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红色教育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联播>>正文
知道不知道?人民空军走过的筚路蓝缕:写在第三款六代机亮相之际(组图)
来源:今日头条
作者:心若沉浮安之若素
浏览次数:
2025-08-14 14:49:22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人民空军走过的筚路蓝缕
写在第三款六代机亮相之际

    2025年8月6日,中国第三款六代机试飞照片在全球军事观察家中引发震动——无垂尾兰姆达翼布局、双轮前起落架设计,配合三轴承旋转喷管实现垂直起降与超音速巡航的无缝切换,速度或达3马赫。这距离成飞歼-36首飞仅过去8个月,再次刷新了全球航空工业的技术迭代速度。回望短短十年前,中国空军尚在追赶世界先进水平,但今日中国已成为全球唯一同时试飞三款六代机的国家,其"网络化、智能化、高超音速"的新标准正挑战美国主导半个世纪的航空技术霸权。

    不知缘何,当第三款六代机惊艳亮相之时,笔者的思绪却不由自主地飘向了这辉煌盛景背后隐匿的苦难。诚如法国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罗曼·罗兰所言:“所有的苦难,都是王冠上的钻石。”这恰似人民空军往昔所历经的那段筚路蓝缕、栉风沐雨的苦难征程。它不仅仅是中国空军成长轨迹的忠实记录,更犹如一面镜子,清晰地折射出一个伟大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直至强起来的艰辛卓绝的奋进历程。

    历程一:东北老航校-这哪里是训练,分明是玩儿命

    1946年3月1日,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在吉林通化成立了,它中共的第一所航空学校,也就是人们熟知的那所“东北老航校”。学校创办初期条件之艰苦,在世界航空教育史上绝无仅有。时,那里散落着日军留下的百余架残破飞机,东拼西凑后能勉强升空的不足30架,且型号五花八门,来自美、日、英三国。飞机备件几乎没有,几架飞机共用一组机轮已成常态。没有航空汽油,机务人员冒险改装发动机喷嘴,以便用酒精替代汽油保证飞行训练。油箱漏油,用医用胶布一层层粘贴补漏。发动机缺润油,掺上豆油应急。为了使飞机飞起来供飞行员训练,这些今天听起来,绝对是违反维修条令,严重危及飞行安全的悬事儿都干了,飞行员们却从未有过丝毫的抱怨。

“东北老航校”马拉飞机

    飞行员训练更邪乎。这些来自部队的学员大都第一次见飞机。使用的教材是日本教官手中油印的日文手册,翻译边猜边译,日本教官是连说带比划地教授。一个动作要重复几十遍才能搞明白。更要命的是教练机断档。时,航校能用的飞机主要是30余架日本九九式高级教练机(Ki-55 "九九高练"),修复起来勉强可用的4架日本国际4式基本教练机(Ki-86 "英格曼")和少量日本一式战斗机“隼”(Ki-43“隼式高练”)。因航校开学不久,仅有的4架Ki-86 "英格曼"初级教练机因事故和缺件停用,故飞行学员的训练不得不面临着“略去初教和中教机,直接上高教机”的选择。老百姓常言道“还不会走就想跑了”,这能行吗?

日本九九式高级教练机(Ki-55 "九九高练")

    为了直上高教机,这些“八路学员”就先在地上画“跑道”,用竹竿当操纵杆,对着天空一比划就一整天。记得一位叫王建华的学员,第一次上飞机飞行时,吓得手心冒汗。带飞的日本教官拍着他的背调侃道:“别怕,摔了就埋在跑道边,离飞机近。” 岂料,这话后来竟成了老航校广为流传的一段笑谈,尽管没人能笑得出来。不久,跑道尽头的荒坡上,新坟便一个接一个地冒出来。坟前连墓碑都来不及立,只插着块写着“XXX学员之墓”的木牌。1947年春,学员王宝玉单飞时,因机械故障造成飞机突然失速。尽管他拼尽全力拉杆,还是一头扎进了跑道边的高粱地。清理现场时,只找到了他攥在手里的半截操纵杆。

