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是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国土中最为炙热的一块土地,也是中国儿女心中的一块热土。按下炎黄子孙共同寻根祭祖的民族圣地延安黄陵县不表,延安在中华儿女的心里,是孕育梦想和创造梦想的摇篮。经过在延安老一辈的革命家们辛劳的播种和努力,更是实践新中国蓝图的诞生地。
作者何丽,生于延安,长于延安。现在进入古稀之年的她,又以炙热的赤子情怀书写和怀念延安。《不灭的延安灯火》一书以“革命的红色摇篮”延安为载体,以父辈们对革命、对新中国艰苦卓绝的努力为线索,以一个受延安精神和革命情怀熏陶的、延安娃的记忆为切入点,展开讲述了一个十三年激情燃烧的延安岁月,向读者呈现作者两代人心中那不灭的延安灯火。
如果问,这本书最大的风格是什么?那就是用心。作者没有设置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写高大全的人物形象,也没有掉书袋子拾人牙慧的写作习惯。书中所有的关于父母的、关于前辈的、关于延安个人印记的文章,都是生在心底,流于笔尖的。作者用最平实的语言向我们娓娓道来,父母亲在延安刻骨铭心的点滴岁月。毛主席说过:“世上最怕认真二字。”作者的这种最为真诚的写作方式,能让和她有共同记忆的延安儿女,在书中看到过去生活的印记。无论生活的富裕或清贫,快乐或忧伤,都能从书中得到最原始的生命动力和母亲般的抚慰。对于当前的年轻人而言,这是以一个独特的个人视角,去了解延安和革命精神的一个途径。
正因为作者的这种质朴和用心,在读这本书的时候,笔者不禁数次潸然泪下。以《清凉山的不了情》为例,本文主要讲述母亲在清凉山印刷厂做工人的难忘经历,以及老年时对清凉山的怀念。文中讲述母亲幼年经历时写道“这只手,是她4岁时,三姐抱着她在地主家门口熬盐剩下的余火旁烤火,突然被地主看到了。地主不问青红皂白,一脚就把母亲和她的三姐踢倒在火塘里。火灰扑了母亲一脸,眉毛被火燎着,腿上也烧起了泡。更为严重的是母亲的左小手被烧得没了皮,露出鲜红鲜红的嫩肉;无名指被烧得弯曲变形,小关节都裸露出来;中指头被烧断了筋,抽搐得不能伸。由于家里太穷没有钱买药治,就直端端地看着小手落下残疾。穷苦人家的孩子,手被烧伤算个什么。所以在她7岁的时候,照样被大娘买给人家做童养媳,以后又被卖到到地主家做了丫头。直到参加红军,母亲才逃离了火炕。”讲到这里时印刷厂的雷厂长愤怒了,任何人都会对当时的封建压迫和剥削制度愤怒,而这在当时特定的革命环境下显得尤为热烈,这是正义的愤怒,是想打破封建加锁的愤怒。此时,感同身受的人,必定热血澎湃地投进了革命的队伍。而后,讲到母亲对她自己伤残的左手的坚韧态度时,又这么写道“母亲也会常常这样勉励自己:人嘛,手可残、身可残,但心不能残,意志不能残。长在我身上的手,就要听从我的指挥才是嗷。”多么坚韧的母亲,多么骄傲的左手。“哎,短短的一句话,简单的十几个字,就能说清楚母亲对清凉山的印象和感情,那就是:生命不止、回忆不断、情谊不了。”作者简单十几个字,就让母亲对清凉山的深沉悠远的怀念,和不舍之情跃然纸上。
书中精彩之处俯拾皆是,笔者不再一一赘述。作者写这本书的初衷,在结尾时点到了“吃水不忘挖井人”。这是一本可以从个人生命体验追溯到民族发展的书。读者可以再一次领会革命前辈的英勇艰辛,感受红色延安精神的伟大力量。除此之外,当读者带着一颗虔诚的赤子之心去读这本书的时候,延安的灯火定会点亮你心中的希望,重燃生活的热情。可见,这更是一本充满感恩和关怀的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