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27日,中南海怀仁堂,拉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首次大授衔的序幕。从元帅到将军,从将军到士兵,授予军衔,佩带勋章。本次授衔坚持公道合理,有功于国、于民者受到表彰,颁发勋章、奖章。毛泽东虚怀若谷,坚辞不授大元帅军衔。党和国家一些领导人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李先念等也在毛泽东的影响下,谦辞元帅或大将军衔。且对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或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在中国革命战争中资历、威望、战功、素质、能力都非常优秀的高级将领,授予大将军衔;担任正兵团级干部,他们是将军中的骨干力量,多数被授予上将军衔;中将则是将军中的中坚力量,是中央军委重点培养的对象,他们的平均年龄45岁,他们用自己的勇猛顽强和聪明才智,打造了我军一批战功赫赫的王牌军。开国少将正年轻,他们是将官中的基础力量。这些将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功臣和缔造者,在其戎马一生的军事生涯中创造了共和国的奇迹,成为军事史上的楷模,受到人们的敬仰。自1955年至1965年间,我国共授予或晋升10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10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57名上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177名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和1360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在时光流逝中,不少开国将军享年百岁而离世,传奇人生令人敬仰。其中有俩位百岁将军历经皖南事变,死里逃生,成功脱险;他们为抗击日本侵略者,打败日伪顽,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就是陈茂辉和张志勇将军。
一、陈茂辉将军
陈茂辉将军,原名陈恩茂,曾用名陈标。1912年7月15日出生,福建省上杭县旧县乡铁东村人,家庭贫苦,受尽欺压。1928年,陈茂辉秘密参加农会,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进闽西红军学校学习。学习结束后,陈茂辉任上杭赤卫团2排排长,因年龄小被称为“小排长”。后任红12军第26师206团2连指导员。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三、四、五次反“围剿”斗争。1934年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陈茂辉随张鼎丞回福建省永定、龙岩、上杭边界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游击根据地,任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第一分区组织科科长,指导永埔中心区工作,并兼中心区区委副书记和中心区游击大队政委。1935年初,陈茂辉根据组织指示,从游击大队抽出部分人员,到广东大埔一带开辟新的游击区。率游击队杀叛徒、踹岗哨、袭敌巢、惩顽敌,乔装成国民党正规军智取竹坪乡伪乡公所,兵不血刃俘虏了乡公所二十几个敌人,令敌闻风丧胆。1935年2月瞿秋白同志被捕后,陈茂辉奉张鼎丞命率游击队在汀江两岸设伏营救,但未能成功,成为他终生的一大憾事。
(一)吐血病不幸被捕,太平间死里逃生
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后,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将闽西红军定名为闽西抗日义勇军第1支队,陈茂辉任支队政治训练处组织科科长。1938年3月,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2支队。北上抗日时,陈茂辉因病被留下任留守处主任。5月份,他和刘永生等一起带领6连到皖南,同时带去了几十名要求参加抗日的华侨青年。到达新四军军部后,陈茂辉任新四军军部特务营教导员、政治部民运部第3科科长。1941年1月皖南事变时,陈茂辉吐血病发,他不顾个人安危,仍随部队与敌激战,不幸被俘关押于上饶集中营。为了隐藏身份,改名为陈标,假说自己是新加坡来的华侨,在新四军兵站里做采购员。他顽强地顶住了敌人的摧残和疾病折磨,并被敌人扔进“太平间”。此时,战友们纷纷抗议,敌人被迫将陈茂辉抬出,使其幸免于难。陈茂辉从死亡边缘挺了过来,并热心救助、照顾周围的难友。4月24日晚,陈茂辉和原中共铜陵县委书记张士杰一道机智地逃离集中营,辗转到达安徽徽州,找到党组织回到革命队伍中来。此后,就任如皋自卫总队总队长兼警卫团副团长、团长。1942年11月,陈茂辉到新四军军部参加党校学习。不久转任新四军第7师兵工厂政委,他带着一批人员认真钻研摸索兵工技术,使生产能力得到较快提高,为部队作战提供了有力的武器弹药支持。
