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鲜艳的红旗汇聚了无数先烈的鲜血,伴随我军艰苦卓绝的发展壮大历程,人民军队战场救治也谱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红军建立初期,战斗频繁,战场救治条件极为艰苦,医疗救护组织尚不健全。面对缺医少药,无力对伤病员进行有效救治的现实状况。红军官兵充分发挥创新精神,缺医少械,就自力更生、因地制宜,砍来竹子制作镊子、软膏盒和便盆等,采取杉木板制作护木,把剃刀消毒作为手术刀,拿土布代替纱布。
为便于部队作战,将伤病员和战斗员分开,组建了卫生队,专门收容治疗伤病员。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部队在井冈山会师以后,召开党代表大会明确规定:在红军组织中要特别健全卫生队、担架队……并须训练专门人才,担架队在每营可设担架排。从此,“建设较好的红军医院”作为巩固军事根据地的三项措施之一,把战场救治与卫生工作作为军事、政治斗争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古田会议把关心爱护伤病员作为制度规定下来,要求官长应当随时去看望、安慰伤病兵,对伤病兵谈话时“须站在同志的地位,用诚恳的态度和他说话”。这一规定,从根本上破除了旧军队歧视、虐待伤病兵的陋习。长征中,红军要求医护人员把救死扶伤作为神圣职责,强调不许失掉一个伤病员,想尽各种办法止血,有骨折的上夹板,有子弹的取子弹,严密消毒,消灭化脓。这一战场救护的重要原则,确保红军伤病员得到及时救护,有力地鼓舞了军心士气。
这一时期,确立了战场救治为革命任务服务,一切为了伤病员的群众路线,重视预防,兼用中西医治疗伤病员,培养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卫生干部,以及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等人民军队卫生工作的一系列方针、原则。
抗日战争时期
抗战时期,各部队任务区域高度分散,大小战斗频繁,交通条件滞后,伤员转运困难。八路军总卫生部根据抗战初期的战争特点,研究出台《暂行卫生法规》,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
加强火线抢救。一般以团为单位开展战救行动,团救护所由卫生队人员组成,按手术、换药、看护、搬运等分工设组,部署在主攻营后侧有利地形。战斗中,将营救护所展开在主攻连附近,承担前接火线伤员和补充包扎任务。配齐连卫生员,明确卫生员只做包扎、止血、固定和搬运,开展群众性的自救互救教学和急救包使用培训。对伤员进行初步救治后,及时组织分类留观或后送。
改进战救技术。白求恩医生来华后,针对八路军后方医院创伤感染严重的情况,提出医疗队上前线,开展早期手术治疗的建议,白求恩提出:受伤后24小时内必须及时清创,骨伤应立即上夹板,以预防创伤感染和减少残废、死亡。各部队采取多种办法预防创伤感染和合并症,区分感染创伤或非感染创伤,针对性实施清洗消毒,改善换药方法。1938年,白求恩还在晋察冀军区后方医院倡导建立了志愿输血队,发动部队指战员、医务人员和群众无偿献血。输血技术的引进和推广,挽救了大量失血伤员。
完善保障体系。在战争实践中,多数部队都建立了一套适于游击战的卫生装备,其特点是:体积小,功能全,使用方便,携带轻便。充分利用各种运输工具,包括汽车、马车、担架等,组成后送梯队,确保伤员能够得到及时转运。到抗战中后期,师和军区以上医院,大都可以实行清创扩创、截肢、弹片摘除、血管结扎、骨折固定、胃肠吻合等战伤手术。对骨折伤的治疗有了显著改进,降低了伤员残废和死亡率。
在分散游击的抗战环境中,八路军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奋力开展战伤救治,有效地降低了伤病员死亡和致残率,大量伤员康复归队。平型关伏击战、百团大战、冀中“五一反扫荡”等重要作战任务中,战场救治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解放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中,国共双方从小范围摩擦逐步走向大兵团正面激烈对决,为保障军队战斗力和指战员生命安全,人民解放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战场救治。
建立完善的野战医疗体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制定了《战伤处理暂行简则》,规定了火线救护工作的明确任务和技术要求:战地救护主要任务为紧急包扎、暂时止血、临时固定、脱离火线,即包扎、止血、固定、搬运4项技术。火线4项技术的推行,极大提高了战场阵地救护水平。随着战争资源的丰富,解放军建立了一批前线急救站、后方医院和康复中心等,这些医疗机构配置了必要的医疗设备和药品,确保伤员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陆续引进现代化医疗设施,如便携式X光机、输血设备等,提高了救治效率和准确性。
加强医务人员培训选拔。在解放战争时期,许多医务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经验,因此军队开展了广泛的培训课程,提高医务人员的救治能力和技术水平。此外,军队还从各地招募和选拔优秀的医务人员加入救治队伍,确保伤员得到专业、高效的救治。着眼尽快提高战伤救治成效,各解放区部队剖析二战中军事强国的野战外科经验,广泛学习应用战伤救治新技术。
持续改进战救技术和管理。同时,军队还加强了救治工作的组织和管理,优化了救治流程,确保救治工作高效运转。1946年10月,晋察冀野战军发布《野战救护治疗工作暂行条例》;1948年1月,东北军区召开卫生大会,制定了早期切除术、间断交换绷带、休克处置、战伤骨折固定、头胸腹部战伤处理、战伤截肢、破伤风预防及处置等系列战伤医疗条例,将战伤救治技术的规范化、制度化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通过不断改进和创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在战争实践中探索形成了攻坚战、防御战、追击战、渡江渡海等不同类型战斗的战场救治策略,为后续的战场救治和医疗发展提供了宝贵借鉴。
抗美援朝时期
志愿军入朝作战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军第一次赴国外执行作战任务,由于战争环境的恶劣和敌我双方武器装备的代差,伤员数量众多且救治条件有限,抗美援朝战场救治经受了极为严峻的考验。
因地制宜实施战场救护。敌军炮火猛烈,我军一线战创伤救护需求突出。志愿军在战场上,设立了多个急救站和包扎所,配备有经验丰富的医务人员和必要的医疗设备。这些急救站和包扎所能够迅速对伤员进行初步救治,控制出血、包扎伤口、抗休克等,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并摸索出一套具有我军特色的山地抢救经验。针对多发伤情,简化急救药材目录,初步实现了标准化供应。开展实战总结反思,调整组建抗休克室、复苏室,有效减少了战伤死亡。成立野战供血组织,保障前线医院和师救护所实施输血治疗。
灵活机动开展医疗后送。由于战场地形复杂、敌情多变,志愿军伤员转运尤为不易,往往先是人力担架进行山地转运,再经由运送物资的军车,最后换乘铁路回国医治,救治人员需要具备高度的应变能力。他们根据伤员伤情和战场地形,合理安排后送路线和治疗方案,采取了就地救治、后送治疗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伤员检伤分类工作和阵地战医疗后送体系,优先救治重伤病员的同时,确保前线有限资源实现轻伤病员留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