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6月29日,中共永定县委领导了永定暴动。暴动后,先后有13个乡苏维埃政府。乡苏下设土地没收分配委员会、军事部、肃反委员会、文化部等。各乡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为溪南区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8月中旬,在金砂金谷寺召开溪南区工农兵代表大会。会上正式成立了闽西第一个区苏维埃政权——溪南区苏维埃政府,选举廖德修为主席(后为张子安),范钦洪为军事委员会主席、张德茂为肃反委员会主席、张慕尧为财政委员会主席、谢近元为文书。同时大会还颁布了由张鼎丞、邓子恢等调查研究、嗣后亲自起草的《土地法》《劳动法》《肃反条例》《婚姻条例》等新法令。这些新法令,在溪南地区武装割据期间,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贯彻执行。
溪南区、乡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宣告了在这块土地上旧政权的终结,诞生了拥有2万人口区域的红色政权。
建立中央苏区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
“三月里来气象新,红军浩荡入长汀;郭逆凤鸣不量力,长岭寨下命归阴。”1929年3月,红军首次入闽,消灭了郭凤鸣旅,占领了长汀县城。红军在长汀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组织扩大工会、农会,为建立红色政权提供了条件。经过酝酿准备,成立了中共长汀县委,组建了20个秘密农会,5个秘密工会以及总工会。在党的领导下,长汀县召开了工会、农会各级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了长汀县革命委员会,委员9人,其中民众代表6人,红军代表3人,主席为邱潮保。
长汀县革命委员会的成立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是福建省也是中央苏区第一个在共产党领导下由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县级红色政权。
召开闽西“一大”勾勒路线图
为了巩固和扩大闽西革命根据地,加强对正在蓬勃发展的闽西工农运动的领导,1929年7月20日,中共闽西特委在上杭蛟洋文昌阁召开了中共闽西“一大”。出席会议的有龙岩、上杭、长汀、连城、武平等县代表60多人,毛泽东、谭震林、江华、曾志等受红四军前委委派,亲临大会指导。
毛泽东在会上作了政治报告,阐明了中国革命的特点和建立根据地的重要性,指出闽西党组织今后的任务是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并使之与赣南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建立中心工作区域;同时提出了实现这一部署的三条基本方针和六个基本条件。三条基本方针是:一、深入进行土地革命;二、彻底肃清反动的民团、土匪、发展工农武装,有阵地地波浪式地向外发展;三、发展党,建立政权,肃清反革命。六个基本条件即:一、闽西根据地已有80万群众,经过长期斗争,而且暴动起来了;二、闽西各县有了共产党,这个党与群众建立了亲密的联系;三、闽西各县已建立了人民武装——红军、赤卫队;四、闽西的粮食可以自给;五、闽西处于闽粤赣三省边沿,山岭重迭,地形险阻,便于与敌人作战;六、敌人内部有矛盾,可以利用。毛泽东的讲话,大大提高了闽西全体党员的政治理论水平,使到会的代表深受鼓舞和启发,它指明了闽西革命航向,照亮了闽西革命的前程。
中共闽西“一大”通过了《政治决议案》《土地问题决议案》和《苏维埃政权决议案》等决议案。这些决议案不仅为闽西的党组织制定出了一条正确的总路线,而且为了实现这条总路线制定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针、政策,引导着闽西革命胜利地向前发展。
探索依法建政,为中央苏区提供法制建设蓝本
在红四军的帮助下,闽西人民经过艰苦的斗争,开辟了大片红色区域,奠定了红色政权的坚固基础,闽西苏维埃政府的成立条件已经成熟。
1930年3月18日,在龙岩城内的省立九中召开了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会议。会议宣告了闽西苏维埃政府成立,选举邓子恢为闽西苏维埃政府主席,通过了《土地法案》等16项法案、条例。它的成立,标志着闽西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了一块统一而巩固的苏维埃区域,为以后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闽西苏维埃政府在政权建设中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如《闽西工农兵代表会(苏维埃)代表选举条例》规定:凡在闽赤色政权的地域范围内,年满16周以上的劳动男女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代表选举产生的程序要经过基层的初选、中层复选、县或相当于县级单位选举的三选。《苏维埃政府组织法案》规定:苏维埃是工农兵自己选举代表组织的政权机关,规定了各级苏维埃政权的职权,各级苏维埃制定相应的政策法令并执行该级地区内的一切行政事务,承受上级苏维埃的命令,掌管各级地区内的一切权利,行使一切职权。各级代表会为各该级区域内的最高权力机关,代表会闭幕后,所选出的执行委员会即代替该代表会为最高权力机关,行使一切职权。法案同时对闽西苏维埃政府和县区乡苏维埃政府的组织系统作了相应的划分。