(二)服从命令建兵工厂,天长投师求援学技
1943年初,新四军7师政委曾希圣带领陈茂辉来到到皖江地区,一天晚上,曾希圣对陈说:“我们在巢县山区建立了兵工厂,准备派你去。你有什么意见?”任务来的突然,陈茂辉当时不知道说什么好。兵工厂对陈茂辉来说实在陌生,但他原在一师任团长,对苏中、皖南一带环境和人事关系比较熟悉,所以师部和皖江区党委决定要其帮助进行军工建设。于是,陈茂辉急忙对政委说:“我生下来还没有见过机器呢!”曾政委笑了:“别着急,你生下来就会带兵打仗吗?还不是学的!办工厂也得这样,要有革命精神!……”在曾政委的开导下,陈茂辉接受了担任兵工厂政委的命令,且与军工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为7师的军工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曾政委不但布置陈茂辉办兵工厂,而且推荐他去2师“投师学技”。2师早就办了兵工厂,规模还不小,具有一定的办厂经验。于是,陈茂辉兴冲冲地来到2师军工科驻地天长县铜城镇,并见到了2师参谋长周骏鸣、政治部主任肖望东和副参谋长韩振纪。韩副参谋长听说陈茂辉是来“投师学技加求援”的,于是,安排有关技术人员为其培训。兵工厂技术人员很是热情,精心为其讲解;走时,又问陈茂辉还需要什么。陈立即说:“主要是车床。”2师兵工厂的同志非常豪爽,大气,虽然他们的设备还很缺乏,还是拨给7师一部6呎车床。2师首长和军工科领导都慷慨地表示愿意支持7师兵工技术工人,晚上特地召开大会,对工人们说:谁愿意到7师去都行。于是,陈茂辉通过原先结识的技术青年工人高宝松(赵柏松),请他帮助动员技术工人,只要是愿意到7师兵工厂来的,表示都欢迎。几个刚从上海敌占区跑出的工人,有车工、钳工、热处理工,手艺挺好,听说去支援7师新厂,都挺乐意。随后,2师兵工厂的同志帮助陈茂辉装好了要带走的工具设备,又跟当地政府商量,动员了二三十名民夫,用担架搬运车床机具和工人的行李。临出发时,陈茂辉发现几乎每个工人都有一两个小包袱,里面尽是亮晶晶的东西。于是陈茂辉问一位年轻的组长:“这是些什么东西?”他说:“这可是宝贝:老虎钳、锉刀、卡子,样样都有,打上海带过来的。这些东西都是拿资本家的,防着哪天失了业,好打零活卖手艺。现在干革命,人是新四军的了,工具也归新四军!”陈茂辉听后,打心眼里高兴,技术工人也有了,工具有了,剩下的就是生产了。当陈茂辉回到巢县兵工厂驻地班家巷后,立即向曾政委作了汇报。陈茂辉告诉曾政委,这次他不但带来了一些技术工人和部分机器设备,另外还有工人家属和孩子,且家属中有人生病需要治疗。曾政委听后,随即表示工人要安排好,生病家属立即给予治疗,让他们安心干活。在7师领导的精心安排下,兵工厂有条不紊地进入创建和生产。在生产过程中,陈茂辉通过商人购买工业原料,由北方运到上海,再从上海运到根据地。另外就是通过地方党委发动群众献破香炉、烛座、破铜烂铁。有一次意外发现一座太平天国时期的大炮,工人们立即把它砸了再熔化,翻造手榴弹壳。陈茂辉深知“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搞军工建设实属不易。他精打细算,处处节约;他找商家、找部队,想方设法找原材料;他安排细致,小心谨慎进行军工生产。遇到日伪军“扫荡”时,立即拆机器,在半个小时把机器拆开,进行埋藏,以防敌人袭击。随着敌人对根据地的疯狂进攻,部队弹药的需求日益增加。兵工厂一缺机器,二缺技术工人,扩大生产实在困难。但是,陈茂辉和工人们想方设法扩大生产。一是和部队订“合同”:兵工厂供给多少子弹,部队就得退回多少个子弹壳;每次手榴弹试验时,把它绑在树上,爆炸后的碎片哪怕只有豆子大,都要一片片地拈回来再用;另外用琴弦代替手榴弹里用勾在手指上的铜丝;手榴弹的表面要涂一层蜡,防止水份渗进失效,而蜡又很难买到,工们们就经常到机关里收拾滴在桌子上的烛泪,用这土办法解决了手榴弹的质量问题。
随着生产任务不断加重,虽然机器和人员都增加了不少,还是感到不够。于是,在陈茂辉的领导下,兵工厂的技术人员进行技术革新。原来做子弹是拿铜板用手工冲出弹头和底火皮,然后用锉刀锉,再用砂纸和布把表面磨光,这样工序多,既费材料,效率又低。2队副队长王仁杰过去在轮船上修过涡轮,他则利用涡轮的原理,用了一星期,制造一台冲弹机,冲弹机造成了,一次便能冲出12个弹头,四道工序变成一道,效率提高几十倍,还能节约不少铜料;手榴弹用的木柄本来都是由本匠手工制作的,一个熟练的木匠每天只能做二三十个。上海来的周霞云、薛荣等技术工厂动手自制了一台车床,一天能车好几百个。1944年1月,由于生产人员的增加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兵工厂除了生产手榴弹、复装子弹外,还能生产掷弹、掷弹简和铁尾弹等新产品,大大提高了部队战斗力。
