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来”得不容易,书写得也不轻松。一直到党中央进驻西柏坡40周年的时候,还没听说过有一部用长篇纪实文学写毛泽东的书(也因此,《东行漫记》被文学界称为“第一部”)。因为在那几十年中,作者不可以,也不准许到国家档案馆或中央党史办去查阅有关资料,只能去寻找当事者采访第一手资料。而且写出来还很有可能没人敢负责出版,因而便没人写,或者说很少有人要写,我便是少者中之一,在当时或者即是惟一者。
我是从党中央离开西柏坡那年想到要写的,次年开始收集资料。计划寻找所有在五大书记身边工作过的人,比如他们的秘书、参谋、警卫、卫士、司机、马夫……包括他们的亲属。不管天南海北,几十年不断,其中一次采访即途经16个省,仅火车路程即达22000里……到1986年完成书稿后,还没有出版社敢出,说写领袖的书没有人敢做主。放一年多后,即从开始采访写作,历经38年才遇上机会出版。出版后收到很多读者来信,有说好的,有问是否都是真事,有托作者买书的……下面是两位当事者的来信:
阎涛同志:
您好!从昆明军区空军司令部见面后一别多年,不知您的一切可好?
我在退下来以后回保定居住。最近从刊物上看到连载您的著作《东行漫记——新中国从这里走来》。您知道,我在西柏坡的时候,给周恩来副主席做参谋,天天都在主席与几位副主席身边工作,那段“光辉的历程”在您的书里形象生动地记下来了,在同类书中我感到您这本写得最好。我是当事者,您这本书写得最真实。那年您由石家庄到昆明找我访问时,便感到您为这本书历尽了辛苦!您的文字语言也好,我很喜欢,写得朴实很生动。
只可惜这本刊物未能全部连载。在保定买不到您的书,就让女儿从北京给我买,她跑遍了北京城也没买到。没法子才想到求助您,又不知您的地址,只得试着托河北作协转交。
我不仅想读完这本书,还想把此书作为最珍贵的纪念品留下来,留给子孙后代。望千万帮我买一本。
敬礼!
刘波文
1990年12月18日
阎涛同志:
您好!我们第一次见面时你就送了我们《东行漫记——新中国从这里走来》。我们非常喜欢这本书,反复看了好几遍,因为书中写的不少事是我们的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的事。尤其感到你写的那么多情节细节,是那样的真实,主席说的话都是原话,好似你是亲眼看到与听到似的。可见你的调查下了大功夫。包括我们的一些战友,对你这本书评价很高,都认为是本好书……
祝你身体健康!
李银桥、韩桂馨
于北京家中
要说这一本书有点儿价值的话,我想不是作者的才华和学识,而应该说是用辛苦浇灌出来的。38年写一本,比一年写10多本总该好一点的,慢工出细活儿嘛,功夫到了自然会有成功!
十年畅销不衰,不易;十年后又能火起来,更不易。年初再版,印数并不少,但可能已经售罄,因为已得出版社通知,要作者再次推敲每个版本的文本,日前又要再版,并已列为向国庆50周年献礼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