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月,国民党不顾两党第二次合作,悍然包围了新四军军部,发动了皖南事变。军长叶挺在谈判中被国民党扣押;副军长项英以及参谋长周子昆被叛徒出卖后遇难;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在突围中壮烈牺牲。由于蒋介石悍然发动皖南事变,致使没有来得及向江北转移的新四军军部遭到灭顶之灾。但不幸之中的万幸是中共中央在皖南事变前,毛泽东主席已洞悉蒋介石阴谋,指示新四军转移高级将领。在皖南事变前转移的三位高级将领之中,就有一位在新中国成立后,被授予开国将军。他就是汤光恢将军。
一、小秀才参加革命,最擅长思想工作
汤光恢是江西永丰人,父亲是个教书先生,汤光恢自幼随父读书,聪明肯学,成绩优异。因为汤光恢读书用功,出类拔萃,长大被送到一所免费小学读书。读书期间,他勤奋用功,好学好问,积极上进,成绩优异。在永丰县读中学时,他开始接受共产主义思想,成为永丰县中的激进青年。1925年中学考试,汤光恢取得第一名,随后留校任教。此时,汤光恢比学生大不了多少,人称“小秀才”。在教学中,他毫不保留,倾囊相授,学生爱学,成绩提高很快,深受家长喜爱。后受聘为永丰城西汤家祠“濠上学校”教师,他以教师身份为掩护,在濠上学校成立师生演讲团,他带领师生演讲团上街讲革命的道理,募捐支持上海工人罢工斗争,为推动永丰县的工农运动,作出了巨大贡献。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汤光恢任县学生联合会宣传股长、区农协委员会委员、县交通部长、军粮站长、区少共委员会书记、红四军第十一师宣传队队长,师政治部组织干事,红一军团第二师五团连政治指导员,第二师侦察大队政委,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干事、巡视员。参加了中央苏区一至五次反"围剿"、东征山西等战役战斗,参加了长征。
汤光恢参加革命后,因为文化水平高,又是教师出生,最擅长的就是做思想政治工作。汤光恢担任红2师5团警卫连指导员时,用极短的时间,记下了全连所有战士的姓名、籍贯、家庭成分,只要有时间,就会开一个小会,鼓励大家坚定革命信念。由于汤光恢善于做战士的思想工作,战士们也愿和他沟通思想,凡事愿听他安排,全连凝聚力强。汤光恢所带的连,没有一个逃兵,都愿跟着汤光恢一起干革命。由于汤光恢的思想工作做得好,全连的战斗力更显强大,在随后的战斗中,充分发挥全连战斗力的作用。抗日战争时期,汤光恢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教育干事,新四军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军法处副处长、处长,保卫部部长,参加了反“扫荡”活动。
二、皖南事变提前转移,汤光恢方幸免于难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何国民党两党再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南方八省的游击队也被改编为新四军,投入到抗日前线。由于国民党害怕新四军在抗战中发展壮大,多次为难新四军,尤其是1941年1月,国民党32集团军更是包围了新四军军部,发动皖南事变,使得新四军遭受重大损失。其实,皖南事变之前,新四军已经提前向江北转移了一部分非战斗人员,在这些非战斗人员,有三个高级官员,他们都在皖南事变前成功转移到江北,也因此躲过皖南事变这一劫。
新四军提前转移的三个高级官员是薛暮桥、宋裕和与汤光恢。
薛暮桥出生于1904年,江苏无锡人,早年间曾经在铁路从事工人运动。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薛暮桥加入新四军,担任了新四军军部教导总队的政治教官,属于新四军军部的高级官员。皖南事变发生前,1940年12月9日,薛暮桥在新四军军部的安排下,带领教导队的两百多名非战斗人员提前转移,他们一路跋山涉水,成功与江北的新四军部队会合,逃过了皖南事变。2005年,薛暮桥因病去世,终年101岁。
宋裕和出生于1902年,湖南郴州人。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宋裕和进入新四军,相继担任新四军军需处副处长、供给部长等职务,属于新四军的高级官员。1940年12月,作为新四军的非战斗人员,宋裕和与薛暮桥等人一起提前向江北转移,宋裕和也因此躲过了皖南事变。1970年,宋裕和因病去世,终年68岁。
第三位便是开国将军汤光恢。汤光恢出生于1909年,江西永丰人。土地革命时期,他曾经参加苏区的红军,并且经历了中央苏区的五次反“围剿”战争。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汤光恢跟随红军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汤光恢进入新四军政治部,担任了组织部副部长以及军法处副处长等职务。1940年12月,皖南事变爆发之前,作为非战斗人员,汤光恢与薛暮桥等同志提前向江北转移,并成功与江北的新四军部队会合,从而躲过了皖南事变。解放战争时期,汤光恢担任了山东野战军第一纵队政治部副主任以及二十一军政委等职务,他陆续参加了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渡江战役等一系列经典战役,为解放新中国做了大量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汤光恢担任了胶东军区政委以及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1955年授衔仪式上,汤光恢被授予少将军衔。汤光恢是皖南事变幸免于难又被授予开国将军的第一人。
三、根据职级评中将,主动自降为少将
我军实行军衔制,早在1952年就开始准备,汤光恢时任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军区党委代理书记。此前,汤光恢任二十一军任政委(军长是滕海清),舟山解放后,正值朝鲜战争爆发,为了防御美军佯攻山东半岛,中央军委决定在胶东地区部署兵力,于1950年11月调汤光恢去胶东军区任政委(司令员是钱钧),7个月后又接到命令,升任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按照评衔的标准,汤光恢被初评为中将军衔。1954年,为了提高我军高级干部的文化素质,中央军委决定在解放军政治学院成立高干文化班,从全军抽调几十名正军职以上的干部,前来学习。汤光恢也被调来学习,并担任文化班的支部书记。当时负责文化班教务工作的是政治学院副院长莫文骅同志。有一天,莫文骅找到汤光恢,对他说,关于评定军衔的事情,毛主席认为中将的名单超过了200个,多了些,要我们做做工作,自愿地降下来。回去后,汤光恢向班上的同志传达了毛主席的讲话,并表明了他自己愿意降衔的态度。班上不少同志随即表示,既然老汤你带头降,我们也要求降。就这样,高干文化班里连汤光恢一起共有7位同志自愿由中将降为少将,詹化雨、段焕竞、陈云开等。后来莫文骅同志对汤光恢说,毛主席知道了他们自愿往下降,很高兴,说:“我们的干部能上能下,看来我们的党大有希望。”2007年,汤光恢将军在回忆时说:我军首次授衔至今已有52年了,当时的情景还依然历历在目。我得到的荣誉都是党和人民给的,也是千万个牺牲的战友和烈士们给的,他们倒下了,而我还活着,是个幸存者。我从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一步步成长为我军的高级干部,完全是靠党的培养教育。我从加入红军的第一天起,就觉得有饭吃,有衣穿,比家里好百倍。现在我早已离休,享受很高的待遇,感谢国家,感谢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