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朋友、各位同志:
大家好!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全球发展面临挑战的今天,“构筑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开辟东北亚合作新格局”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这不仅是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优化国家对外开放布局的关键落子,更是推动国内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核心引擎,也是深度融入全球经济、拓展国际合作空间的必然要求。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在此与大家共商这一重大战略议题,想表达四层意思。
一、向北开放:服务国家战略全局的必然抉择
从国际格局演变看,全球政治经济秩序深度调整,区域化、本地化趋势增强。东北亚地区作为全球经济重要增长极,资源禀赋各异、经济高度互补、合作空间广阔。俄罗斯资源富集、市场潜力巨大;日韩在高端制造、数字科技、生物医药等领域领先;我国则拥有超大规模市场、完整产业体系和不断增强的创新能力。深化东北亚合作,有利于我国在重构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中占据更有利位置,提升国际竞争新优势,维护区域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从国内发展需求看,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与农业基地,产业基础雄厚、人才资源丰富。面对转型发展中的挑战,扩大开放是激发新动能的关键。构筑向北开放新高地,能为东北引入急需的资金、技术、市场和先进理念,加速产业转型升级,优化经济结构,是实现东北振兴的突破口。同时,此举将完善国家向北开放总体布局,促进陆海联动、东西互济,有力支撑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二、向北开放:基础扎实但任重道远
近年来,我国向北开放取得显著成效。以黑龙江为例。黑龙江省作为向北开放的前沿省份,依托2981.26公里边境线和众多国家一类口岸,地缘优势突出,在对俄及东北亚合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贸易领域量质齐升: 2024年全年,黑龙江省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突破32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百分之10.2,规模创历史新高。其中,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占比超过百分之85;对其他金砖国家进出口占比稳定在百分之75以上。贸易结构持续优化。
双向投资活力增强: 黑龙江省持续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引导外资投向中高端制造、高新技术等领域。同时,积极支持省内装备制造、能源、农业等优势产业“走出去”,开展国际产能合作。
通道建设突飞猛进: 中欧班列“东通道”(满洲里、绥芬河、同江口岸)发展势头强劲,2024年全年累计通行突破6100列,运送货物超过63万标箱,均创历史新高。目前,东通道已通达欧洲14个国家,连接国内60余个城市,运行线路达26条,货物品类日益丰富。
平台引领作用凸显: 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成果丰硕。过去五年,龙江自贸区以全省万分之三的面积,贡献了全省约五分之一的实际使用外资和七分之一的外贸进出口,形成制度创新成果312项。各片区特色鲜明:1)哈尔滨片区: 聚焦新材料、高端装备、寒地特色生物经济,成功引进培育华为、浪潮、长城计算机、科大讯飞(数字经济)、华大基因、北科生物(精准医学)等龙头企业。2)黑河片区: 构建起以跨境电商及物流、跨境机电制造、跨境农产品加工、进口能源综合利用为支柱的跨境产业体系。3)绥芬河片区: 形成以跨境木材加工、粮食和中药材进口加工、清洁能源进口利用为代表的特色加工产业集群。
然而,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前进道路上仍面临诸多挑战,亟待攻坚克难:
一是跨境基础设施与物流效率瓶颈依然突出。首先是口岸能力受限: 部分重点口岸(如绥芬河铁路口岸)的换装能力、仓储设施和查验场地已接近饱和,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跨境运输需求,尤其在高峰期易造成拥堵。其次是通关效率有待提升: 虽然“单一窗口”等便利化措施取得成效,但跨境查验标准协调、信息共享互认、部分环节手续繁琐等问题依然存在,影响了整体通关时效。三是物流成本高企: 跨境运输涉及多次换装(如中俄轨距不同)、长距离陆运、冬季特殊保障等因素,叠加基础设施瓶颈和效率问题,导致综合物流成本相对较高,削弱了部分商品的竞争力。
二是制度型开放水平与国际高标准存在差距。首先是规则对接需深化: 在服务贸易开放、数字贸易规则、知识产权保护执法标准、竞争政策(特别是国企待遇)、环境与劳工标准等领域,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如CPTPP、DEPA等)相比仍有提升空间。其次是营商环境需持续优化: 市场准入隐性壁垒、政策执行的透明度和稳定性、跨境数据安全有序流动机制、争端解决效率等,仍是外资企业和跨境经营者关注的重点。构建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一流营商环境是长期任务。
