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元月初,蒋介石一手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致使新四军军部及其部队9000余人遭受国民党军7个师约8万兵力的层层包围,损失惨重,举世震惊。新四军在皖南事变中,英勇抵抗,相互掩护,舍生忘死,前赴后继,不怕牺牲,顽强突围,在傅秋涛等纵队领导带领下有2000余人成功突围,从而也诞生了伟大的新四军精神。笔者基于皖南事变视角,对传承新四军精神进行了初步研究,探析如下。
1.皖南事变
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就提出“溶共、防共、限共”的反动方针。随后,国民党顽固派在华北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1939年春,沈鸿烈以山东省政府主席的名义,逼迫中共山东分局取消胶东北海行政公署,又逼迫八路军部队撤出滨海地区泊儿镇一带。5月,国民党政府军政部直接下令,驱逐八路军山东纵队出山东到北宁路作战。但其阴谋未能得逞。此后,以沈鸿烈为首的顽固派提出“宁伪化,不赤化”“宁亡于日,不亡于共” “日可以不抗,共不可不打”等反动口号,并组织“扫马(马克思主义)大队” “反列(列宁主义)大队”,积极反共。随后,山东顽固派制造了袭击、残害共产党员和抗日军民的“太河惨案”“雪野事件”“淄河事件”等一系列反共磨擦事件。据统计,1939年6月到12月,国民党顽固派仅向山东纵队所属部队就进攻90多次,杀害抗日军民1350多人,还扣押抗日干部、战士近1000人。1940年2月至3月间,国民党石友三、朱怀冰等部配合日伪进攻晋东南太行区的八路军总部,八路军129师与晋察冀南下部队相配合,歼灭朱怀冰部主力两个师的大部及反共游杂武装万余人。至此,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一次反共高潮被打退。1940年夏秋遭到失败后,死不甘心,又把反共中心转向华中地区。1940年6月至9月初,国共两党就中共合法地位、八路军新四军扩编问题、作战区域划分问题展开谈判,因蒋介石坚持八路军、新四军开至黄河以北而陷入僵局。1941年1月,国民党当局置日寇大敌当前于不顾,悍然出动7个师8万余重兵,在皖南泾县茂林地区围歼遵命北移途中的新四军军部及皖南部队9000余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在皖南事变中,新四军遭到了严重的损失。苦心经营3年之久的新四军军部被整个摧毁。皖南新四军近万名指战员,除少数分散突围外,其余悉数被围歼。其中有坚持南方3年游击战争的红军骨干,有从延安派来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领导干部,有中共南方各级党组织选派到新四军的优秀党员,有投笔从戎、请缨杀敌的知识青年,有毁家纾难归国抗战的爱国侨胞,更有杀敌不让须眉的巾帼英豪。他们没有战死在抗日的战场,却屈死在“友军”的枪口之下,成为千古奇冤。皖南事变事发后,为了揭穿蒋介石的背信弃义和“皖南事变”的真相实质,声讨控诉国民党反动派卖国投降、屠杀我新四军数千人的罪行,周恩来同志以无比悲愤的心情写下了“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的题词和《千古奇冤》一诗:“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皖南事变新四军损失惨重,9000名新四军只有2000余人突围。他们面对国民党军8万人的围剿,浴血奋战,不怕牺牲,前赴后继,英勇顽强;他们想方设法,钻入山林,忍饥挨饿,历经艰辛,成功突围;他们依靠群众,团结一致,昼伏夜行,死里逃生,为新四军重建保留了革命火种。
2.新四军精神及启示
皖南事变致使新四军军部和皖南新四军遭受惨重损失,但仍有2000余人突围成功,为继续革命、参加抗战保留了革命火种。在皖南事变突围过程中,新四军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充分展示了新四军的铁军精神。
2007年,中国新四军研究会根据新四军的战史,特别是根据皖南事变中,新四军将士的英勇表现,将新四军铁军精神概括为:跟党举旗的坚定信念、英勇顽强的钢铁意志、相忍为国的博大胸怀、坚韧不拔的顽强作风、众志成城的赤诚团结、步调一致的自觉纪律。2019年,中国新四军研究会会同江苏省委宣传部、中共盐城市委,组织专家、学者和新四军老战士进行专题讨论,在综合各方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新四军铁军精神:听党指挥铁的信仰、报国为民铁的担当、逆境制胜铁的意志、集中统一铁的纪律。
