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红色教育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资料类>>英模事迹>>正文
人民的音乐家 世界的冼星海
来源:《 人民日报 》( 2025年08月15日 17 版)
作者:王佳可 李欣怡 曲 颂 庄雪雅
浏览次数:
2025-08-15 11:50:17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冼星海在上海。新华社发


《黄河大合唱》部分歌谱(复制品),藏于广东省博物馆。影像中国


  《保卫黄河》

  风在吼,

  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

  黄河在咆哮。

  河西山冈万丈高,

  河东河北高粱熟了。

  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

  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

  端起了土枪洋枪,

  挥动着大刀长矛。

  保卫家乡!保卫黄河!

  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今年是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诞辰120周年。

  1905年6月13日,冼星海在中国澳门出生,家中以捕鱼为生,生活艰辛。父亲冼喜泰在冼星海出生前几个月离世,母亲黄苏英性格坚韧,含辛茹苦将他抚养长大。

  音乐家的童年时光在母亲的歌声中度过。冼星海说:“妈妈是我的第一个音乐老师”,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粤语民歌《顶硬上》——“顶硬上,鬼叫你穷,铁打心肝铜打肺,立实心肠去挨世”。民歌朴实,唱出劳动人民的坚忍不拔,也唱出少年星海的贫苦家境,而他的一生,似乎都践行着歌中的精神:坚毅不屈,迎难而上。

  漂泊辗转,承担起“用音乐救中国的责任”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北京和上海为中心,中国专业音乐教育开始发展,吸引了大批热爱音乐的年轻人,冼星海就在其中,他先后就读于北京国立艺专和上海国立音乐院。1928年,剧作家田汉介绍冼星海加入文艺团体南国社。课余时间,冼星海参与不少进步音乐活动,还在国立音乐院的刊物上发表了《普遍的音乐》一文,认为“中国需求的不是贵族式或私人的音乐”,而是“普遍的音乐”,学音乐的人要承担“用音乐救中国的责任”“要吃普通人所不能吃的苦”。这种可贵的音乐观源于音乐家长期颠沛流离的清苦生活,也源于对音乐深沉的挚爱。回顾他毕生的音乐创作和抗战期间普及救亡歌咏运动等工作,始终没有脱离这样的音乐思想。

  1929年,冼星海因参加学生运动而被迫终止了在上海国立音乐院的学习。同年底,他以打工烧锅炉换取船票,远赴巴黎,圆音乐之梦。巴黎的生活动荡且忙碌,他甚至因交不起房租夜宿塞纳河畔,还几次饿晕在街头。由时在巴黎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的马思聪引荐,冼星海拜入法国小提琴演奏家保罗·奥别多菲尔门下学习,爱才心切的奥别多菲尔免除了他每月200法郎的学费。

  在巴黎期间,冼星海勤于创作,三重奏《风》是他音乐生涯的重要转折。这部为女高音与单簧管、大提琴而作的三重奏,沉淀了音乐家在异国备受磨砺的游子心声,受到法国印象派作曲大师保罗·杜卡和俄国著名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的喜爱。杜卡十分欣赏冼星海,支持他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二人结下深厚情谊。

  1935年,杜卡心脏病突发离世,冼星海悲痛不已,随后于暑期回国探望母亲。在巴黎的5年时间,他系统掌握了现代音乐的作曲技巧,丰富了音乐修养,开阔了艺术视野。此时的中国内忧外患,“救亡”成为时代主题,催生出多种多样的左翼文艺形式。在聂耳等左翼音乐家开创的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中,冼星海回到上海,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不断创作救亡歌曲,他的音乐创作“充满着各种被压迫的同胞的呼声”。这一年,冼星海谱曲的《救国军歌》应时而生,成为当时最流行的抗战救亡歌曲。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冼星海加入上海话剧界救亡协会战时移动演剧二队,告别母亲,奔赴祖国多地进行抗日宣传和救亡歌咏活动。他在给母亲的家书中写道:“民众对音乐的需要,尤其在战时,那使我不能不忍痛地离开你而站立在民众当中。”