刘玉堤-时任空7军军长

    文革时期,笔者有幸聆听时任空7军军长的刘玉堤,讲起当年在老航校的那段“吃高梁米,腿绑马蹄表,直上高教机”的经历。在当今航空圈内的眼里,他经历的哪里是训练,分明是玩儿命,学员们每次起飞都可能是永别。据悉,东北老航校第一期飞行学员中,训练死亡率高达百分之15,即每七名学员中就有一人血洒训练场。老军长的那番话,至今仍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也正是这种"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训练,锻造出了中国空军第一批骨干力量。让我们记住这些老前辈的名字吧:

    飞行一期甲班12人 (1946年7月至1948年9月)

    姚 峻、孟 进、刘耀西、张建华、翟满绪、吴元任、李熙川、张风岐、阮济舟、于希和、吉世堂、龙定燎

东北老航校飞行一期甲班学员合影(1946 年冬)
前排左起:姚峻、孟进、刘耀西、张建华、翟满绪、吴元任
后排左起:李熙川、张凤岐、阮济舟、于希和、吉世堂、龙定燎

    飞行一期乙班31人 (1947年5月至1948年9月)

    刘玉堤、张积慧、孟力、王勃、白云、刘洪德、林虎、韩明阳、陈继发、王洪智、王恩泽、李永宽、牟敦康、李宪刚、李汉、徐登坤、相玉刚、姜宗奎、徐东和、张文亮、马杰三、李向民、吴玉润、林军、高月明、慕宗惠、钱焕章、马周全、华龙毅、李国治、陈亮

“东北老航校”飞行一期乙班部分学员

    1956年,试飞员吴克明试飞第一架喷气式战机歼5时,有意环绕着东北老航校的旧址飞了一圈,因为他明白当年掩埋在那里的战友,其实一直在看着这片天空.......

试飞员吴克明试飞第一架喷气式战机歼5

    历程二:抗美援朝:制胜须靠技战术,勇敢方能弱胜强

    1950年10月25日,那场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彼时的中国空军装备与东北老航校相较可谓鸟枪换炮了。但与世界空军强国的美国相比,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上。我军的战斗机仅为苏制拉11和少量雅克9螺旋桨战斗机,这些飞机在性能上远落后于美军投入战场的F84喷气式战斗机(志愿军俗称“油挑子”)。相较平均飞行时间超1000小时,且参加过二战的美军飞行员,我军飞行员平均飞行时间刚过100小时,不少人甚至连夜航都没飞过。同年12月,中国空军开始接收苏联提供的米格15,但在1951年1月,志愿军空军米格15首次参战时,我军飞行员在米格15喷气式战斗机上训练的时间不过15个小时,且对喷气式战斗机的空战战术一无所知。苏制米格15战斗机投入朝鲜战场后,美军更先进的F86佩刀式便加入了战场。

抗美援朝初期志愿军空军使用的苏制拉11战斗机

    中美两国空军就这样在朝鲜上空开始了一场实力不对等的厮杀。整个朝鲜战争期间,志愿军空军出动2.6万架次,击落敌机330架。但我军也付出了231架战机被击落,116名飞行员牺牲的惨重代价。当然,志愿军空军在与美空军的空战中也得到了锻炼,且摸索和总结出了不少成功的战法,如"一域多层四四制"战术、"蛇形队形"(弯曲纵队)、"轮番起飞,反制‘打着陆’"、"心向蜂王炮向敌"等。但最重要的还是"空中拼刺刀"近战歼敌战法,当然这完全是要靠志愿军飞行员不畏牺牲,主动贴近敌机至极近距离(200-500米)开火,提高命中率。

    正如志愿军空军英雄王海多次强调的,勇敢精神是志愿军飞行员能够以弱胜强的关键因素。他在不同场合的讲话和回忆中,都提到了志愿军飞行员不畏强敌、敢于近战、勇于牺牲的战斗作风,并认为这种精神弥补了技术和经验上的不足。王海指出,美军飞行员虽然经验丰富,但他们更依赖技术优势,不愿意进行近距离缠斗。而志愿军飞行员凭借不怕牺牲的精神,敢于与美军正面交锋,甚至在战机受损时仍坚持战斗,直至最后一刻。例如,王海大队的孙生禄在战机起火后,仍驾驶飞机撞向敌机,壮烈牺牲。在这些牺牲的飞行员中,25岁以下的占百分之72。孙生禄牺牲时年仅24岁,口袋里还揣着妻子的信,上面写着“儿子会叫爸爸了”。

