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后的1986年4月,交通部组织离休老同志访问延安,我的母亲,终于也实现了想回延安的夙愿。为此,母亲还特别复习了《回延安》。她说,刚一踏上延安的土地,就不由自主地张开双臂,旁若无人地大声高唱“离别四十年,今日回延安。宝塔迎朝阳,河水金光闪”母亲还擅自把歌词中的“三十年”给改成了“四十年”。她解释说,她离开延安已经整整四十年了,写歌的同志不会批评她乱来。我敬爱的母亲啊,您对延安的这份情、这份爱,如果贺敬之同志知道了,他或许还会感动无比呢。。
陪同参观的交通部老干部局的同志,回来后向我们介绍说,母亲一路上都处于非常激动和兴奋的状态。无论乘火车还是坐汽车,她都不停地给周围的人讲述当年的故事。无论延安的、延长的、南泥湾的、下寺湾,还是清凉山的,她都讲得生动细致、活灵活现。母亲还特别讲述了,我家珍藏的延安被服厂生产的马褡子的故事。马褡子虽然已捐赠给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但马褡子比女儿命还金贵的故事,却永远地留在了我们的心中。
同去的老同志们,都很惊讶她怎么有这么好的记忆力。母亲则认为不是自己的记性好,而是延安的生产、学习、斗争和生活,深深烙在了他们的心里,永远不会消失和忘记。母亲还动情地为大家唱起《延安颂》、《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等许多延安时期的歌曲,虽然音调、歌词唱得不是那么准确,但唱歌时的认真、投入和深情,打动了每一个人。回京后,母亲又重新把《回延安》和《延安颂》等十几首抗战时期和延安时期的革命歌曲,认认真真地抄写了一遍。可见她老人家对延安怀有多么真挚、多么深沉的感人情怀呀。但是,直到2011年6月26日母亲病逝,她也没能再到延安看一眼,更没有到她曾经战斗过、生活过、她一生千万次提到的下寺湾、清凉山、南泥湾、延长等地,去走一走。这是母亲的人生遗憾,也是我这做女儿的永远的遗憾。
2010年9月,也就是距我第一次回延安的30年后,我同我的老伴,才是真正地回了一次延安,那种到家的感觉,着实让我至今仍激动和兴奋、喜悦不已。
然而,最大的遗憾是我的父亲!父亲,他是一个深深地热爱延安、敬仰延安的人。他在世的时候,延安始终是他时时魂牵梦绕的地方。他的许多小本本上,都写有延安、宝塔山、延河、酸菜、荣校、鲁艺等的字样,及许多当年老战友的名字。看着是简简单单的几个字,谁能知道那一笔笔一画画中,珍藏了父亲对延安这个名字、这块土地,对他曾经的战友,多少情、多少爱和多少思念啊!但是,他却在“文革”中被迫害至死。这使我的父亲,永远地失去了重回延安的机会。留在他心中的,只能还是他生前一次次梦中的延安。“睡梦里几回回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正是对我敬爱的父亲的最真实写照!
今年是2010年,距我们离开延安整整63年了。63年的人生、国家和社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延安也不例外。但在我家两代人的心里,延安灯火依旧,延安精神依旧。延安,依然是我们心中的神圣和敬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