  1935年至1938年间,冼星海创作了300多首救亡歌曲。他对普及音乐文化和抗战音乐有着深刻理解,渴望“唤起民众、激发民众的抗日救亡热情、组织民众坚持抗战”,其中《战歌》《游击军》《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等作品洋溢着热切的救亡之心,流传甚广。

  纷飞的战火没有阻挡冼星海用音乐鼓舞民众砥砺抗战的脚步。在一浪高过一浪的抗日救亡歌咏中,他来到武汉,遇到钱韵玲,收获了爱情。1938年7月20日,冼星海和钱韵玲订婚,田汉等到场祝贺。此时,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寄来音乐系全体师生签名的聘书,冼星海决定与未婚妻一起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在延安,冼星海完成了一生中的伟大杰作——《黄河大合唱》。

  革命圣地,创作抗日救亡“交响大合唱”

  “朋友,你到过黄河吗?你见过黄河的惊涛骇浪吗?”

  黄河奔涌至壶口,骤然收束,浊浪如沸金翻腾,轰鸣似旱天惊雷。1938年秋,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的壶口下游东渡黄河。壶口瀑布的壮观景象、万山丛中游击健儿的抗敌英姿深深映刻在他的脑海中,他开始酝酿一部长篇朗诵诗。

  不久,光未然因行军坠马受伤,被送往延安治疗。1939年初,在鲁艺音乐系任教的冼星海前来探望,请他写一部合唱歌词。光未然欣然接受,仅用5天就完成有8个段落、逾400行的长诗《黄河吟》。1939年除夕夜,在抗敌演剧三队的内部联欢晚会上,光未然亲自朗诵《黄河吟》。观众的掌声未落,冼星海霍然起身,把歌词抓在手里说:“我有把握写好它!”

  回到窑洞,冼星海与光未然、邬析零、田冲等战友多次长谈。黄河的壮观、渡河的惊险、学唱黄河船夫号子的情形……一幅幅壮阔景象、一张张生动面孔在他脑海中化作奔腾不休的音符,从笔尖流淌而出。六天六夜,他的精神高度紧张、亢奋。尽管身体抱恙,他仍彻夜奋战,一会儿伏案疾书,一会儿起身试唱、指挥。他偶尔躺在床上沉吟,又猛然从床上跃起,继续谱曲。

  由于八九个月时便与冼星海分离,冼妮娜对父亲的记忆大多源于母亲钱韵玲及父亲同事、学生的讲述。时隔80多年,父亲创作《黄河大合唱》的情景依然鲜活。冼妮娜对记者细致描述:“写完一曲,他便唱给母亲听,有时还和战友们合唱、轮唱。母亲则在白纸上‘打格子’,为父亲手绘乐谱纸。不知不觉,父亲写出60多页手稿。光用坏的笔尖,就在桌上堆成了小山。”

  为给爱吃甜食的冼星海提神,光未然特意买来二斤白砂糖,冼星海写几句,就抓一把送进嘴里。钱韵玲还精心制作了“土咖啡”——把黄豆炒熟,磨成粉,加点红糖泡水。

  1939年3月31日,《黄河大合唱》的曲谱全部完成。这部大型合唱声乐套曲由《黄河船夫曲》《黄河颂》等8个乐章组成,除《黄河怨》与《黄河颂》三易其稿,其他乐章一气呵成。

  这是中国音乐史上里程碑式的巨作。整部套曲激情跌宕,各乐章相互独立又完整统一,是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和史诗性的“交响大合唱”。在《保卫黄河》的轮唱与合唱中,不同声部依次进入,描绘出抗日队伍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共同奔赴战场的全景图。随后全体合唱将同仇敌忾、奋勇抗敌的决心和气势推向高潮,展现出全民抗战、团结抗战、坚持抗战的巨大力量。

  乐曲甫一完成,大家便开始了紧张的排练。几把二胡,几把小提琴,没有低音乐器——面对简陋的条件,大家集思广益:一个洋油桶,装上一个把,安上几根弦,就做成一件低音弦乐器;把十几个金属勺子放到一个大号搪瓷茶缸里,让哗哗的金属撞击声配合管弦锣鼓,制造出激烈紧张的气氛。

