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长篇连载>>《不灭的延安灯火》>>正文
10、两代人的“鲁艺”情结
2012-10-13 13:40:59
作者:何丽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收藏】 E-mail推荐:

    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简称“鲁艺”,是革命艺术家的摇篮,无论根据地的还是敌占区战的革命文艺工作者,无不向往这里。它在父母的心目中,充满神秘感、吸引力和别样的情怀。这种情怀不但感动着他们自己,也感染和影响着我们。

    “鲁艺”人,这是被当时的延安人对在“鲁艺”工作和学习的艺术家们的通称,也是对他们的喜爱和尊重。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不仅是艺术家、画家、知名作家、音乐家等,而且是革命者。他们向往革命,他们向往延安。当他们不畏艰辛、冲破危险、冒着敌人的炮火达到延安后,即在党中央的领导、爱护、支持、培养下,接受革命,积极、热情地投入到革命文艺的创作之中。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就是他们中最杰出的代表。他创作的《黄河大合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灵魂。它唱响了中国,也唱响了世界。

    父母热爱“鲁艺”,因为这些住土窑,穿着灰色军装,吃着与大家一样的小米、土豆、腌酸菜、蔓茎疙瘩等粗茶淡饭的知识分子、艺术家、音乐家们,喝着与大家一样的延河水。他们每天出操、开会、上课,他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充满着无限活力,散发出浓郁的革命气息,展现出动人的风采。父亲把这些称之为“延安的代表”、“延安符号”。虽然“鲁艺”在桥儿沟,离着甘泉的荣校可老远,可它在母亲的心里却是近着呢。

    父亲和母亲最为赞赏的,是“鲁艺”的革命文艺带给边区人民全新的认识和感受;唤醒了尘封在祖祖辈辈百姓心中的希望和期盼。这就是当年提起“鲁艺”,人们的心中自然涌动起热情和激情的原因。即使是周边几十里的老乡们,也都显出特别的熟悉和好感。许多人还像如数家珍一样,就连下寺湾这里的阎家沟、刘昂沟、田家沟的老乡,都能说出“鲁艺”演出过的歌舞、快板、活报剧的名称,及剧中人物的名字,这似乎就是当时人们的一种光荣和自豪。当时我年岁太小,完全不懂得父母为什么会放心,让我去百十里外的延安“鲁艺”玩耍或看演出。在我逐渐成年后,慢慢懂得了父母的用心,并为之做法而对他们感激之至。

    父母喜欢“鲁艺”,更爱看他们的宣传演出。但因为下寺湾离延安150多里,离桥儿沟更远,他们工作生产劳动又特别忙,家里又有孩子,即使有好的演出,他们也很难去看看。但他们却从不轻易放过这样的机会。即使他们去不了,也会托特别熟悉的人带着我去。于是,我成了荣校那么多孩子中最幸福的人。因为我不但看过鲁艺的很多演出,而且还认识那里的好多叔叔阿姨。我记得,只要我前一天去了“鲁艺”,第二天,总有好多孩子围着我问东问西。我呢,就很得意地一边给他们说,一边把零散的记忆比划给他们看。我也时常比划给父母看。我记得当年,父母特别爱看我挥动小胳膊、扭动小屁股跳的秧歌,爱听我唱的那些不成调的歌。

    母亲爱唱歌。每当她唱起像《夫妻识字》、《兄妹开荒》里的一些歌曲的时候,总是特别投入。而且只要唱起来,她就兴奋得刹不住。要是有“鲁艺”到荣校慰问,母亲就会拉着大的、抱着小的,早早去戏台占地方。因为那里地方很小,看的人又多,去晚了连站的地方都没有,更别想坐着了。其实,母亲带我们去看演出不是她的主要目的。主要的是借这种机会,母亲可以痛痛快快宣泄自己的快乐。演出时,她会跟着演员哼唱,会随着大伙尽情地鼓掌叫好,有时也会随着剧情流泪或喊口号。所以,母亲由衷地热爱、感激“鲁艺”,她愿意让我去“鲁艺”玩。说我在那里,可以学到很多很多的好东西。慢慢地,在我幼小的心里,对“鲁艺”也有了一种特别亲切和向往的感觉。

