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红色教育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联播>>正文
特稿:赤血映闽江:杨世宁——20世纪20年代闽南革命的青春丰碑(组图)
作者:文字:杨世宁孙女 杨小周;采编:许松国
浏览次数:
2025-08-25 11:12:06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1930年4月9日,厦门市赤色总工会在粘文华和柯子鸿等领导下,曾不顾反动当局的阻挠,各基层工会派出代表300多人,在菜行口隆重举行“四九纪念大会”,悼念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的著名工运领袖罗扬才和杨世宁。“4.9”革命政变过了整整三年,重重的夜幕笼罩着厦门。清明节刚过不久,海后滩一带海风吹来,仍然是夜寒料峭。晚9时,突然间鞭炮齐鸣,震耳的声响伴着火光冲破了夜幕,海员、码头工人和工厂工人,店员、人力车夫以及学生、小贩等等数百人,一下子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迅速地列队开始示威游行。人群中有人举着红旗,工人们高呼“纪念罗扬才、杨世宁”、“打倒国民党”、“工农兵万岁”等口号,并散发传单4000余份。工人们在纪念会上庄严宣誓:“踏着先烈的血迹,继续奋勇前进! 悲壮得惊心动魄,传单像无数朵白花洒向路旁的行人......。

    杨世宁烈士(1906-1927)中共党员、一个学生出身的工人运动领袖。

    龙岩市新罗区万安镇松洋村,位于万安镇政府驻地西北方20余公里。东与西贯村接壤,南连四村村,西接好坑村,北与连城县赖源乡毗邻。古时因有杨、吴、罗、廖、查、韩、杜、徐、马九姓聚居而称九龙村,清为松洋社,民国设松洋保,解放初与好坑村合为松坑村,后为松洋乡,1958年设松洋大队,1984年后为松洋村至今。现为杨、陈二姓聚居。相传松洋村平洋原是茂密松林,远远望去宛如一片松树的海洋,“松洋”故而得名。

    1906年,中国大地风雨如晦的岁月里,无数青年知识分子怀揣着救亡图存的赤诚,在黑暗中探寻救国真理的道路。杨世宁出生于龙岩新罗的一个普通家庭。彼时的中国,正处于清末民初的动荡之中,封建帝制的崩塌并未带来国泰民安,反而陷入军阀混战、列强环伺的危局。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新思想、新文化如春风般吹遍神州大地,也悄然浸润了少年杨世宁的心灵。他自幼便对旧时代的腐朽与黑暗有着敏锐的感知,渴望通过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思想,为家乡乃至国家的变革寻找出路。

    1922年,16岁的杨世宁怀揣着求知与求索的渴望,远赴厦门集美师范学校就读。集美师范学校作为当时福建地区传播新思想、培养进步青年的重要阵地,汇聚了一批具有先进理念的教师与学生。在这里,杨世宁系统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学说与革命思想,从《新青年》《向导》等进步刊物中,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方向。他不再满足于单纯的书本知识,开始积极参与校内的进步社团活动,与志同道合的同学们探讨国家前途、民族命运,逐渐从一个寻求个人成长的青年,转变为立志改造社会的革命志士。

    1924年,带着在集美师范汲取的革命养分,杨世宁回到家乡龙岩。彼时的龙岩,虽远离大城市的革命浪潮,却也潜藏着对变革的渴望。杨世宁深知,革命思想的传播是唤醒民众的关键。他联合陈俊昌等具有先进思想的进步人士,共同创办了《新龙岩季刊》。这份刊物如同黑暗中的一束光,以犀利的文笔揭露社会现实的弊端,宣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主张,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迅速在龙岩知识界与青年群体中引发强烈反响。通过刊物的传播,越来越多的龙岩青年开始觉醒,为后续闽南革命力量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创办刊物只是杨世宁革命实践的起点。在传播思想的过程中,他意识到,零散的进步力量难以形成改变社会的强大动力,必须建立有组织的革命团体。于是,在《新龙岩季刊》积累的群众基础上,他与同伴们积极筹备,最终推动成立了福建革命青年团。这一团体的建立,不仅将龙岩乃至福建各地的进步青年凝聚在一起,更成为连接地方革命力量与上级党组织的重要纽带,为闽南地区革命运动的开展搭建了坚实的组织框架。

烈士杨世宁的孙女杨小周

    在广州,革命军挥师北伐以推翻北洋军阀政府的呼声越来越高。杨世宁受此革命气氛的影响,认为闽籍革命青年应当行动起来,为支援国民革命军北伐,在福建开展国民革命运动做好思想上、组织上、人才上的准备。杨世宁等人与右派的孙文主义学会展开了斗争,并倡议把闽籍青年学子组织起来,成立一个革命的团体。这个倡议立即得到许多中山大学闽籍同学的响应,但也遭到陈伯达等人的反对。关于这个团体的名称,杨世宁与陈伯达、宋渊源等人曾经展开了一场辩论。陈伯达、宋渊源主张命名为“福建同乡会”,杨世宁指出这个名称充满着封建宗派色彩,与反帝反军阀的口号很不契合,提出“福建革命青年团”的名称,博得大多数人的拥护。

    杨世宁与许世中等闽南籍同学积极筹备成立“福建革命青年团”。他四处奔波,多方联络了20多位闽籍中山大学同学,随即又到黄埔军校,通过军校惠安籍学员庄振武联络了闽籍学员37人。稍后,他又通过中山大学农学院泉州籍同学陈盛明在农学院进行联络。在此前后,他还争取了胡志明、崔庸键领导的安南、朝鲜同盟会中的台湾青年。