  1939年4月13日晚,《黄河大合唱》首次在延安陕北公学礼堂奏响。观众挤满了走廊、窗台,甚至讲台两侧。“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令人振奋的曲调,振聋发聩的歌词,点燃了人们心中熊熊燃烧的抗日救国情怀,现场掌声雷动。

  此后,冼星海连续10次亲自指挥鲁艺学员排练《黄河大合唱》,合唱队员从60多人陆续增加到100多人。1939年5月11日,在“鲁迅艺术学院一周年纪念音乐晚会”上,冼星海身穿土布军装,打着绑腿,脚穿草鞋,指挥100多人的合唱团和乐队,空前震撼地演出了《黄河大合唱》。1939年7月8日,周恩来同志听了《黄河大合唱》后,赞誉冼星海“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此情此景,在漫长的岁月中,借由母亲的话语,时常在冼妮娜脑海中盘桓复现。虽然未能在父亲身边成长,但听他写的音乐,依然可与那份壮怀激烈同频共振。她对记者说:“‘一曲大合唱,可顶十万毛瑟枪。’我翻看父亲留下的乐谱时常常思考,《黄河大合唱》为何能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我想,在创作这首乐曲时,父亲将自己和全国民众的心紧紧贴在了一起,不仅反映了全国人民的疾苦,更传递出伟大的中国人民团结抗日、奋斗不屈的精神。”

  随后数月,在敌后抗日根据地,《黄河大合唱》的排演迅速展开。由于乐谱传抄困难,许多段落干脆“口口相传”,这部诞生于窑洞的民族交响自此传遍祖国大地,成为凝聚民族力量的音乐史诗。

  1940年,冼星海远赴苏联。他参考延安时期的演出反馈,将《黄河大合唱》进行交响化和戏剧化改编,使之更适合大型舞台演出。他亲自指挥乐团演出试奏,在莫斯科音乐界获得好评。1944年,美国记者爱泼斯坦访问延安,与叶君健合作,将《黄河大合唱》的歌词译成英文,作品逐渐为世界所知。光未然于结尾写下的“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在次年和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如潮欢呼,久久回响。

  阿拉木图,结下跨越国界的兄弟情谊

  1940年5月,受中共中央委托,冼星海化名“黄训”,与电影导演袁牧之等前往莫斯科,参加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的后期制作与配乐工作。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影片制作陷入停顿。1942年年底,冼星海辗转来到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

  饥寒交迫中,冼星海在剧院门口遇到哈萨克斯坦音乐家巴赫德让·拜卡达莫夫。他看到冼星海“很瘦、眼皮浮肿、头发稀少,可以看出经历了不少苦难”,却依然随身携带着小提琴,相惜之情油然而生,便将他带到姐姐达娜什家中居住。一家人对冼星海关心备至,为给他添置冬衣,拜卡达莫夫的老母亲找出一件旧大衣连夜翻改,缝衣针把手扎起了血泡。达娜什的女儿卡拉姆卡斯当时7岁,她一直记得“我放学回来,鞋里已经灌满了雪水。他把鞋子放在炉子边烤着,然后抱着我在屋里来回踱步,一边用体温帮我暖脚,一边响亮地唱着中国歌曲”。冼星海叫她“卡利娅”,卡利娅则叫他“黄阔克”。“阔克”是哈萨克斯坦人对最亲近长辈的称谓。70多年后,卡利娅回忆往事时,依旧泪流满面。

  生活安定下来,冼星海投入音乐创作。拜卡达莫夫与多位音乐同行都记得,“他经常用磕磕绊绊的俄语加手势,充满激情地和所有人谈论音乐。”冼星海非常积极地了解哈萨克民族音乐,经常请他们弹奏传统曲子和民歌,然后用五线谱记录旋律。积累下丰富资料后,他开始改编和创作。冼星海也时常跟着他们四处演出,用小提琴为偏远乡间的农牧民拉上几首自己的作品。

