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争中走来——张爱萍人生记录》,张胜著,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若用“太史公曰”的笔调书之,可言:“张将军,功大,德高,言真,堪称三不朽之人物也。”
传记的创体
两周夜读,读完了张胜赐寄的他的签名本大著《从战争中走来——张爱萍人生记录》。厚厚的500页书,我翻来复去地读,在书上不知画了多少杠杠,书的装订线都快掉下来了,像是韦编三绝。书里的情节,常常袭入我的梦境,令我不能安眠。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了我,更震撼了我。
张胜的父亲,是张爱萍上将,这本书就是写张爱萍将军的。张胜本人,曾任我军总参谋部战役局局长,他写这本书,既是为父亲写史,更是为大时代写史。
初看书名,这书像是报告文学,但实际是一本极严肃的张爱萍将军的传记。虽是人物传记,写法上却与传统的传记颇有不同,在通常的传记里,一般都是只记传主之事,作者极少出现在传记情节中,但此书却常有张胜当面向张将军提问的情节,作者也融入了传记。通常的传记,主要是记史实,作者较少发议论,司马迁写传记,议论只有“太史公曰”那几句话。但张胜在书中则常常激情四溢地发议论,而议论风格又常具有思辩性。这种传记写法,前所未见,可谓创体。文体本由人定,文成法立,过分拘泥于传统文体会限制人的思想。张胜这本传记,因采用了创造性写法而获得了很大的自由度。
在序言里,张胜说,为写这本书,他请父亲系统地谈了对人生、对一些重大问题的看法。因之,书中留下大量的张将军的答问记录。这些答问录,都是极珍贵的史料,不仅是这本张将军传记的重要史源和骨干内容,更成为后人研究党史军史的第一手材料。张胜用“访谈”来的材料写传记,这本传记便有了“口述史学”的性质和特点。“口述史学”,是最容易接近历史原貌的史学方法之一,看着书里那些张将军忆往说故的文字,真好像又回到当时的历史场景中,仿佛又看到了活着的张将军。的确,还有哪种传记材料,比传主自述自己的历史和发表对历史的看法,更能让人了解传主的生平和看出传主的思想呢?张胜“访谈”张将军,让我联想起司马迁为写《李将军列传》访问李广。司马迁说,“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张胜写父亲,则是“余睹张将军,如何如何”。张胜写的是《张将军列传》。
写传记须用史笔,史笔一般厚重少文。但张胜的史笔却既有写真的厚重,又有文学的美感。他的文字,豪放中带着洒脱,凛然有风骨,又有天籁般的气息。常说“文如其人”,我与张胜略有交往,感到他的文很像他的人。又常说“子如其父”,看了这书,又觉得张胜其人其文,颇有一点张将军的遗风。
三不朽的人物
中国传统的论人法,有三不朽之说,立德、立功、立言,谓之三不朽。以此衡之张将军,若用“太史公曰”的笔调书之,则可这样写:“张将军,功大,德高,言真,堪称三不朽之人物也。”
将军15岁便投身第一次大革命的洪流。在中央苏区,他是团中央秘书长,抗战时期,是皖东北抗日根据地创始人和主要领导者。他是我军海军的主要创建者,在领导两弹一星和航天事业方面,他有重大的组织和领导之功。在“立功”这一项上,张将军可谓功勋卓著。这些事功,已使他成为不朽人物。
但我觉得,更让张将军成为不朽人物的,还是他的人格,即他的“立德”。其人格,我认为足可感动一切正直、善良的人,可以光耀中华青史。
谈张将军的人格,便要谈及他的个性,因为二者关联。张胜的评说是,父亲是一个刚烈的人,一个透明、率直的人,一个孤傲的人,一个天真的共产主义者。在此评语中,我认为“天真”二字最为传神,也最触及本质,“天真”,就是纯洁无瑕,就是没有杂质,张将军正是这样一种“纯粹的人”。细读此书后,我对将军的人格有一点印象非常深刻,就是,将军为了坚持真理,硬得像块金石。张胜在讲到父亲在“文革”中的表现时,引了一句关汉卿的戏文:“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说将军像一粒铜豌豆,真乃妙喻。铜豌豆掷在地上,定是响当当的金石之声。
评史论人,孔子说,写空言不如记实事。我还是用实例来说明张将军的人格。
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特别是改革开放前,有个问题经常困扰着人们,就是在大是大非面前,是跟理还是跟人?一些人没有处理好这个问题,栽了跟头。不跟真理跟林彪,一些干部上了“贼船”;不跟真理跟“两个凡是”,一些干部又犯了“左”倾僵化错误。张将军的态度是什么呢?他说,“我谁也不跟,我只跟随真理!”林彪如日中天时,“学毛著要立竿见影”之说风行天下,谁敢说个“不”字?张将军就敢。他讥刺说:“晴天立竿可以见影,阴雨天怎么见影?”“林彪的这些话,摆摆龙门阵还可以,写进文件里就不妥当了。”
张将军说他平生有“四不畏”:不畏天命,不畏大人,不畏圣人言,不畏权势。“文革”的险恶形势,最能考验人的精神硬度。张将军在“文革”中堪称是“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造反派批斗张将军,抡起铁链要打,将军愤然举起板凳自卫,迫使对方敛手。将军言:“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他被诬为“特务”身陷囹圄后,坚决不低头,不检讨,更不揭发别人,坚守做人的气节。张胜从将军自牢中夹带出的纸片上看到这样的字迹:“咬紧牙关,战胜屈辱”,“站着死,不跪着生!”由于下笔用力极重,纸片被戳得满是窟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