闽西苏维埃政府的政权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也为后来成立的中央苏区政权建设提供了借鉴。
催生中央苏区模范乡
才溪,位于上杭县西北。在苏维埃政权建立后,才溪人民在生产支前、扩红等工作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此,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授予才溪区“我们的第一模范区”的光荣称号,还拨款建成光荣亭。1934年1月,在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才溪又被评为“中央苏区模范区、模范乡”。
为了支援革命战争,保卫胜利果实,才溪乡人民掀起了规模宏大的扩红热潮,把大批青壮年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红军中。据统计,从1929年到1933年,才溪有80%的青壮年3000多人参加了红军。
才溪人民还积极发展生产,特别是妇女在劳动力缺乏的情况下,积极行动起来,投入到火热的生产劳动中,成为生产的主力军。她们组织起耕田队,开展劳动竞赛,争当生产战线上的模范。才溪妇女积极参加生产劳动,既解决了根据地劳动力的不足,又使广大妇女进一步认识到自身解放的巨大力量,从而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辛耕别墅会议绘制中央苏区蓝图
面对蒋桂战争即将爆发,井冈山根据地已经失守的客观情况,红四军应制定怎样的战略方针?下一步该如何行动,向何方发展?这是一个必须尽快解决的事关全局的战略问题。为此,1929年3月20日在攻占汀州后,前委书记毛泽东在辛耕别墅主持召开了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就这一战略问题进行了研讨。会议经过认真研究后决定,红四军、红五军及江西第二、四两团的行动,在国民党内战初期,以赣南、闽西20多个县为范围,从游击战术,从发动群众以至于公开苏维埃政权割据,再将这一割据区域与湘赣边界的割据区域相连接,这是前进的基础。
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一个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富有远见的决定。这个战略决策勾画出了未来中央苏区的蓝图。后来历史的发展也证明:正是由于毛泽东领导红四军前委作出了这一战略决策,红军才得以开辟和创建了闽西、赣南根据地,工农武装割据才有了坚实的前进基础,以瑞金、长汀为中心的中央苏维埃区域乃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才得以在此基础上构筑。
“在长汀的意外战果,这是革命发展的转折点。”这是1937年红军总司令朱德在延安向前来采访的美国女记者艾特尼丝•史沫特莱讲述红四军攻占长汀后所作的高度评价。
艾特尼丝•史沫特莱也十分赞同朱德的评价,她在《伟大的道路》一书中写道:“长汀果然是中国革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
首次统一军装尽显军容军威
红四军首次入闽进占汀州城后,没收了军阀郭凤鸣的一个小型军服厂,并筹集了银洋5万元。根据这一条件,红四军前委决定,给红四军指战员每人发4元零用钱和一套军服。军服厂日夜加班赶制了4000套列宁装式样、佩有红领章的灰军装和红五星八角军帽、灰布绑腿,从而使红四军自创建以来首次统一了军装。
全军整编和统一着装后,在长汀南寨广场举行了我军建军以来的首次阅兵式。全军各纵队、支队指战员迈着整齐的步伐,精神抖擞地走过检阅台,接受毛泽东、朱德的检阅。红军女战士还乘坐长汀城唯一的一辆老式木炭汽车,随着游行的队伍绕汀州城缓缓行驶,巾帼英雄们英姿勃发,成为汀州城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阅兵式后,红四军指战员军容焕新,军威大振,战斗力大大增强了。
喋血东线,拱卫中央苏区东大门
闽西,在地理位置上东靠博平岭山脉,南与粤东毗邻,西与赣南石城、瑞金、于都、会昌、寻乌相连,北与泰宁、建宁相接。全区山脉纵横,绵延起伏,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极为险要,是拱卫中央苏区的东大门,位置十分重要。
闽西的地势分属武夷山南段、玳瑁山脉、采眉岭山脉和博平岭等四大山脉。拱卫中央苏区的第一道屏障是武夷山南段,从最北端的长汀以及宁化、江西石城三县交界的鸡公岽开始,向西南方向延伸,蜿蜒于闽赣边界;第二道屏障为玳瑁山脉,该山脉蜿蜒于连城东部,上杭东、中部,新罗北部和漳平北部,层峦叠嶂,峰回路转;第三道屏障为彩眉岭山脉,该山脉山体高峻,从新罗中部向杭、永交界处延伸;第四道屏障为博平岭山脉,横跨于漳平、新罗、永定三地与漳州华安、南靖、平和三地交界处。
闽西苏区军民在党的领导下,积极配合主力红军反“围剿”,主动出击,牵制了广东、福建方向敌军的行动,消灭了大量敌人,解放了闽西大片土地,使闽西进一步成为中央苏区东线的重要战略支撑点。1931年底闽西红十二军解放了宁化县城,闽西苏区与赣南苏区完全连成一片;1932年初红十二军又攻下武平城和上杭城,使汀、连、武、杭苏区连成一片。到7、8月间,闽西的红色区域包括了岩、杭、永、平(和)、连、漳(平)、宁(洋)、汀、武、宁(化)、清、归等10多个县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闽西苏区军民从东线英勇抗击着敌人对中央苏区的进攻,成为拱卫中英苏区的东大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