  1944年,在阿拉木图音乐人的推荐下,冼星海来到哈萨克斯坦北部小城库斯塔奈,帮助当地组建艺术团。正是在这座天气寒冷、条件艰苦的小城,冼星海留下丰富的音乐果实。这一年,哈萨克斯坦民族英雄阿曼盖尔德·伊玛诺夫牺牲25周年之际,冼星海酝酿已久创作的交响诗《阿曼盖尔德》上演。这部作品结构自由,音乐表现手法丰富,展现出哈萨克斯坦辽阔的草原、奔腾的马群和英勇的民族精神,在演出中赢得阵阵热烈掌声。

  在哈萨克斯坦的这几年,冼星海心系祖国,完成了歌颂中国革命的《民族解放》《满江红》等作品。1945年初冬,在巡演过程中,冼星海的肺病急剧加重,虽然前往莫斯科治疗,还是于1945年10月30日不幸离世。11月14日,在延安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了挽幛:“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同志致哀!”

  时光铭记音乐的故事。拜卡达莫夫的女儿、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音乐学院前副院长巴德尔甘·拜卡达莫娃如今已年过八旬,她继承了父亲的音乐事业,也记述下长辈们与冼星海的故事:“冼星海曾有两个心愿:一是找到他的家人;二是把他最后的作品带回祖国。”

  1990年10月,冼星海诞辰85周年暨逝世45周年之际,哈萨克斯坦音乐界在阿拉木图中央音乐厅举行冼星海纪念晚会,演出了《满江红》等作品。冼妮娜也第一次来到阿拉木图,见到了曾经帮助过父亲的哈萨克斯坦朋友,见到了一直想念着“黄阔克”的卡利娅。2023年12月,由哈萨克斯坦作曲家巴雅胡诺夫改编的《阿曼盖尔德》首次在中国奏响,拜卡达莫娃感怀不已:“冼星海没能回去祖国,他的作品替他回去了!”

  1998年,在中哈两国领导人关心下,阿拉木图市的一条大街被正式命名为“冼星海大道”,与它平行的另一条大街被命名为“拜卡达莫夫大道”。在冼星海大道上,矗立着一座荷花造型的冼星海纪念碑。今年6月27日,冼星海纪念碑修缮后重新开放,字迹更加清晰,增添了记录音乐家一生足迹的指示牌。

  时代回响,续写振奋人心的音乐精神

  1945年,在库斯塔奈的严冬中,冼星海拿起指挥棒,《阿曼盖尔德》乐声响起。随后,他再次指挥演奏《黄河大合唱》,献给他始终挂念、深深热爱的祖国。镜头交错切换,激昂的旋律穿越时空,库斯塔奈音乐会与《黄河大合唱》延安首演的画面渐渐重叠……2019年,中哈两国合作拍摄的首部故事片《音乐家》上映,聚焦冼星海生命中的最后5年,这是电影中最激动人心的场景之一。

  2013年,《音乐家》总策划、出品人沈健感动于冼星海与哈萨克斯坦人民的友谊,先后5次赴哈采风。他对记者说,至今记得拜访卡利娅时,老人唱起冼星海教给她的《只怕不抵抗》,回忆往事时的深情泪水;也记得冼妮娜诚挚的心愿:“有生之年,我想看看那些年的父亲,哪怕是从大银幕上。”这些温暖片段,成为沈健拍摄《音乐家》的初衷与动力。

  影片着力塑造的冼星海,是与哈萨克斯坦人民心灵契合的音乐家,创作出《阿曼盖尔德》,回馈这片土地;也是颠沛流离、心向祖国的游子,隐姓埋名寄居异乡,他日夜渴望回到延安,不顾安危奔向边境,捧起一抔祖国土地上的积雪。“影片最动人的,正是冼星海这份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的爱国精神。”在哈方艺术指导萨比特·科曼贝科夫看来,《音乐家》承载着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与共同记忆。

  电影《音乐家》也为中哈友谊续写新篇。剧本调研时,两国主创一起哭一起笑,分享同样深沉的民族情感;拍摄期间,300多名剧组成员各自说着汉语、哈萨克语、俄语和英语,却相约每天见面时要喊一句“冼星海!”——音乐家的名字不断在剧组回响。

