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4月9日,厦门市赤色总工会在粘文华和柯子鸿等领导下,曾不顾反动当局的阻挠,各基层工会派出代表300多人,在菜行口隆重举行“四九纪念大会”,悼念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的著名工运领袖罗扬才和杨世宁。“4.9”革命政变过了整整三年,重重的夜幕笼罩着厦门。清明节刚过不久,海后滩一带海风吹来,仍然是夜寒料峭。晚9时,突然间鞭炮齐鸣,震耳的声响伴着火光冲破了夜幕,海员、码头工人和工厂工人,店员、人力车夫以及学生、小贩等等数百人,一下子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迅速地列队开始示威游行。人群中有人举着红旗,工人们高呼“纪念罗扬才、杨世宁”、“打倒国民党”、“工农兵万岁”等口号,并散发传单4000余份。工人们在纪念会上庄严宣誓:“踏着先烈的血迹,继续奋勇前进! 悲壮得惊心动魄,传单像无数朵白花洒向路旁的行人......。

杨世宁烈士(1906-1927)中共党员、一个学生出身的工人运动领袖。
龙岩市新罗区万安镇松洋村,位于万安镇政府驻地西北方20余公里。东与西贯村接壤,南连四村村,西接好坑村,北与连城县赖源乡毗邻。古时因有杨、吴、罗、廖、查、韩、杜、徐、马九姓聚居而称九龙村,清为松洋社,民国设松洋保,解放初与好坑村合为松坑村,后为松洋乡,1958年设松洋大队,1984年后为松洋村至今。现为杨、陈二姓聚居。相传松洋村平洋原是茂密松林,远远望去宛如一片松树的海洋,“松洋”故而得名。

1906年,中国大地风雨如晦的岁月里,无数青年知识分子怀揣着救亡图存的赤诚,在黑暗中探寻救国真理的道路。杨世宁出生于龙岩新罗的一个普通家庭。彼时的中国,正处于清末民初的动荡之中,封建帝制的崩塌并未带来国泰民安,反而陷入军阀混战、列强环伺的危局。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新思想、新文化如春风般吹遍神州大地,也悄然浸润了少年杨世宁的心灵。他自幼便对旧时代的腐朽与黑暗有着敏锐的感知,渴望通过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思想,为家乡乃至国家的变革寻找出路。
1922年,16岁的杨世宁怀揣着求知与求索的渴望,远赴厦门集美师范学校就读。集美师范学校作为当时福建地区传播新思想、培养进步青年的重要阵地,汇聚了一批具有先进理念的教师与学生。在这里,杨世宁系统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学说与革命思想,从《新青年》《向导》等进步刊物中,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方向。他不再满足于单纯的书本知识,开始积极参与校内的进步社团活动,与志同道合的同学们探讨国家前途、民族命运,逐渐从一个寻求个人成长的青年,转变为立志改造社会的革命志士。

1924年,带着在集美师范汲取的革命养分,杨世宁回到家乡龙岩。彼时的龙岩,虽远离大城市的革命浪潮,却也潜藏着对变革的渴望。杨世宁深知,革命思想的传播是唤醒民众的关键。他联合陈俊昌等具有先进思想的进步人士,共同创办了《新龙岩季刊》。这份刊物如同黑暗中的一束光,以犀利的文笔揭露社会现实的弊端,宣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主张,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迅速在龙岩知识界与青年群体中引发强烈反响。通过刊物的传播,越来越多的龙岩青年开始觉醒,为后续闽南革命力量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创办刊物只是杨世宁革命实践的起点。在传播思想的过程中,他意识到,零散的进步力量难以形成改变社会的强大动力,必须建立有组织的革命团体。于是,在《新龙岩季刊》积累的群众基础上,他与同伴们积极筹备,最终推动成立了福建革命青年团。这一团体的建立,不仅将龙岩乃至福建各地的进步青年凝聚在一起,更成为连接地方革命力量与上级党组织的重要纽带,为闽南地区革命运动的开展搭建了坚实的组织框架。

