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学院)红色志愿团于7月1日至7月2日在郑州市二七纪念堂进行参观研学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七纪念堂门前的铜质火车头在7月1日清晨7点50分被一缕阳光镀上暗金色,一辆来自郑州东站的地铁列车呼啸而过,汽笛声与广场鸽群同时惊起。三分钟后,一支由八人组成的调研小队背着帆布袋从二七广场地铁站D口涌出,袋子里装着速写本和一张被折成四折的1923年京汉铁路线路图复印件。他们沿着德化步行街北侧的围挡穿行,围挡内是正在修缮的德化街老建筑,围挡外是早起的胡辣汤摊贩,蒸汽与灰尘在空气中混合成一种介于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气味。
8点15分,小队成员抵达纪念堂前侧,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大的黑色工人群体浮雕,浮雕上,京汉铁路工人抗争场景生动呈现。先辈们的坚毅神情、无畏姿态,重现百年前罢工风云。大家凝视浮雕,聆听历史讲解,深刻体悟“二七精神”内涵。上方则是二七纪念堂这几个大字。
8点30,小队成员从纪念堂正门进入。一进入场馆内部,先是条走廊走廊侧面墙壁上张贴着一份份照片,或者文字说明,介绍着二七纪念塔的历史,队员们仔细浏览,并用相机记录,团队负责人根据前期准备,为队员和参观者进行详细讲解,从“二七”大罢工的起因、经过到结果,深入浅出地阐述其历史意义。一个队员则负责拍摄活动现场照片、录制讲解视频,用于后续宣传。一个队员现场维持秩序,引导参观者有序参观,确保活动安全有序进行。讲解结束后,小队继续往里走,穿过这条走廊,是一个宽敞的大厅,数座雕像庄严肃穆,静静诉说着奋斗历程。屏幕上滚动展现的奉献、坚韧、创新等精神,与雕像交相辉映。这些精神符号凝聚着先辈智慧与力量,激励参观者传承初心,在新时代续写奋进篇章,成为赓续精神血脉的生动课堂。小队继续往里面走,一道播放着火车行驶影像的巨大屏幕吸引众多参观者驻足。屏幕旁详实的历史资料,生动展现了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屏幕上火车的轰鸣,仿佛重现当年工人们为争取权益,无畏抗争的场景 ,让人们深刻感受到“二七精神”的伟大力量。


图为实践小队在参观二七纪念堂。通讯员 陈俊霖 摄
11点30分,小队在出口文创售卖的地方发现许多铁路运动相关的徽章和胸针,还有各式各样精美的明信片,可以在机器前面自主盖章。店员透露,这类文创产品月均销量约200件,购买者七成是外地游客。
12点15分,小队走出纪念堂时,广场上的温度已达34℃。西侧树荫下,一位穿橙色马甲的外卖骑手正对着手机核对订单地址。骑手姓刘,专跑二七商圈,他指指纪念堂说:“每天路过几十次,第一次知道这里周一闭馆。”他的电动车上绑着印有“京汉铁路遗址”字样的蓝色旗子,是上周参加某平台历史知识答题赢来的奖品。
13点整,参观结束后,队员们来到纪念堂边上的餐馆用餐。大家围坐在一起,热烈分享着参观的感受。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历史文化的探寻之旅,更让队员们在精神上得到洗礼,他们表示,将以实际行动传承和弘扬二七精神,让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绽放新光芒 。
15点45分,休整一番后,小队返回纪念堂准备拍摄闭馆前的场景。并在周围对今天前来参观二七纪念堂的游客展开调研访谈活动,这些游客包括学生、教师、退休职工等不同群体。调研方法采用问卷调查与现场访谈相结合的方式,问卷内容涵盖对“二七”大罢工的了解程度、参观后的感受及对红色文化传承的看法等。访谈则更深入地了解游客对红色文化的认知与态度,收集意见建议。
17点整,暮色笼罩,二七纪念堂闭馆的提示音悠悠传来,实践团队的身影仍在馆外徘徊。夕阳余晖洒在纪念堂建筑上,为厚重历史添了层温柔滤镜。不一会,纪念堂两侧沉重的大门轰然关闭,惊起停在黑色浮雕上的小鸟。小队成员坐在广场台阶上整理素材,有人翻开笔记本,补记对京汉铁路历史的新认知;有人轻声分享“二七精神” 感悟,话语在晚风中飘向纪念堂。暮色渐浓时,二七塔上的霓虹灯突然亮起,红光映在队员摊开的1923年线路图上,铁轨线条与现代的航海路、京广快速路在纸面上形成奇异的重叠。团队成员们或三两结伴交流,整理着一天研学的见闻与触动;或独自伫立,望着纪念堂外墙,让思绪沉淀。

图为实践小队于纪念堂前的合影。通讯员 陈俊霖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