    “鲁艺”有个从荣校剧团调去的阿姨叫赵桂兰。她是从西安来的,来时叫赵桂兰,后改名叫李莎。她和父亲是陕西老乡,秦腔唱得好。她特别喜欢我。在荣校剧团时,她就经常接我去玩,有时还留我住。我记得,有一回还把她的炕给尿了。当时我吓坏了,可赵阿姨却没事一样,以后照常接我去玩、住。要不是以后我自己跟父母讲了,家里都没有人会知道。

    她调往驻地桥儿沟的鲁艺后,我们隔着80多公里,接我去的机会少了。儿时的我,只要听到《兄妹开荒》、《十二把镰》、《延安颂》、《太行山上》、《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及《黄河大合唱》、《夫妻识字》等等的旋律响起,我即深情满怀,感动不已。这种情怀,这种感动,来自父母,来自延安,来自“鲁艺”。当然,也来自赵桂兰阿姨。

    很遗憾,从1947年分开以后,我们再也没有见过面,也没有听到过有关她的任何消息。父母不止一次说起过她:不知道是否活着,在什么地方;结婚了没有,有几个孩子。父亲逝世后,母亲心中还依然对赵阿姨充满怀念。虽曾托人四处打听,但都没有得到什么具体消息。去年在一次朋友的聚会上,偶然得知李阿姨解放后一直在陕西省工作,还曾在西安市文化局任职,80年代调到北京故宫博物院工作。但遗憾的是,她去了美国。这多少让我感到有些失落。所以有失落感,是因为我感觉母亲、即便是我,在有生之年怕也难有见面的机会了。不过,冥冥之中我感觉到她老人家的健在。我替我的父母,祝愿远在大洋彼岸的李阿姨快乐、幸福、健康。李阿姨,祖国期待着你归来,延安的宝塔山眺望着你,荣校的友人和我——你曾经最爱的贤忠呼唤着你!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11、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下一篇:8、一排窑洞的邻居们
·解读何丽《不灭的延安灯火》
·解读《不灭的延安灯火》之岁月如歌
·解读何丽《不灭的延安灯火》(图)
·不灭的延安灯火(组图)
·延安,心中永远不灭的灯火
·1、看护排长转成售货员、洗衣工
·2、不识字也不认秤的伙食管理员
·3、抗大的红领章
·4、清凉山的不了情
·5、选择与伤残的何炳文结婚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特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红色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特稿:将军胸怀 书写天下——鉴赏赵勇田珍藏的中国人
耿仲琳向“辞典”说不
耿仲琳:耿仲琳向“辞典”说不
十八大提出要重视“智库建设”
努力推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探索
韶山毛泽东图书馆
红色文化与中国梦
黎荣华:树碑昭英烈 存史启后人
特稿:树碑昭英烈 存史启后人
黎荣华:永远的老兵
习仲勋会见原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
解放军厚葬名将张灵甫(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毛泽东称习仲勋:“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到毛
毛主席“粗话”欣赏
习仲勋与儿子近平、远平
毛主席语录
习仲勋生平年表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纪念堂怀念老人家(组图)
特稿:首都各界隆重纪念毛主席诞辰116周年活动在京
9月9,李讷、毛新宇等来到毛主席纪念堂(组图)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
特稿:参加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集锦(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
特稿:华国锋年年到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组图)
纪念毛主席诞辰114周年 原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特稿:邵华遗体告别仪式(组图)
 
中 国 红 色 旅 游 网 版 权 所 有,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建议使用分辩率1024*768浏览本站,16位以上颜色,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
冀ICP备05003408号
E-mail: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