烈士杨世宁的孙女杨小周
在广州,革命军挥师北伐以推翻北洋军阀政府的呼声越来越高。杨世宁受此革命气氛的影响,认为闽籍革命青年应当行动起来,为支援国民革命军北伐,在福建开展国民革命运动做好思想上、组织上、人才上的准备。杨世宁等人与右派的孙文主义学会展开了斗争,并倡议把闽籍青年学子组织起来,成立一个革命的团体。这个倡议立即得到许多中山大学闽籍同学的响应,但也遭到陈伯达等人的反对。关于这个团体的名称,杨世宁与陈伯达、宋渊源等人曾经展开了一场辩论。陈伯达、宋渊源主张命名为“福建同乡会”,杨世宁指出这个名称充满着封建宗派色彩,与反帝反军阀的口号很不契合,提出“福建革命青年团”的名称,博得大多数人的拥护。
杨世宁与许世中等闽南籍同学积极筹备成立“福建革命青年团”。他四处奔波,多方联络了20多位闽籍中山大学同学,随即又到黄埔军校,通过军校惠安籍学员庄振武联络了闽籍学员37人。稍后,他又通过中山大学农学院泉州籍同学陈盛明在农学院进行联络。在此前后,他还争取了胡志明、崔庸键领导的安南、朝鲜同盟会中的台湾青年。
1926年5月,“福建革命青年团”在中山大学正式成立,有成员100多人,杨世宁、许世中、杨和衷、张任我、苏词源为主要领导人。该组织在中山大学校门正对面的一座楼房的第二层里设立办事处,并又以团名为刊名,自筹经费出版周刊,从5月至8月共出三期。刊物在福建学生中广为传播,对开阔学生们的视野、冲破旧思想的樊篱起了一定的作用,广州《民国日报》曾经专门报道过该组织的活动动态。


烈士杨世宁的儿媳徐满英
1926年,随着全国革命形势的高涨,厦门作为福建的重要港口城市,成为工人运动的重要战场。杨世宁受组织委派,前往厦门开展工人运动。当时的厦门,工厂林立,但工人阶级却长期遭受资本家的残酷剥削,工作环境恶劣、工资微薄,毫无权益保障。杨世宁深入工厂车间,与工人群众同吃同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他们宣传革命思想,讲述“工人团结起来就能改变命运”的道理。他帮助工人建立工会组织,教工人学习文化知识,组织工人开展争取合法权益的罢工斗争。在他的努力下,厦门的工人运动从零散的自发反抗,转变为有组织、有目标的革命行动,杨世宁也因此成为厦门早期赤色工运的重要领导者之一。
1927年1月,在推翻了北洋军阀在福建统治的大好形势下,闽西南各地党组织的代表在漳州召开联席会议,成立中共闽南特委,罗明任特委书记,杨世宁成为27位特委委员之一。同月,在中共厦门市委领导下厦门市总工会正式成立,杨世宁任副委员长、罗扬才任委员长,会址设在大同路土堆巷红楼。在两人的共同领导下,厦门总工会迅速发展壮大,会员人数不断增加,先后领导了多次工人罢工斗争,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胜利。工人阶级的觉醒与组织力量的壮大,让厦门的革命形势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也为闽南地区党组织的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然而,革命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1927年4月,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与革命群众。紧随其后的4月9日,厦门的国民党右派也发动了“四九反革命政变”,对中共闽南临时特委与厦门市总工会进行疯狂破坏。在敌人的突然袭击中,杨世宁与罗扬才不幸被捕,以及学联负责人黄埔树。一同落入敌人的魔爪。

在狱中,敌人对杨世宁施以各种酷刑,威逼利诱,试图让他放弃革命信仰,供出党组织的秘密。面对敌人的残酷折磨,杨世宁始终坚贞不屈,他痛斥反动派军阀的反革命行径,坚定地表示:“革命的真理绝不会因为你们的屠刀而熄灭,共产党人的信仰绝不会因为你们的威胁而动摇!”他深知自己时日无多,却依然利用有限的机会,向狱中的难友传递革命信念,鼓励他们坚持斗争。
临刑前,杨世宁面对前来送行的同乡同学,留下了振聋发聩的誓言:“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只要革命能成功。”这简短的话语,既是他对自己革命生涯的总结,更是对后世革命者的殷切嘱托。他还写下遗书致家父:“儿为国为民而死,死亦甘心。”字里行间,满是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对革命事业的坚定,却唯独没有对死亡的畏惧与对个人安危的牵挂。最终,在敌人的枪口下,杨世宁献出了年仅21岁的生命,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永远定格在了闽南革命的历史丰碑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每一个红色基因,都是党的精神标识。江河万里,必有其源。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奋斗中所积淀的一个个红色基因,以其特质鲜明的精神标识,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从哪里来”的精神密码,确立了“向哪里去”的精神航标。我们一定要牢记红色政权是从哪里来的、新中国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倍加珍惜党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唯一正确的道路。”如今,百年光阴流转,杨世宁当年为之奋斗的革命理想早已实现。但他身上所展现出的坚定信仰、无畏勇气与家国情怀,依然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我们回望杨世宁等早期共产党人的革命历程,不仅是为了铭记历史,更是为了从他们的精神中汲取力量,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让革命先辈用鲜血浇灌的理想之花,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