陈茂辉作为兵工厂政委,坚持“政治工作保证生产工作”的指导方针,以群众工作为主要内容,提倡大团结、尊师爱徒和传授技术、克服山头主义、本位主义和个人主义。采取早上点名、晚上小组会、思想汇报、工作总结和每周一次党团活动等形式开展思想教育,时刻告诫大家要坚持“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防患于未然。要求文化教员教大家识字、唱歌、演戏,提高工人思想觉悟,增强革命干劲。生产部各队之间还开展了革命英雄主义劳动竞赛活动,每月要评比一次,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生产局面,使兵工厂走上正规生产轨道,圆满完成师部交给的任务。1944年初夏,因为工作需要,陈茂辉被调离兵工厂,走上新的战斗岗位。
1950年,陈茂辉任第23军政治部主任。1954年8月,任志愿军第23军副政委。1955年,任第23军政委。陈茂辉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58年入解放军政治学院速成系学习。1960年,任江苏省军区副政委、第三政委。1978年,任南京军区政治部顾问。1987年7月,陈茂辉离职休养。陈茂辉著有自传《征途》《决战的尾声》。2015年3月23日,陈茂辉在南京逝世,享年103岁。
二、张志勇将军
张志勇,1916年1月28日出生,湖北省黄安县仙居区(今红安县华家镇)人。1930年 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皖南事变任老1团特派员,率部成功突围。1964年,张志勇晋升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张志勇将军,具有传奇色彩。他既是红军西路军的幸存者,又是皖南事变的幸存者,而且是同乡一起出来闹革命的惟一幸存者。1993年,将军因工作劳累大病突发脑溢血,但仍然挺了过来。他大病不死,寿过百岁,世人敬佩。
张志勇将军
一、拾标语参加革命,团参谋有勇有谋
张志勇,原名张保奎。1916年1月28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安县仙居区(今红安县华家镇)张家寨村一户贫苦农民家庭。4岁时父亲病逝,8岁时母亲病逝,期间,他的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也相继离世。他的伯父收养了他。9岁时在伯父帮助下入私塾读书。两年后辍学,拜本村篾匠为师学艺。1928年冬的一天,张志勇在一个河滩上看到散落一地的花花绿绿的标语,标语上写着“不怕流血牺牲,穷人革命不灰心”等口号,张志勇认为这些标语是替穷人说话的,便将它统统收集起来卷着往家走。这时,篾匠师傅张开泰走了过来,因为都是手艺人,彼此认识。张开泰是一名共产党员,在他的教育下,张志勇开始大量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并很快成长为当地党支部的“通信员”。1930年9月,参加红军后备力量黄安县红色补充团;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但因年龄不满15岁,被转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直到1934年再转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2月,张志勇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任陂孝北军区通讯员,鄂豫皖红色独立第1师3团通讯班长、政工处青年干事,红四方面军第四军12师34团政治处支部书记。1933年2月,张志勇在红四方面军肃反中被诬为改组派,第12师政治部主任命人“再打一顿,杀了他”,幸而被在场的第12师政委詹才芳拦住执行人员,才幸免于难。被释放后,张志勇任第35团参谋,红25师74团参谋,红九军第25师司令部侦察科长、作战科科长。张志勇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第三、第四次反“围剿”作战、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作战和长征。1934年10月,时任红四方面军第9军25师74团的作战参谋张志勇被选送到军参谋业务培训班,经过一个月的短期培训,参谋能力有所提高。回到部队后,他整天忙忙碌碌,浑身上下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儿。军事训练时,他不分白天黑夜地率领战士们摸爬滚打;政治教育时,他主动到基层连队讲课。战斗的关键时刻,他给首长岀谋划策,巧出奇招。这一年年关,由于敌我对峙,团队物资缺乏,就连食盐也解决不了。张志勇向团政委李天锐请缨:“让我带几个人到敌人后方去搞些东西,不然部队的战斗力会受到影响!”