印刷业对中央苏区的贡献
·闽西开中央苏区之先河举证
·龙门印记(外一篇)
·聆听革命故事 感悟群众路线(上)
·江德贤、何正生夫妇——参加南昌起义的革命夫妻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回忆父亲张元培将军
·华喦——山水画与文人情结
·新发现的毛泽东题词——“华夏邓氏 千秋一脉”
·红旗跃过汀江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特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红色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浅谈闽西印刷业对中央苏区的贡献
闽西开中央苏区之先河举证
龙门印记(外一篇)
聆听革命故事 感悟群众路线(上)
江德贤、何正生夫妇——参加南昌起义的革命夫妻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回忆父亲张元培将军
华喦——山水画与文人情结
新发现的毛泽东题词——“华夏邓氏 千秋一脉”
红旗跃过汀江
习仲勋会见原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
解放军厚葬名将张灵甫(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毛泽东称习仲勋:“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到毛
毛主席“粗话”欣赏
习仲勋与儿子近平、远平
习仲勋生平年表
毛主席语录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纪念堂怀念老人家(组图)
特稿:首都各界隆重纪念毛主席诞辰116周年活动在京
9月9,李讷、毛新宇等来到毛主席纪念堂(组图)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
特稿:参加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集锦(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
特稿:华国锋年年到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组图)
纪念毛主席诞辰114周年 原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特稿:邵华遗体告别仪式(组图)
 
中 国 红 色 旅 游 网 版 权 所 有,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建议使用分辩率1024*768浏览本站,16位以上颜色,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
冀ICP备05003408号
E-mail: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