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烟散尽,记忆永恒。在福建省浦城县,一位亲历抗战烽火的百岁老兵,用他刻满岁月痕迹的双手和依然清晰的记忆,为我们讲述那段用鲜血和生命书写的民族抗争史。
叶月亮,1925年2月出生于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1941年初的春天,年仅16岁的叶月亮踏上了烽火连天的抗战征程,成为一名肩负重任的机枪手。

100岁的叶月亮
“浦城去了92个人,用了三部车子送到建阳集合,再坐车去河南。”叶月亮老人用独特的浦城方言,将大家的记忆拉回到83年前那个炮火纷飞的战场——河南省漯河市。在那里,他经历了人生中最残酷的考验。
“在漯河打了三天三夜,到处都是飞机轰炸!”老人回忆道,战斗的惨烈程度超乎想象。为了避开敌机的疯狂扫射,部队只能在夜间摸黑行动。“到了第四天,日本的轰炸机彻底炸断了我们的运输线。”断粮的危机随之而来,“我们没有食物,一个人只能分到3块小饼干,饭都没得吃。”
更令人绝望的是武器弹药的匮乏,“后来兵器也不够了,我们三个班只剩下一挺机关枪,一把步枪。”老人清晰地记得日本兵那令人胆寒的装备,“他们的刺刀有手掌那么长,我现在都记得。”

叶月亮向大家讲述抗战故事
对于像叶月亮这样被紧急征召的年轻士兵而言,战场就是最残酷的课堂。“我们上战场也没有系统的训练,”他坦言,“就是晚上摸黑安排摸下枪,熟悉下瞄准,就上战场了。”年轻的他们,就是在这样的仓促与懵懂中,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抵御外侮的长城。
在漯河战场上,叶月亮不幸负伤。敌人的子弹贯穿了他的右手,鲜血染红了机枪。“拿不了枪了”,重伤的他被紧急撤离前线,送往位于武汉的后方医院救治。这次负伤几乎让他失去右手。
“本来是要锯掉整个手的,”老人心有余悸地说,“好在有个美国医生帮我做了手术,保住了这只手。”这位不知名的美国军医,为他保住的更是赖以劳作的手掌。伤愈后,因属伤残人员已无法继续作战,部队发放面包、大米作为遣散费,这位年轻的机枪手就此告别战场。
而战争的残酷不仅在于个人的伤痛,更在于战友的牺牲。“我们浦城92个人就回来3个,”叶月亮老人反复念叨着这个数字,语气沉重而悲怆,“其他一个也没有活着回来。水东村1个,寨下村1个,还有就是我。”寥寥数语,道尽了战争的惨烈与悲壮,92名浦城子弟兵出征,最终只有3人得以生还故土,这是浦城人民为抗战胜利付出的沉重代价和不可磨灭的贡献。

浦城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上门看望慰问叶月亮
对于叶月亮老人而言,那些并肩作战却未能归来的战友,是他心中永远的牵挂与伤痛。这份对牺牲战友的深切缅怀,也让他格外珍视和平的来之不易和生命的延续。
让老人感到欣慰的是,这份保家卫国的精神在家族中得到了传承。他的儿子和孙子都曾先后参军入伍,将青春奉献给祖国的国防事业。
八十余载光阴流转,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叶月亮老人坐在家中,平静地讲述着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那些关于饥饿、伤痛和牺牲的记忆,穿越时光的尘埃,依然清晰如昨。一位百岁老兵的故事,就这样在浦城的阳光下,静静流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