三是区域产业协同与供应链韧性建设任重道远。首先是合作深度广度不足: 当前合作多集中于货物贸易和资源开发,在技术研发联合攻关、产业链上下游深度整合(如关键零部件协同生产)、共建产业标准、高端服务业合作等方面潜力远未充分释放。其次是产业链供应链协同水平低: 区域内产业链条衔接不够紧密,存在一定程度的同质化竞争(如部分制造业领域),缺乏高效的区域性分工协作网络。面对外部风险冲击,产业链供应链的备份能力、弹性调整能力和快速恢复能力(即“韧性”)有待加强。例如,在汽车、装备制造等领域,尚未形成紧密协作、优势互补的区域性产业集群。
三、未来路径:多措并举,协同攻坚
面向未来,构筑向北开放新高地需系统谋划、精准发力:
一是深化贸易合作,推动转型升级。要巩固拓展传统贸易: 发挥黑龙江等主力省作用,深化与俄在能源矿产、粮食、木材等大宗商品领域稳定合作,服务国家能源与粮食安全。同时,大力提升汽车及零部件、工程机械、高端家电、信息产品等高附加值商品出口比重。支持绥芬河等口岸城市优化贸易结构,推动跨境电商与传统贸易深度融合。要培育壮大新兴业态: 全力推动哈尔滨、黑河、绥芬河、同江4个跨境电商综试区提质增效。加快海外仓、边境仓网络布局,提升智能仓储和高效配送能力,有效降低跨境物流成本。积极发展数字贸易、服务贸易,挖掘绿色贸易等新增长点。
二是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双向投资。要高水平吸引外资: 全面落实外资企业国民待遇,大幅简化审批流程,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善用国际咨询机构、商协会等桥梁,精准对接全球优质资本,引导其投向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生物经济、冰雪经济、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建立政企常态化高效沟通机制。要高质量对外投资: 支持国内优势企业(电站设备、重型机械、轨道交通、农业等)“走出去”,积极参与东北亚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资源能源开发、产业园区建设等项目(如俄罗斯远东开发),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三是完善通道体系,提升联通效率。要强化基础设施硬联通: 加强跨境铁路、公路、航空、管道、港口等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加大对中欧班列“东通道”的运力保障和政策支持力度,提升班列运行效率、服务品质和辐射范围。 积极开辟跨境多式联运新路径(陆海、江海联运),拓展航空货运通道。加快建设哈尔滨国际航空货运枢纽,提升国际航空货运能力。要提升跨境通关软联通: 深化与周边国家口岸协作,推动规则标准对接,大幅提升口岸通关便利化水平,切实降低综合物流成本。
四是创新开放平台,增强引擎功能。要发挥自贸区等平台引领作用: 支持龙江自贸区在更高起点上推进制度型开放,在市场准入、要素跨境自由流动、数据跨境安全有序流动、跨境金融创新等领域大胆探索突破。强化各片区产业特色与联动(哈尔滨:新兴产业与总部经济;黑河、绥芬河:跨境特色产业),提升整体竞争力。要推动平台协同发展: 促进自贸区、综保区、边境合作区等各类开放平台与国内其他区域(如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的联动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四、展望未来:前景广阔,携手奋进
各位同仁!构筑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开辟东北亚合作新格局,前景无比广阔,使命无比光荣。随着我国与东北亚各国战略互信深化、利益融合加深,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必将加速。贸易规模将持续扩大,结构更趋优化,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双向投资将更加活跃,产业合作迈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形成高效协同、安全韧性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海陆空立体化互联互通水平将全面提升,我国作为东北亚重要交通物流枢纽的地位将更加巩固;各类开放平台将持续释放改革红利,成为制度创新的“试验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
伟大事业需要共同奋斗!政府要担当有为,加强顶层设计和跨部门协调,构建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持续加大对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开放平台、营商环境优化的投入与保障。企业要勇立潮头,把握机遇,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强化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模式创新,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社会各界要凝心聚力,营造开放包容的良好氛围,深化人文交流,增进理解互信,厚植合作的民意基础。
各位同仁!构筑向北开放新高地、开辟东北亚合作新格局的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以更加开放的胸襟、更加创新的思维、更加务实的行动,以开放纾发展之困、以合作聚创新之势,抓住历史机遇,勇担时代重任,携手并肩,攻坚克难,为把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而不懈奋斗!我们坚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向北开放必将谱写新的辉煌篇章,东北亚区域合作必将开启互利共赢的崭新未来!
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