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5日,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青轨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奔赴宁德市霍童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深入探访霍童农民暴动、闽东国共第一次和谈等红色旧址,通过沉浸式研学,在历史遗存中感悟革命精神,以实践行动传承红色基因。
旧址探访:触摸红色脉络
实践团首站聚焦霍童农民暴动相关旧址与展陈。在展区,成员们跟随讲解员的引导,回溯革命岁月。1931年,颜阿兰回乡播撒革命火种、组建党组织,为霍童的革命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1933年,武装暴动在霍童爆发,革命的火种在闽东大地迅速蔓延。从秘密发展农会、工农自卫队,到智取民团缴获枪支,革命先辈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展现出顽强的斗志与无畏的精神。在展区的珍贵史料和老照片前,团队成员们驻足良久,直观地感受着革命初期的艰辛与热血。
叶飞到霍童推动革命的故事,让成员们深入了解革命先辈扎根基层、发动群众的实践。而杨根思连(其前身为闽东工农游击第三支队)与霍童革命力量的渊源,更是让成员们深受触动。杨根思连传承的“三个不相信”英雄宣言,跨越时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这种精神的延续,引发了团队成员们对革命精神传承的深刻思考。
在后续的行程中,实践团还走访了闽东工农游击第三支队成立地、闽东国共第一次和谈旧址等地,在这些充满历史意义的地方,成员们从革命力量的成长与坚守中,深刻理解了信仰支撑下的无畏斗争。
实践行动:传承革命精神
“我是颜阿兰,今夜要召集农会骨干,商议暴动细节……”实践团创新性地开展了“红色剧本杀”活动,以1933年霍童暴动为蓝本,设计“秘密联络”“筹备武器”“突袭民团”等剧情。团队成员们领取角色卡,在旧址庭院间“传递暗号”,在“民团据点”中“智取枪支”。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成员们仿佛置身于那个硝烟的年代。当“敌人”追捕时,成员们真切地体会到了先辈们随时可能牺牲的紧张与危险。
除了“红色剧本杀”,实践团还根据史料模拟了闽东国共第一次和谈的情景。通过分饰谈判代表,成员们重现了“坚持红军建制”“争取抗日主动权”的交锋。历史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可以触摸、可以共情的精神对话。这种创新的实践方式,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精神感悟:锚定青春方向
在活动尾声的分享会上,团队成员们结合现实,对革命精神进行了诠释。谈到“坚守”,成员感慨:“颜阿兰在酷刑下喊‘革命不会断种’,如今我们遇到瓶颈,这就是最好的激励,只要有信念在,就没有跨不过的坎!”提及传承,成员表示:“杨根思连的传承让我明白,革命精神不是过去式,而是我们这代人的‘进行时’,我们要像他们一样,在新时代啃下‘硬骨头’!”
从历史探访到实践践行,青轨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让霍童红色基因不再是静态的“遗址陈列”,而是流动的“青春实践”。 这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不仅让革命精神照进现实,更锚定了新时代青年“传承者”“创新者”“守护者”的角色。实践团成员不止于了解历史,更在于用青春力量讲好红色故事,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