    1926年5月,“福建革命青年团”在中山大学正式成立,有成员100多人,杨世宁、许世中、杨和衷、张任我、苏词源为主要领导人。该组织在中山大学校门正对面的一座楼房的第二层里设立办事处,并又以团名为刊名,自筹经费出版周刊,从5月至8月共出三期。刊物在福建学生中广为传播,对开阔学生们的视野、冲破旧思想的樊篱起了一定的作用,广州《民国日报》曾经专门报道过该组织的活动动态。

烈士杨世宁的儿媳徐满英

    1926年,随着全国革命形势的高涨,厦门作为福建的重要港口城市,成为工人运动的重要战场。杨世宁受组织委派,前往厦门开展工人运动。当时的厦门,工厂林立,但工人阶级却长期遭受资本家的残酷剥削,工作环境恶劣、工资微薄,毫无权益保障。杨世宁深入工厂车间,与工人群众同吃同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他们宣传革命思想,讲述“工人团结起来就能改变命运”的道理。他帮助工人建立工会组织,教工人学习文化知识,组织工人开展争取合法权益的罢工斗争。在他的努力下,厦门的工人运动从零散的自发反抗,转变为有组织、有目标的革命行动,杨世宁也因此成为厦门早期赤色工运的重要领导者之一。

    1927年1月,在推翻了北洋军阀在福建统治的大好形势下,闽西南各地党组织的代表在漳州召开联席会议,成立中共闽南特委,罗明任特委书记,杨世宁成为27位特委委员之一。同月,在中共厦门市委领导下厦门市总工会正式成立,杨世宁任副委员长、罗扬才任委员长,会址设在大同路土堆巷红楼。在两人的共同领导下,厦门总工会迅速发展壮大,会员人数不断增加,先后领导了多次工人罢工斗争,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胜利。工人阶级的觉醒与组织力量的壮大,让厦门的革命形势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也为闽南地区党组织的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然而,革命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1927年4月,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与革命群众。紧随其后的4月9日,厦门的国民党右派也发动了“四九反革命政变”,对中共闽南临时特委与厦门市总工会进行疯狂破坏。在敌人的突然袭击中,杨世宁与罗扬才不幸被捕,以及学联负责人黄埔树。一同落入敌人的魔爪。

    在狱中,敌人对杨世宁施以各种酷刑,威逼利诱,试图让他放弃革命信仰,供出党组织的秘密。面对敌人的残酷折磨,杨世宁始终坚贞不屈,他痛斥反动派军阀的反革命行径,坚定地表示:“革命的真理绝不会因为你们的屠刀而熄灭,共产党人的信仰绝不会因为你们的威胁而动摇!”他深知自己时日无多,却依然利用有限的机会,向狱中的难友传递革命信念,鼓励他们坚持斗争。

    临刑前,杨世宁面对前来送行的同乡同学,留下了振聋发聩的誓言:“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只要革命能成功。”这简短的话语,既是他对自己革命生涯的总结,更是对后世革命者的殷切嘱托。他还写下遗书致家父:“儿为国为民而死,死亦甘心。”字里行间,满是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对革命事业的坚定,却唯独没有对死亡的畏惧与对个人安危的牵挂。最终,在敌人的枪口下,杨世宁献出了年仅21岁的生命,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永远定格在了闽南革命的历史丰碑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每一个红色基因,都是党的精神标识。江河万里,必有其源。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奋斗中所积淀的一个个红色基因,以其特质鲜明的精神标识,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从哪里来”的精神密码,确立了“向哪里去”的精神航标。我们一定要牢记红色政权是从哪里来的、新中国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倍加珍惜党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唯一正确的道路。”如今,百年光阴流转,杨世宁当年为之奋斗的革命理想早已实现。但他身上所展现出的坚定信仰、无畏勇气与家国情怀,依然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我们回望杨世宁等早期共产党人的革命历程,不仅是为了铭记历史,更是为了从他们的精神中汲取力量,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让革命先辈用鲜血浇灌的理想之花,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特稿:延安荣誉军人学校——父母与延安娃永恒的记忆(组图)
·下一篇:无
·特稿精选:红色文化的坚定传承者:申士荣
·特稿:延安荣誉军人学校——父母与延安娃永恒的记忆(组图)
·特稿:东进 东进 我们是铁的新四军——记皖南事变前后的父亲母亲(组图)
·红色头条-王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原创性贡献
·特稿:红土承薪火,双语传基因——“红土译韵·薪火相传”实践队纪实(组图)
·特稿:红土育新苗,双语传薪火——“红土译韵·薪火相传”实践队纪实(组图)
·特稿:红色志愿团二七纪念堂参观研学(组图)
·特稿:烽火记忆永不褪色!浦城百岁抗战老兵叶月亮讲述血与火的抗战岁月(组图)
·特稿:南雄举行2025年度革命烈士后裔助学金发放仪式(组图)
·特稿:红土上的守望:从长征故事到青春传承(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杨小周:赤血映闽江:杨世宁——20世纪20年
张步侠11岁参加新四军,身受多处弹伤——“
特稿:赤血映闽江:杨世宁——20世纪20年代
人民军队的战场救治能力建设
赤血映闽江:杨世宁——20世纪20年代闽南革
砥柱人间是此峰——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
血沃狼牙山
一部文坛罕见惊天地泣鬼神的壮歌——读罗范
黄河与中国共产党抗战
让红旗渠精神绽放时代光芒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
中红头条:刘松林(刘思齐)同志遗体告别仪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张洁清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
特稿:首都各界数千人送别万里同志(组图)
特稿:张震将军送别会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