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驸马巷周宅房产略考 |
2007-04-13 10:50:53 |
|
作者:周秉宜 |
浏览次数: |
|
|
|
|
从清宣统三年(1911)算起,50年前即咸丰十一年(1861),也就是说周昂骏从浙江流寓江苏淮扬一带最准确的时间应该是1861年,这一年他23岁。这是目前笔者所看到的有关周昂骏本人前往江苏的时间最权威的文字证据。另外还有一个间接佐证:"1999年3月29日,笔者在南京看望堂兄周尔辉时,周尔辉告诉笔者,八奶奶(周攀龙的儿媳周八太)说老祖宗是为躲避洪秀全造反时过来的。"洪秀全"造反"是过去民间百姓对太平天国战争的俗称。周八太没有讲明"老祖宗"究意是周昂骏还是周攀龙,但洪秀全"造反"时期正是周攀龙青少年时期,他应该在远离战争的家乡,在母亲身边读书。即便长到了18岁,也需先去学幕。因此,周八太所说的"老祖宗"应该是指周家来到苏北的第一人周昂骏,或者再加上他的大哥周晋侯,时间就是周嵩尧在"墓志铭"中所涉及的咸丰十一年。只不过周昂骏来苏北并不是为了躲洪秀全"造反",而是为了谋生,为找工作而来,这个工作恰恰就是和太平军作战。
咸丰十一年(1861),23岁的周昂骏通过舅舅樊燮的介绍,北上扬州,在邗沟边的江北大营谋到了一份做钱谷幕的差事。与他同在军中为幕的郑仁寿曾赋诗:"烽火连天乡国远,却于危地觅枝栖",这正是他们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军旅生涯意味着危险与艰辛,却也包含着希望。周昂骏精明的理财功夫和任劳任怨的作风在工作中得到充分展示,很快便受到上司的重用。"弱冠为诸侯上客,以军功保知县",不过此时的"知县"还只是
"知县"衔。
同治二年(1863)周昂骏在扬州成亲,"取妇淮扬间"。新娘郑氏原籍福建闽侯,家住淮安,是郑仁寿的胞姐。同治三年(1864),太平天国失败,周昂骏从军中退役来到妻子的娘家淮安,任淮安府首席幕僚,他的妻舅郑仁寿则任淮安漕运总督部院的总文案。由于周昂骏已有军功和"知县"衔,因此他不必再像一般师爷那样屈就于府衙的二进院,可以自己租房单住了。同治三年(1864)八月,周昂骏的长子周炳豫出生于淮安,同治七年(1868)周昂骏的次子周龢鼐出生于淮安。同治八年(1869)秋,周昂骏应扬州知府英士良聘请,前往扬州帮助佐治政务。临行前他推荐了四弟周攀龙接办淮安幕府一职。同治十年(1871)周昂骏在任江都知县时,他的幼子周嵩尧出生于扬州。
周昂骏出任知县都是单身前往,并未让老婆孩子跟着他一起到处跑。没有听说他在扬州买过房,应该仍是租房子住。光绪五年(1879)四月,周昂骏任仪征知县,这一年周嵩尧7岁。对在仪征的生活,周嵩尧曾向孙子周华章回忆说,小时候在仪征,父亲霞轩公(周昂骏)在大堂审案,告状者趴在地上,有理无理先打40大板。这是他当时在大堂的幕后掀起幕帘一角偷看到的。显然,因为郑氏去世,周昂骏不得不将孩子们带在身边,让他们住在县衙。不过县衙的环境对小孩子并不合适,而他的工作又忙,因此这个时候他开始考虑买房子来安置孩子们。
周昂骏计划要买房了,但是他没有在扬州或就近在仪征买,而决定去淮安买房,这是为什么呢?周昂骏的曾孙周华瑞曾经对笔者回忆:"六爷爷(周嵩尧)说过,为什么霞轩公(周昂骏)要把家眷安排到淮安?因为仪征地靠长江边,江匪比较多,环境不安定。"另外周昂骏的四弟周攀龙当时也在淮安府工作,这里的环境显然是别处没有的。最后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即周攀龙此时也决定要在淮安买房并准备将家眷接来。周昂骏就可以把子女们送回淮安周家,平时有弟弟、弟妹负责照顾管理孩子们生活、读书,他便可以安心在外工作了。基于以上各种有利条件,周昂骏决定在淮安买房,时间是光绪五年(1879)。
2、周攀龙(周恩来的祖父)买房之缘由
周攀龙,原名骏龙,又名起魁,字云门,1844年生于绍兴"百岁堂",是周光勋的第四子,所以他这一支又被周家后人称为"老四房"。咸丰元年(1851)祖父和父亲去世时,周攀龙只有8岁,随母亲、兄弟和叔父周光焘的家人一起生活。
|
|
|
|
|
|
|
|
|
|
|
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