    在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的墙上,116个牺牲飞行员的名字里,有38个只有籍贯,“山东籍”“河北籍”...... 没有照片,没有生平。他们的家人或许直到最后,才从档案馆的泛黄卷宗里,知道亲人曾飞过蓝天。

    历程三:西藏制空权之痛:竟被印度欺负了40年

    在解放后40年的中国官媒报道中,人民空军在国土防空所取得的胜利和成就,均聚焦于东南沿海地区与台湾蒋军的空战,以及在中国内陆击落美蒋间谍飞机(如U2、P2V、无人侦察机等),却从未听闻有关来自大西南,尤其是西藏这个“世界屋脊”的消息。其实,并非西藏无战事,而是实情太扎心。别看抗美援朝时,初出茅庐的中国空军敢与强大的美国空军叫板,但到了西藏这块地方,却雄赳赳气昂昂不起来了。

被地空导弹击落的美制U2高空侦察机

    首先机场成为了中国空军在西藏“刷存在感”的第一拦路虎。从1950年10月6日,解放军打响昌都战役向西藏进军,到1951年5月23日西藏和平解放,西藏境内从未有过一个机场。1956年,解放军在西藏拉萨附近的当雄修建了第一个机场。当雄机场海拔约4200米,机场跑道仅为2000米左右的土质跑道,只能用于小型运输机,如苏制里2、伊尔12的起降,无法起降喷气式战斗机。

1956年当雄机场破土动工

北京-拉萨航线试航成功的飞机在当雄机场着陆(1956年5月26日)

    其次油料及后勤补给的运输又是一个难题。西藏本地不产油,全靠内地供应。时,所有油料只能通过1954年刚刚修通的青藏公路运输。油罐车运输不但成本高,而且耗时长,从格尔木到拉萨需10天以上,冬季常因大雪而中断。

    直到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爆发前,这种尴尬的状况依然如故,以至于中国空军在西藏无法驻有一兵一卒。换言之,这场反击战是在这种完全丧失制空权的条件下取得完胜的。反观印军,其所有补给均可依靠空军运输机向前线部队投送,而中国军队只能依靠骡马、牦牛运输。其实,印度在这场战争中可谓占据了天时地利,若干个机场位于南麓低海拔地区,满载弹药的战机可随时飞抵战场进行空中支援和对地攻击。这也解释了中国军队在取得战场胜利后,为何选择主动撤军的原因。中国选择乃明智之举,毕竟一支未掌握制空权、缺乏空中支援的军队,实难长期坚守所占领的地域。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国大获全胜

    然,在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在西藏机场的布局并无显著进展。除1965年和1972年修建了军民合用的拉萨贡嘎机场(海拔3,570米,跑道4,000米)和军用日喀则和平机场(海拔3,782米,跑道5,000米)外,并无更多机场布局,且这些机场虽可起降歼6、歼7战斗机,但因高原性能受限,起飞均无法满载。而彼时印军不断引进新式战机,这无疑使中国空军在西藏地区的态势愈发严峻。上世纪70年代,印空军苏7攻击机利用地形掩护低空突防,我军高炮因高原空气稀薄导致弹道偏移而难以命中,而歼6、歼7因航程短,又不能满载起飞,根本派不上用场。

印度引进的苏-7BMK战斗轰炸机

    1980年,印度引入了具备在3万米高空飞行能力的米格25侦察机。而当时中国的歼8升限最高仅为2万米,面对米格25,着实是望尘莫及,只能眼睁睁看着它悠然离去。1987年秋,竟有一架米格25长驱直入,大摇大摆地飞临成都上空,肆无忌惮地实施侦察拍照。当地面雷达捕捉到信号,飞机早已逃逸百公里。歼8紧急起飞,穷追不舍亦无济于事。其实,飞行员也明白,就是追上了,也打不下。

