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27日,中南海怀仁堂,拉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首次大授衔的序幕。从元帅到将军,从将军到士兵,授予军衔,佩带勋章。本次授衔坚持公道合理,有功于国、于民者受到表彰,颁发勋章、奖章。毛泽东虚怀若谷,坚辞不授大元帅军衔。党和国家一些领导人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李先念等也在毛泽东的影响下,谦辞元帅或大将军衔。且对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或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在中国革命战争中资历、威望、战功、素质、能力都非常优秀的高级将领,授予大将军衔;担任正兵团级干部,他们是将军中的骨干力量,多数被授予上将军衔;中将则是将军中的中坚力量,是中央军委重点培养的对象,他们的平均年龄45岁,他们用自己的勇猛顽强和聪明才智,打造了我军一批战功赫赫的王牌军。开国少将正年轻,他们是将官中的基础力量。这些将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功臣和缔造者,在其戎马一生的军事生涯中创造了共和国的奇迹,成为军事史上的楷模,受到人们的敬仰。自1955年至1965年间,我国共授予或晋升10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10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57名上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177名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和1360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在时光流逝中,不少开国将军享年百岁而离世,传奇人生令人敬仰。其中张志勇将军历经皖南事变,死里逃生,成功脱险;他不顾个人安危,继续抗击日本侵略者,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张志勇,1916年1月28日出生,湖北省黄安县仙居区(今红安县华家镇)人。1930年 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皖南事变任老1团特派员,率部成功突围。1964年,张志勇晋升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张志勇将军,具有传奇色彩。他既是红军西路军的幸存者,又是皖南事变的幸存者,而且是同乡一起出来闹革命的惟一幸存者。1993年,将军因工作劳累大病突发脑溢血,但仍然挺了过来。他大病不死,寿过百岁,世人敬佩。
张志勇将军
一、拾标语参加革命,团参谋有勇有谋
张志勇,原名张保奎。1916年1月28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安县仙居区(今红安县华家镇)张家寨村一户贫苦农民家庭。4岁时父亲病逝,8岁时母亲病逝,期间,他的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也相继离世。他的伯父收养了他。9岁时在伯父帮助下入私塾读书。两年后辍学,拜本村篾匠为师学艺。1928年冬的一天,张志勇在一个河滩上看到散落一地的花花绿绿的标语,标语上写着“不怕流血牺牲,穷人革命不灰心”等口号,张志勇认为这些标语是替穷人说话的,便将它统统收集起来卷着往家走。这时,篾匠师傅张开泰走了过来,因为都是手艺人,彼此认识。张开泰是一名共产党员,在他的教育下,张志勇开始大量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并很快成长为当地党支部的“通信员”。1930年9月,参加红军后备力量黄安县红色补充团;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但因年龄不满15岁,被转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直到1934年再转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2月,张志勇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任陂孝北军区通讯员,鄂豫皖红色独立第1师3团通讯班长、政工处青年干事,红四方面军第四军12师34团政治处支部书记。1933年2月,张志勇在红四方面军肃反中被诬为改组派,第12师政治部主任命人“再打一顿,杀了他”,幸而被在场的第12师政委詹才芳拦住执行人员,才幸免于难。被释放后,张志勇任第35团参谋,红25师74团参谋,红九军第25师司令部侦察科长、作战科科长。张志勇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第三、第四次反“围剿”作战、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作战和长征。1934年10月,时任红四方面军第9军25师74团的作战参谋张志勇被选送到军参谋业务培训班,经过一个月的短期培训,参谋能力有所提高。回到部队后,他整天忙忙碌碌,浑身上下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儿。军事训练时,他不分白天黑夜地率领战士们摸爬滚打;政治教育时,他主动到基层连队讲课。