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张步侠近照。四川省资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供图,制图:张丹峰

在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的一座小院里,记者见到了96岁的抗战老兵张步侠。“腿上有伤,不好站起来喽。”老人坐在沙发上热情挥手,精神矍铄。
屋外蝉鸣阵阵,街坊邻里在树荫下纳凉聊天。11岁参加新四军,经历过上百次战斗,在枪林弹雨中历练成长……张步侠坐正身子,思绪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小小年纪为何参军?
“就算拼了命,也要把侵略者赶出中国”
张步侠出生于安徽泗县一个贫苦农家,1938年日军攻占泗县,彻底打破了他们原本平静的生活。
日军将几百名老百姓集中带往县城广场,在广场中央,日军用刺刀残忍地杀害了多名乡亲。“日寇烧杀抢掠,简直是无恶不作。”回忆起那血腥的场面,张步侠不禁攥紧拳头,“当时我就想,就算拼了命,也要把侵略者赶出中国!”
1940年春,新四军来到泗县创建抗日根据地,张步侠报名加入儿童团。他们站岗放哨,发现敌人来了,就向游击队报告。
“新四军跟其他军队不一样。”张步侠还记得,当年食不果腹,却总能收到新四军战士送来的干粮,农忙时部队会帮助老乡抢种抢收,军民亲如一家人。
同年,扛着跟自己差不多高的红缨枪,张步侠毅然报名参军。
1941年,张步侠开始担任通信员,每次执行任务都险象环生。一次送信途中,张步侠被敌人发现,立马转身狂奔,敌人边追边开枪,一发子弹击中了他的臀部。强忍剧痛,张步侠凭借对地形的熟悉与敌人巧妙周旋,最终艰难脱险,将重要情报送达游击队。
“新四军不断播撒抗战火种,让我们的力量日渐壮大。”张步侠记得,当年每到一地,战士们就会进行宣讲,号召当地群众参军抗日。百姓纷纷组织起支前队伍,帮助运送物资、抬送伤员。“永不褪色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宝贵的制胜武器。”张步侠说。
赢得胜利靠什么?
“把国家摆在前,把自己放在后,我们决不退缩”
“当时敌我装备悬殊,日军的飞机、大炮狂轰滥炸,新四军战士却连步枪都不能保证人手一支,而且步枪射程不远,还经常卡壳,多数时间要靠大刀和长矛与敌人近身肉搏。”张步侠说,当年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战士们用血肉之躯拼下一场又一场胜利。
有人带着手榴弹冲向敌方碉堡,有人用身体为战友挡住子弹……回想起来,张步侠忍不住闭上眼睛,沉默良久,“很多战友都牺牲了。”平复情绪后,老人语气铿锵地说:“把国家摆在前,把自己放在后,我们决不退缩!”
由于年纪小,张步侠在队伍里很受大家关照。行军路上,党员和老兵轮流帮他扛枪、背行李,“他们自己都吃不饱,仍然把口粮分给我。”
1943年,日军展开新一轮大“扫荡”,新四军分散突围转入外线作战,张步侠所在的连队撤退到洪泽湖边,潜进湖中躲避追击。
一次日军用机枪向芦苇荡扫射,张步侠的左大腿不幸中弹。为了避免暴露位置,他强忍剧痛,一声不吭。被弹片带入腿中的衣服布料,直到20年后才取出。由于这次负伤以及后来的并发症,张步侠的左腿比右腿细了很多。
战火的洗礼让张步侠快速成长,他于1946年光荣入党,继续参加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张步侠右耳失聪,身受多处弹伤,至今身体里还残留着未能取出的弹片。看着摆满了桌面的勋章,老人哽咽着说:“是战友们用生命打通了前进的道路,让我们有机会戴上勋章,看到今天蒸蒸日上的中国。”
为何不让自己闲下来?
“共产党员到哪儿都要发光发热,我不能躺在功劳簿上休息”
1950年,张步侠赴四川省第九步兵学校学习,后到乐至县、资阳县(现资阳市)工作。由于伤病,经原成都军区批准,张步侠于1963年提前离休,但他一直没有让自己闲下来。“共产党员到哪儿都要发光发热,我不能躺在功劳簿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