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的“群众观”内涵非常丰富,其思想精髓是揭示出苏维埃政府开展工作的目的和原则。“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饭包去办公,日着草鞋分田地,夜走山路访贫农。”可见,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关心群众,执政为民;艰苦奋斗,廉洁奉公;模范带头,争创第一是苏区干部好作风的重要内涵。
密切联系群众是苏区干部好作风的本质和真谛。1932年,毛泽东带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工作人员和红军战士,和群众一起修起了“红军桥”。“张闻天带头参加礼拜六义务劳动,他同大家一道在红军家属地里锄草、种菜、挑水。”蔡畅“下乡调查研究,先不摆开场面听汇报,作指示,而是笑眯眯地帮助群众干活,边干边谈,听到重要的问题时掏出小本记上。妇女们把她当作亲姐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为苏区的廉政建设作出了光辉的榜样。毛泽东严于律己,生活简朴。周恩来在苏区与群众一样,过着“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的清苦生活,司务长在为他炒的菜里偷偷多放了一点盐,周恩来发现后说:“一个共产党员无论职务多高,他都应该勤勤恳恳地做人民的公仆,只有为人民多做工作的义务,决没有向人民索取多一些享受的特权。”中央审计委员会在1934年9月发表的审计报告说:“只有苏维埃是当前的真正的廉洁政府。”
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的今天,我们来回顾几个小故事,一起看看革命战争年代,党和苏维埃政府领导人如何践行群众路线,感受当时的军民“鱼水”情,重温那荡气回肠的革命历史。
群众生活无小事
1929年6月的一天,毛委员率领红军一举全歼了盘踞在白砂的钟铭清匪团,白砂人民为了表达对毛委员和红军的感激之情,纷纷拿出鸡、鸭、蛋或自己纺织的布草鞋,要送给毛委员,可都被毛委员婉言谢绝了。这时,手里抱着一只小母鸡的陈大伯,猛看到毛委员屋里临时搭起的铺上,只有一条草席和被子,他心想:在这山沟里,夜里天冷风大,床上没个东西垫一垫,会着凉的。他当即走回家,抱来一大捆的新稻草,对毛委员说:“这下总该收下了吧!”毛委员含笑点头说:“谢谢!麻烦操心了!”
过了几天,红军要走了。毛委员因忙着研究攻打龙岩城、歼灭陈国辉旅的事,一清早起来就找红军干部们开会去了,开完会又忙于往旧县方向赶路,因此没有回屋里去收拾东西。
毛委员走了一段路,见警卫员随后赶来了,便问:“老乡的稻草还了吗?” 警卫员说:“我已经捆好,放在屋里。” 毛委员亲切地拍拍警卫员的肩膀,认真地说:“那是群众的东西啊!” 警卫员回味着毛委员的话,忽然眨眨眼睛,恍然地点点头说:“我这就去送还他。” 当陈大伯接过警卫员送回来的那捆稻草时,激动得眼睛润湿了,胡子微微颤动着:“自古以来,哪会有过这么好的军队?这么好的人?这才真正是咱们穷人自己的队伍哪!”
从此,他逢人便说毛委员好,红军好,生产支前都抢在前头,“扩红”时,还亲自把刚满18岁的小儿子送到红军去。
同年7月中旬,毛泽东同志又来到上杭蛟洋石龙窠红军医院慰问伤病员。
他巡着病房出来,正欲往“医官处”了解情况,只见医官谢运原一手叉腰,一手指着一位姓姜的小战士大发雷霆。小姜被骂得低下头涨红着脸,眼泪“卟哒卟哒”的直往下掉。
原来,今天清晨,勤务员小姜到村里水井打水,不小心让口袋里的两块银元掉到水井里。他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围着井台团团转:银元是部队发给伤病员的特别营养费呀,他向四周一看,见没有妇女来打水,连忙脱下衣裤,“卟嗵”一声跳下井去,把两块银元捞起来。庆幸之余,他没想到自己腿上刚敷上的药膏却把井水弄脏了。前来挑水的乡亲看见水色不对,还闻到一股药味,便叽叽咕咕的议论开。谢医官查明原因,认定小姜破坏了群众纪律,把他狠狠地骂了一顿。
毛泽东同志把谢医官拉到一旁,说:“战士违犯纪律,应该严肃批评教育。可我们红军不同于白军,不可用骂娘代替思想教育。”接着,他俩又来到水井旁看了看。毛泽东转身对身旁的乡苏主席傅燕兹说:“井水被战士弄脏了,影响老乡的饮食卫生。我看,水井不深,井底淤泥也不少,我们叫几位警卫战士把井水掏干,干脆清洗一番,好不好?”
傅燕兹忙说:“还是我叫乡亲们来清洗……”话还没说完,精灵的小姜却提来了水桶、水瓢。毛泽东和几个战士立即卷起裤管下到井里掏淤泥,把水井清洗得干干净净。乡亲们称赞说:“朱毛红军纪律真严明啊!”
毛泽东诙谐地说:“将功补过呗!”
革命者的责任
1927年9月间,周恩来统率南昌起义部队,经汀州来到上杭城,住在县立中学校舍——原“琴岗书院”二楼的一间房子里。刚吃罢午饭,周恩来同志不顾连日来长途跋涉的疲劳,接见了中共福建省委负责人,并作了关于如何开展武装斗争和支援起义军的指示。
周恩来送走客人回到楼上,正准备批阅信件,忽听到外面传来一阵木桶的碰撞声和倒水的哗啦声。他走到栏杆前朝外一看,原来在校舍前空旷的操场左侧,有口古老的水井,井边围着不少妇女,正忙着吊水。她们把井桶放到井里,抓住井绳,直起身子,弯下上身,头埋到井口边,手伸到井里,抓住井绳,直起身子,使劲往上提着……。看到这情形,周恩来对警卫员说:“这样吊水,怕有危险吧!走,看看去!”
