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培民同志生前曾任中共湖南省委副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他始终把“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身居高位、廉洁奉公、一心为民。真正做到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牢固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群众观、地位观,是为党和人民事业甘于奉献、鞠躬尽瘁的典型代表,是我们共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公仆本色永远学习的楷模和典范。
![](http://www.crt.com.cn/2022images/3/hs723.jpg)
(郑培民同志铜像)
爱民是他骨子里的情怀。郑培民同志在担任领导职务的20年里,无论是职务还是岗位如何变化,他把人民群众当朋友、当亲人的初心始终没有变。他家的门槛不高,市场的小商贩、灰头土脸小店的老板、苗族贫困山区的乡民,都是他的朋友,更是他的亲人。所有寄给他的信件,他都要亲自拆看批示。所有来访的群众,他都会笑脸相迎。一杯暖茶、一声问候,温暖了多少群众的心灵!
在湖南,往往会有普通市民说培民书记是我的好朋友、培民书记是我的好兄长。平易近人、蔼然可亲是所有接触过他的人的一致评价。他会在除夕夜,为因手术住院的秘书一家送去热气腾腾的饺子;他会为盲人朋友泡上一杯茶,细心地做到可以喝了,才端送到手边;他下乡常常会吃住在苗寨淳朴的村民家中,粗茶淡饭一样嚼的津津有味。在他去世的以后,又有多少这样的朋友,将他的照片挂在自己家最明显的位置,这是他的朋友、亲人、可爱的群众发自内心深处的呼唤和思念。
为民是他奋斗一生的追求。郑培民同志一生光明磊落、坚持原则、廉洁坦荡,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得到了广泛赞誉,被群众亲切地称为“为民书记”。他在湘西工作的1000多天里,跑遍了全州218个乡镇,住过30多个乡镇。一条普普通通的乡级公路,让他惦记了那么多年,公路竣工剪彩的日子一推再推,乡亲们是想把这个重要时刻留给他们的省委亲人--—培民书记。
火炉坪村民张来富是郑培民的“穷亲戚”。张来富因为身体受伤不能干重活,家里一贫如洗,孩子失学在家,妻子长年外出打工。郑书记第一次到他家去的时候张来富躲了出去,躲是因为自己的生活实在是窘迫,见到省委领导不知道说什么好。后来盼郑书记、想郑书记,是因为他把郑书记当成了亲人、当成自己兄长。在郑书记连续几年的帮扶下,张来富的日子有了改善,种起了果树,还搞起了养殖,日子有了奔头,成为“三园”家庭(夫妻团圆、孩子重返校园、新建起自己的家园)。
亲民是他永远不变的初心。郑培民同志长得慈眉善目,更有一副菩萨心肠。我曾经听他的秘书介绍过,培民书记记忆力非常好认人很厉害,只要接触过一回,下次见到,他会直接叫出对方的名字。即使一时叫不出来,也都会主动握手,热情的打招呼不让对方尴尬。
在湘西自治州工作期间,到长沙开会时,总会到桃园县一个小餐馆打个间、吃顿饭,久而久之就和餐馆的老板李德胜成了朋友,李是一个残疾人,夫妻二人开个小店维持生计。培民书记每次去吃饭的时候都会送给他一点礼物,而且饭钱照付。老板也会将自家腌制的小菜作为礼物回赠。后来李德胜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能感觉到,是郑书记有意在扶持他们,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过上幸福的日子”。郑培民也曾在日记中写道:“上午我抽空与一个个体老板李德胜会面,李家是我在湘西工作时经常定点吃饭的地方,此次专程来看他,情真意切,我要好好珍惜与他的这份感情”。
十年前,我曾参加过纪念郑培民同志的活动,深切地感受到了湖南人民,特别是淳朴的湘西苗族同胞对培民书记的深厚情谊。在培民书记的家人、亲属和过去身边工作人员身上所体现出热情、真诚、不自傲、宽厚待人的优秀品质,也让我深受感动。在建党100周年的时候,他的夫人杨妈妈为我题词写道:“做培民式的共产党员,传承中国红色文化”。做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我会永远牢记于心、躬身践行、弘扬 “培民精神”,争做一名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勤务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