战斗的关键时刻,他给首长岀谋划策,巧出奇招。这一年年关,由于敌我对峙,团队物资缺乏,就连食盐也解决不了。张志勇向团政委李天锐请缨:“让我带几个人到敌人后方去搞些东西,不然部队的战斗力会受到影响!”李天锐当即决定张志勇带几名同志,化装成老百姓,到敌后方去搞物资。张志勇精心策划后,带了5名同志岀发了。一天傍晚,他们来到敌占区一个村庄,了解到村北头的窑洞里存放着敌人刚刚运到的物资。于是,他把人员分成两组,分头向窑洞靠近,摸清物资摆放的准确位置。侦察回来后,他和5名侦察员进行研究,决定分成两个小组,第一组消除“路障”,保证物资弄到手;第二组做好接应,保证物资运回来。队员们认真做好各种伪装,神不知鬼不觉地钻进了小村庄。在鸡叫两遍之后,张志勇按计划带领先头“部队”钻进窑洞的西北角,他发现一名敌哨兵正朝西北方向晃动,便指挥两名队员从左右两侧冲上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这名无精打采的哨兵解决了。随后,他当机立断,命令队员们抓紧时间搬运物资。考虑到这个时间很有可能会碰上哨兵换岗,张志勇又派岀两名队员埋伏在东北角高地附近观察情况,同时与第二组的队员联系,巧妙地与敌人周旋,避开各种危险,获取了所需物资。回到部队后,受到李天锐政委对他的表扬嘉奖。
1935年1月,张志勇任红25师第74团参谋时,参加攻打进入四川三磊坝国民党军胡宗南部战斗,胜利后在敌驻地搜到了敌作战命令、地图和文件,见战士们要把这些东西烧掉,连忙说:“这可比枪支弹药还重要啊,有了它,就能了解敌人的情况,把准敌人的命脉。我要带回去交给首长。”这批材料交到师部后,通过研究从中得到了大量情报,对后来的几次战斗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长征中,张志勇三过雪山,两过草地,历尽艰辛。1936年10月,张志勇随部队西渡黄河,在极端艰难条件下与敌拼死血战,所在部队在梨园口战役后仅余300多人,经战场收拢编成3个连,任三连长。后来部队被打散,张志勇到兰州时被国民党军抓到第97师当兵。1938年5月,所在部队开到泾县茂林村,张志勇看到了新四军布告,走到太平县时即跑回了新四军队伍。回到新四军队伍后,张志勇入新四军教导总队学习。1939年4月,任新四军军部执法队指导员、新四军军法处军直特派员、新四军新编第1支队老1团特派员。
二、皖南事变负责收容,浴血奋战辗转突围
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提出“溶共、防共、限共”的反动方针,国民党顽固派在华北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 1940年6月至9月初,国共两党谈判陷入僵局。10月19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副总参谋长何应钦、白崇禧致电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和新四军军长叶挺,强令在大江南北坚持抗战的八路军、新四军在一个月内全部撤到黄河以北。11月9日,为坚持团结抗战,中共中央令新四军驻皖南部队开赴长江以北。12月10日,蒋介石密令国民党军队围歼新四军部队。1941年1月,蒋介石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国民党军8万人预先埋伏在新四军移师途中,围剿新四军军部及新四军9000余人,致使新四军军部惨遭灭顶之灾,9000新四军只有2000余人突围,张志勇是其中之一,后又被授予开国将军,实属幸运者。皖南事变发生时,张志勇所在老1团在裘岭与敌第40师、第52师激战4天,伤亡惨重。他奉命负责收容掉队人员,把收容人员编成一个连,自任连长,组织大家突围。由于到处是敌人,他指挥大家边打边突围,浴血奋战,直至十几天后辗转突围至旌德大山中,与第1支队司令员傅秋涛等300余人汇合。为了缩小目标,冲破重兵包围,傅秋涛、江渭清决定将300多人的队伍化整为零,分别率几十人的小部队向苏南方向独立突围。为便于轻装突围,傅秋涛夫妇细心安置了伤员,还忍痛将刚满一岁的女儿交给当地老乡抚养。张志勇跟随傅秋涛等人经过化装,或装作老百姓,或装作顽军第52师的便衣队,在沿途人民群众的掩护下,经历艰难曲折的风雨兼程,过宣城、越当涂、渡溧水、到溧阳,于农历正月十五(2月10日)终于抵达久在苏南敌后游击的新四军第16旅罗忠毅、廖海涛部,顺利到达苏北。后张志勇任盐城总队政治处主任,盐东县副县长兼盐东总队总队长。1944年8月,任新四军第3师直属队政治处主任,参加了苏北反日伪军大“扫荡”作战。1945年11月,张志勇任东北人民自治军第3师直属队政治处主任,吉江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东北民主联军第2纵队后勤部政委,西满军区第四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嫩江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东北野战军整训第4师政委,辽西军区第170师政委,参加了解放战争。
1950年10月,张志勇奉命带领第170师团以上机关和干部及师部警卫营、通信连等编入空军,组建空军第6师,任师政委。1960年5月,张志勇任正在组建中的导弹试验基地工程部部长、后勤部部长,为我国第一航天港的开拓者之一。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升空后,张志勇任基地副司令员,基地司令员。1980年9月,张志勇任国防科技大学副校长。1983年,张志勇离职休养。1988年10月,荣获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