周恩来沿着石砌小路来到水井旁,抬手抓住头上戴着的大盖军帽帽舌,探头往井里看去,见井里水波荡漾,便从一个老妇人手里接过井绳,学着她们的样子,躬着身子吊起水来。
老妇人叫梁伯母,约摸五十来岁。她见周恩来神采焕发,和蔼可亲,便大着胆子说:“来吧!地板湿,莫滑下去了!”
周恩来吊起一桶水,倒在老妇人的水桶里,说:“难道你们就不滑?”
梁伯母叹了口气说:“唉,老艄公还会沉船哩,哪能不滑呐!上个月,有个挺能干的妹子阿香,就白白滑下去了嘛……”说着,竟难过地流下了眼泪。
周恩来蹙着眉头说:“既然有危险,怎不想办法解决?”“有什么法子呢?祖祖辈辈都这样过来了嘛!”
周恩来思索了一会,用商量的口气对老妇人说:“把井栏加高些,是不是会更稳当点呢?”
旁边有个吊水的细妹子一听,连连摇头说:“不好不好。人小个子矮,井栏加高我够不着,脚下垫上砖头会更危险的。”
周恩来想了想说:“可总得想个办法嘛!不然,这样下去迟早还会出事的。”
在场挑水的人一听,都觉得周恩来说得在理,一个个心里都很感动,可一时又想不出个好办法来。
在这当儿,有个青年军官请周恩来去。周恩来离开时关切地对挑水的妇女们说:“大家再想想办法,出出主意,这问题一定要解决。”
吃晚饭的时候,周恩来又想起老乡们吊水的事。他扒了几口饭,忽然放下碗,拿起一只竹筷子,横放在碗沿上,高兴地对站在一旁的警卫员说:“你看这办法如何?”
警卫员看了一会,看不出道道来,便对周恩来说:“您整天忙着革命大事,这点小事您还这样操心!”
周恩来目光炯炯地望着警卫员,语气严肃而又亲切地说:“你别看这是小事,这也是我们革命者的责任啊!”他见警卫员有些迷惘,便耐心地诱导说:“你想过没有,一个革命者的责任应该是什么?”
警卫员眨眨眼睛,毫不犹豫地回答说:“为穷苦人翻身解放,为人民大众谋利益。”
周恩来点点头,接着说:“这就要求我们时刻想到劳苦大众嘛!具体点说,只要对穷苦人有益的事,我们都要挂在心上。”他和颜悦色地望着警卫员,启发地说:“你说说,这关系到穷苦人安危的事,能说不是我们革命者的责任吗?”
警卫员激动地眨了眨眼睛,笑笑说:“可就是您忙啊!”
周恩来说:“忙,不也想出解决的办法了嘛!”接着,他便把刚才想到的办法告诉警卫员:在水井两边各打一根树桩,树桩顶上横架一根粗大的木头,在木头中间对准井口安上滑轮……
警卫员思索了一阵,眼睛蓦地一亮,高兴地连连点头,说:“这办法好,这办法好!这样吊水,既省劲,又安全。”
第二天,警卫员便按周恩来说的办法,找人在井口顶上安上了滑轮。
傍晚,周恩来又来到井口边,见梁伯姆和另外几个妇女,一个接一个在用滑轮吊水,便高兴地对她们说:“你们现在吊水还担心不担心啊?”
梁伯母乐呵呵地望着周恩来,激动地说:“不担心了。这都是革命军替咱穷人想得周到啊!”
周恩来在回宿舍的路上,忽然想起了一件事,又返回到井边,指着挂滑轮的铁线,对身旁的警卫员叮嘱说:“换大点的铁线才牢固,不能给老乡留下后患。”
周恩来走了,梁伯母和其他几个挑水的妇女,望着他远去的身影,一个个眼睛里闪着感激的泪花。……井口上端的滑轮,好像懂得人们的心情似的,伴着井桶的上下飞舞,也在“吱吱呀呀”地尽情地欢唱着……
写在墙上的留款信
在漳平杨美村,珍藏着一幅写在墙上的红军留款信。
老板:
你不在家。你的米我买了二十九斤,大洋二元。大洋在观泗老板手礼(里)。
这幅留款信普普通通,但它却像一座历史碑文,真实记载着当年红军坚决执行我党我军群众路线的历史事实。
这幅红军留款信是怎么来的呢?
1929年8月间,国民党调集闽粤赣三省军队围剿闽西苏区。为了打破敌军“围剿”,当时驻闽西的红四军前委,开会决定由朱德率领红四军第二、第三两个纵队3000余人,向东攻打宁洋、漳平,打到敌军包围圈外的闽中去。8月间,朱德率领红军来到了漳平杨美村。杨美村,当时只有十几户人家,地处戴云山麓,崇山峻岭,交通极为不便。当地群众虽然听说过“朱毛红军”三打龙岩,但红军是什么样子,他们却尚未见过。老百姓听到土豪劣绅散布的流言蜚语,污蔑造谣红军在县城“杀人放火”,人心惶惶。现在,他们又听说红军真打来了,全村人扶老携幼,躲进了深山老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