李天锐当即决定张志勇带几名同志,化装成老百姓,到敌后方去搞物资。张志勇精心策划后,带了5名同志岀发了。一天傍晚,他们来到敌占区一个村庄,了解到村北头的窑洞里存放着敌人刚刚运到的物资。于是,他把人员分成两组,分头向窑洞靠近,摸清物资摆放的准确位置。侦察回来后,他和5名侦察员进行研究,决定分成两个小组,第一组消除“路障”,保证物资弄到手;第二组做好接应,保证物资运回来。队员们认真做好各种伪装,神不知鬼不觉地钻进了小村庄。在鸡叫两遍之后,张志勇按计划带领先头“部队”钻进窑洞的西北角,他发现一名敌哨兵正朝西北方向晃动,便指挥两名队员从左右两侧冲上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这名无精打采的哨兵解决了。随后,他当机立断,命令队员们抓紧时间搬运物资。考虑到这个时间很有可能会碰上哨兵换岗,张志勇又派岀两名队员埋伏在东北角高地附近观察情况,同时与第二组的队员联系,巧妙地与敌人周旋,避开各种危险,获取了所需物资。回到部队后,受到李天锐政委对他的表扬嘉奖。
1935年1月,张志勇任红25师第74团参谋时,参加攻打进入四川三磊坝国民党军胡宗南部战斗,胜利后在敌驻地搜到了敌作战命令、地图和文件,见战士们要把这些东西烧掉,连忙说:“这可比枪支弹药还重要啊,有了它,就能了解敌人的情况,把准敌人的命脉。我要带回去交给首长。”这批材料交到师部后,通过研究从中得到了大量情报,对后来的几次战斗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长征中,张志勇三过雪山,两过草地,历尽艰辛。1936年10月,张志勇随部队西渡黄河,在极端艰难条件下与敌拼死血战,所在部队在梨园口战役后仅余300多人,经战场收拢编成3个连,任三连长。后来部队被打散,张志勇到兰州时被国民党军抓到第97师当兵。1938年5月,所在部队开到泾县茂林村,张志勇看到了新四军布告,走到太平县时即跑回了新四军队伍。回到新四军队伍后,张志勇入新四军教导总队学习。1939年4月,任新四军军部执法队指导员、新四军军法处军直特派员、新四军新编第1支队老1团特派员。
二、皖南事变负责收容,浴血奋战辗转突围
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提出“溶共、防共、限共”的反动方针,国民党顽固派在华北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 1940年6月至9月初,国共两党谈判陷入僵局。10月19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副总参谋长何应钦、白崇禧致电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和新四军军长叶挺,强令在大江南北坚持抗战的八路军、新四军在一个月内全部撤到黄河以北。11月9日,为坚持团结抗战,中共中央令新四军驻皖南部队开赴长江以北。12月10日,蒋介石密令国民党军队围歼新四军部队。1941年1月,蒋介石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国民党军8万人预先埋伏在新四军移师途中,围剿新四军军部及新四军9000余人,致使新四军军部惨遭灭顶之灾,9000新四军只有2000余人突围,张志勇是其中之一,后又被授予开国将军,实属幸运者。皖南事变发生时,张志勇所在老1团在裘岭与敌第40师、第52师激战4天,伤亡惨重。他奉命负责收容掉队人员,把收容人员编成一个连,自任连长,组织大家突围。由于到处是敌人,他指挥大家边打边突围,浴血奋战,直至十几天后辗转突围至旌德大山中,与第1支队司令员傅秋涛等300余人汇合。为了缩小目标,冲破重兵包围,傅秋涛、江渭清决定将300多人的队伍化整为零,分别率几十人的小部队向苏南方向独立突围。为便于轻装突围,傅秋涛夫妇细心安置了伤员,还忍痛将刚满一岁的女儿交给当地老乡抚养。张志勇跟随傅秋涛等人经过化装,或装作老百姓,或装作顽军第52师的便衣队,在沿途人民群众的掩护下,经历艰难曲折的风雨兼程,过宣城、越当涂、渡溧水、到溧阳,于农历正月十五(2月10日)终于抵达久在苏南敌后游击的新四军第16旅罗忠毅、廖海涛部,顺利到达苏北。后张志勇任盐城总队政治处主任,盐东县副县长兼盐东总队总队长。1944年8月,任新四军第3师直属队政治处主任,参加了苏北反日伪军大“扫荡”作战。1945年11月,张志勇任东北人民自治军第3师直属队政治处主任,吉江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东北民主联军第2纵队后勤部政委,西满军区第四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嫩江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东北野战军整训第4师政委,辽西军区第170师政委,参加了解放战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