学习新四军铁军精神,感受到新四军铁军精神的启示,其核心内涵是:铁的信仰、铁的担当、铁的意志、铁的纪律,其最显著的特点集中体现在一个“铁”字上。从皖南事变中,我们可以清醒地看到:皖南事变中,新四军始终听党指挥,有着铁的信仰,这是新四军铁军精神在皖南事变突围之魂,是新四军铁军精神的核心。他们信仰坚定,才能成功突围;他们听党指挥,坚守政治本色;他们拥有坚定的信仰,就能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就能在皖南事变逆境时不气馁、不动摇,经受住各种困难和战斗考验。 皖南事变中,我们看到新四军报国为民铁的担当,这是新四军铁军精神的主旨。在皖南事变中,新四军相忍为国,坚守忠贞情怀;他们报国为民,视为立军之本;经受皖南事变重建的新四军,不计前嫌、不计得失,相忍为国、一致对外,坚持捍卫国家、保护人民的立场,坚守打败日寇、报国为民的初心,勇担为民族谋独立、为人民求解放的使命,在艰难困境中不断发展壮大。在皖南事变中,我们感受到新四军逆境制胜的铁的意志,这是新四军铁军精神的基石。皖南事变致使新四军处于逆境之中,是新四军将士全凭一种坚强不屈的钢铁意志,在克服困难艰险,寻找时机顺利突围,取得逆境制胜实效。在皖南事变中,新四军拥有着钢铁意志、战斗血性和英雄本色,总能一直朝着胜利的方向劈波斩浪、奋勇前行。 在皖南事变中,我们感受到新四军集中统一铁的纪律,这是新四军铁军精神的本色。他们高度融合的革命坚定性、政治自觉性和组织纪律性,确保新四军将士绝境重生、克敌制胜。并不断发展和壮大,成为华中抗战的中流砥柱,最终取得抗战的全面胜利。
3.新四军精神传承的方法和模式
英雄的事迹是历史最好的叙述,精神的力量总是能够穿越时空的阻隔,开展新四军抗战英雄事迹宣传,传承新四军精神,要讲究方法,研究模式,提高活动效益。
3.1.弘扬传承新四军精神教育活动方法
开展弘扬传承新四军精神的活动方法和活动模式:
3.1.1.专家讲座法。聘请新四军研究会的专家学者开设讲座,宣讲新四军精神和红色文化内涵,详细介绍抗战时期,新四军在和含地区浴血奋战英雄事迹。
3.1.2.图书阅读法。学校利用图书阅览室,按时开放图书室,让学生到图书室查阅新四军抗战故事的图书,学习新四军精神,了解红色文化,传承新四军精神,赓续红色血脉。
3.1.3.视频播放法。视频播放法,就是运用多媒体和影像手段,播放抗战时期新四军抗日斗争的影片,了解新四军舍身为国,不怕牺牲,顽强战斗的英雄事迹,传输红色文化,延续红色精神。
3.1.4.诵读竞赛法。学校组织红色文化爱好兴趣小组,开展“每日一诵”(诵读抗战时期的诗歌)、“红色故事会”(班会、队会讲新四军故事)活动,吸引各年级学生主动学习红色文化,弘扬传承新四军精神。
3.1.5.活动表演法。学校利用“七一”“八一”“十一”等传统节日,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活动,组织开展红色文化系列表演活动。
3.1.6.新媒体法。运用网络、VR、游戏和实景体验等创造革命历史的真实场景,讲活党史、国史、新四军史故事;开展网上纪念馆、革命遗址和博物馆等,使红色文化和新四军精神在互联网上延伸,从单一到多元,从静态到活态,使红色文化和新四军精神在新媒体助力下,充满故事性、体验性和互动性,使人们成为历史的“参与者”,学习红色文化,自觉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3.2.传承新四军精神教育模式
3.2.1.专家报告模式
聘请红色文化和新四军研究专家学者,前往学校开展红色文化和新四军精神传承教育,是行之有效模式。
3.2.2.国旗下报告模式
学校在举行升国旗仪式时,聘请专家学者作报告,讲述新四军抗战事迹,弘扬传承新四军精神。
3.2.3.红色节日报告模式
利用“五四”青年节、“七一”“八一”“十一”等红色文化节日,组织专家作红色文化和新四军抗战事迹报告会。
3.2.4.年级报告模式
年级聘请专家作报告,此报告规模较小,易于进行、易于管理。
3.2.5.教育教学模式
教育教学是学习开展思想教育的主要形式和手段,传承红色文化和新四军精神,赓续红色基因,必须以教育教学为主阵地,强化管理,做出实效。
3.2.5.1.读书教育模式
每年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利用世界读书日开展“诵读红色经典”和“新四军抗战故事”阅读活动。
3.2.5.2.广播板报宣传模式
利用黑板报、滚动视频、班级板报刊登红色文化和新四军精神宣传教育内容,播放红色文化和新四军抗战典故、红色文化历史故事,扩充学生接受红色文化和新四军精神途径,增长红色文化知识,弘扬传承新四军精神。
3.2.5.3.道德与法制课教学模式
在道德与法制教育教学中,融入红色文化和新四军精神教育,达到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净化社会不良思潮的作用。
3.2.5.4.语文课教学模式
教师在传授给学生语文知识时,注重红色文化和新四军精神的渗透,使学生在红色文化熏陶中感受历史,体会中国共产党人和新四军先烈的革命精神,强化红色文化思想教育。
3.2.5.5.入队教育模式
在小学生加入少先队时,组织新入队的少先队员参观烈士陵园,祭扫烈士墓、敬献花篮、宣读祭文、瞻仰遗物,接受红色文化和新四军精神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