  影片中掀起情感高潮的动人旋律,在现实中一次次奏响。2018年,哈萨克斯坦国家爱乐乐团“丝路星海”音乐会在上海、南京等多地巡演,演出了《阿曼盖尔德》《满江红》等作品选段。时任团长列夫·梅佐罗维茨说,“我们带着冼星海的作品来到中国,是为了传承友谊。”2024年,哈萨克斯坦国立拜卡达莫夫合唱团在武汉举行音乐会,哈方音乐家用中文演唱《黄河大合唱》,掌声热烈,经久不息。指挥贝姆贝特·德梅奥夫说,“是音乐让我们彼此理解、彼此靠近”。

  冼星海的音乐不仅跨越国界,如梭的岁月也记录下这些动人旋律的传承与发展。

  1968年至1969年,储望华、殷承宗等音乐家将《黄河大合唱》改编为钢琴协奏曲《黄河》。1970年5月1日,由殷承宗在北京民族宫剧院首演。今年是钢琴协奏曲《黄河》首演55周年。殷承宗对记者说,自己当年实地采风,从壶口走到延安,对抗战精神感同身受。这份与《黄河大合唱》一脉相承的音乐精神,也融入《黄河》里。《黄河》奏出船夫的奋斗拼搏,更奏响中华民族渴望屹立世界东方的坚强信念。“今天,我们的梦想实现了,中国站起来了!”殷承宗激动地说。

  《黄河》是一部能被世界“听懂”的作品。55年里,殷承宗在不同国家演奏1000多场,至今,这部作品每年仍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或播放或演出五六十场。他说,《黄河大合唱》与《黄河》都蕴含着浓浓的爱国精神与不屈信念,虽然中国音乐特色鲜明,但能为世界人民理解,而且,越是遭受过屈辱与磨难的民族,越能生发出强烈共鸣。

  时光荏苒,弦歌不辍。今年3月,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分别在泰国曼谷和澳大利亚悉尼演出《黄河大合唱》;4月,爱迪生爱乐乐团在纽约林肯中心玫瑰音乐厅带来“2025黄河大合唱”音乐会;5月,哈萨克斯坦第十四届“阿斯塔纳之夜”国际艺术节开幕活动上,受邀参加的中国歌唱家们再一次唱响《黄河颂》……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聆听冼星海于硝烟弥漫中谱写的民族音乐史诗《黄河大合唱》,我们听到人民的心声,听到抗战的号角,听到中华民族不屈的灵魂。历经岁月洗礼,《黄河大合唱》纪念碑式的历史意义与深刻的象征意义愈加凸显:热爱和平的人民携起手来,铭记战争历史,共创和平未来!

  (本报记者张丹华参与采写)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白求恩:我生平中最愉快、最有意义的时日
·下一篇:无
·为抗战发出怒吼 为大众谱出呼声
·冼星海:人民的音乐家
·冼星海烈士遗书:《给妻子的信》
·特稿:全国“双百”英烈谱(上)066——冼星海(图)
·闫西群:全国“双百”英烈谱(上)066——冼星海(图)
·特稿:全国“双百”英烈谱(上)066——冼星海(图)
·特稿:七律·人民音乐家之冼星海
·七律·人民音乐家之冼星海
·特稿:七律·人民音乐家之冼星海
·韩英伟:七律·人民音乐家之冼星海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人民的音乐家 世界的冼星海
用好革命文物 弘扬抗战精神
八路军“钢刀”般的战斗作风
永远不会过时的人民公仆精神
八月十五日,永远值得铭记(时空对话·特别
红色联播-崔建东:军休干部要为爱国主义教育
红色联播-槿安: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会员郭晓梅
罗桦、陈悦:青轨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寻红
特稿:青轨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寻红色根脉
入学即入伍,这是全县的光荣——漳浦县连续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
中红头条:刘松林(刘思齐)同志遗体告别仪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张洁清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
特稿:首都各界数千人送别万里同志(组图)
特稿:张震将军送别会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