印空军装备的米格25侦察机

    1987年,印度引进法国“幻影”2000战机后,越境侦察挑衅更为猖獗。该机配备地形跟踪雷达,能在藏南山谷间贴地飞行,雷达屏幕上信号时隐时现,像幽灵般难以捉摸。待我方雷达锁定目标,还未等我方战机起飞,对方早已飞回了基地。更令人揪心的是,因双方战机性能差距,我军战机冒险爬升拦截时,发动机缺氧易失控的险情已屡见不鲜。当时西藏机场没有保温机库,战机全部停放在露天,在如此恶劣环境下,机务维修工作难度可想而知......

空军机务人员在日喀则机场冒严寒露天维修发动机

    就这样,中国空军西藏制空权之痛,自新中国建国以来延续了40余年。然,筚路蓝缕之路终有尽头。上世纪九十年代,这段饱受印度挑衅欺侮的历史迎来了转折。此转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1990年昌都邦达机场建成,西藏境内机场数量增至十个,且均配备了恒温机库。同时,西藏地区铁路、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油料、弹药、军需等物资补给充足。如此一来,空军得以在西藏实现长期驻守,再无后顾之忧。

昌都邦达机场

    其二,1992年中国引进苏27战机,以此为开端,国产歼11、歼10、歼20等先进战机相继进驻西藏。此外,空警500预警机与无人机群的协同作战体系逐步形成,西藏上空的实力对比发生了根本性逆转。如今,中国空军已对印度形成压倒性优势。往昔那种“守也守不住,打也打不下”望空兴叹的尴尬局面已一去不复返了。

卫星照片显示西藏日喀则机场上停放的歼10、歼20和空警500(2024年5月27日)

    回望人民空军走过的这段筚路蓝缕之路,其成长轨迹恰如中华民族复兴的缩影。虽饱受屈辱,虽付出牺牲,虽屡遭挫折,但从未放弃追赶的脚步。当中国六代机屡屡亮相世界视野之际,其承载的不仅是中国军工领先世界的先进技术,更是空军一代代人接力铸就的蓝天军魂之彰显。是啊!大国空军的崛起,从来不是命运的馈赠,而是无数人用青春和热血换来的荣光。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红色联播:蘭臺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 红色经典 山东八路军 115师9万大军闯关东往事——115师出关外的老底子大集结‌
·下一篇:无
·特稿:汇聚各方力量 呵护军娃成长——建湖县开展“情暖军后代 助力固长城”拥军
·红色联播:蘭臺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 红色经典 山东八路军 115师9万大军闯关
·红色头条:中红网一常州晚报:孟河非遗传承人向抗战胜利80周年献礼一斧劈石上再
·刘钇宏:听赵淑琴老师讲毛主席的故事——嘉宾仿佛来到毛主席身边(组图)
·特稿:南雄市老促会举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
·特稿:观看《南京照相馆》,他们怎么哭了?(组图)
·特稿:福建东山:红色基因不褪色,“八一”慰问传真情!(组图)
·特稿:福建省连城县姑田镇:修缮历史建筑 保护红色文化(组图)
·特稿:星火燎原·青春力行:金陵祭英魂 历史箴言砺初心(组图)
·红色联播-田永清:写给母校石家庄第六中学的感谢信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吴焜:威震日寇的新四军“虎将”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的华北
知道不知道?人民空军走过的筚路蓝缕:写在
中华传统-天眸:张之洞抓考风的启示(组图)
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反第一次大“围剿
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雷海潮:推动
特稿:汇聚各方力量 呵护军娃成长——建湖县
金戈铁马铭功绩 真情温暖老兵心(组图)
陈云同志的调查研究方法给予我们的启示
遵义会议时,王稼祥主动找到毛主席说:“我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
中红头条:刘松林(刘思齐)同志遗体告别仪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张洁清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
特稿:首都各界数千人送别万里同志(组图)
特稿:张震将军送别会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