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寨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
革命战争年代,10万金寨儿女为国捐躯,走出59位开国将军,永远激励着我们开拓奋进,扬帆逐梦。
也有一批优秀的红军指战员,虽然迎来新中国诞生,却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授衔,但他们坚贞忠诚、牺牲奉献、一心为民、永跟党走的革命精神,同样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景仰。
今天这里说的金寨籍老红军刘述刚就是其中的一位。
刘述刚,又名刘世模,1910年9月出生于安徽金寨斑竹园镇(当时属河南省)的贫困农家,17岁参加革命,19岁成为一名红军战士,曾是立夏节起义主要领导人周维炯麾下的一名主力战将,跟随部队南征北战。
刘述刚先后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一至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川陕革命根据地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和红四方面军长征。他凭着能打善打、打得好打得猛的作风,先后被任命为红四军连长、营长,第11师33团副团长、团长。
刘述刚所在的红33团一直因擅长打硬仗、难仗、恶战著称,曾被鄂豫皖中共中央分局军事委员会授予“共产国际团”红旗,红11师政委李先念曾赞道:“还是33团打得好,打得猛。”
由于刘述刚率部屡建奇功,后升任红12师师长,红四军副军长,与在红四军先后担任军长的王宏坤、许世友成为搭档。
1937年3月中旬,主要由原红四方面军主力部队组成的西路军在河西走廊几乎全军覆没。消息传到延安,红军上下悲痛不已。悲痛的情绪引发了对张国焘这位红四方面军主要负责人的大规模批判,很多人说红四方面军干部是被张国焘收买的,才会造成如此后果。
为了一个英雄群体的冤情,为了红四方面军的整体荣誉,刘述刚高喊:“我死了也要革命到底!”他一边喊着,一边对准自己开了一枪,舍命抗争,以证清白,重伤住进了医院。
刘述刚曾经的老搭档许世友也气得吐血住院。
蒙冤受屈的红四方面军同志心情极度低落,红四方面军的干部去探望许世友和刘述刚,没有一个不哭的。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国共两党为了民族利益,放下成见,联合抗日。
1938年3月,我军为了精简部队,号召一些身体状况不好的老干部回乡抗日。刘述刚身体状况很糟糕,就响应号召,主动辞去一切职务,回到金寨斑竹园镇老家养伤。
他凭着对革命的坚定信念,想方设法跟当地党组织取得联系,忍受着伤病的困扰,拉起了一支队伍,继续革命工作。
新四军刚成立不久,急需大批有经验的干部。李先念得知刘述刚在家乡养病后,冒着生命危险,亲自到刘述刚家里,请刘述刚回到新四军。
1945年,刘述刚听从组织召唤,毅然以久病之身率部随新四军北上,转战东北,先后任辽吉纵队独立第二师师长、东北军民主联军(东北野战军)第七纵队二十师师长。
1948年3月,在“四打四平”时,刘述刚正发高烧,站都站不稳,就躺在担架上指挥战斗。战斗期间,刘述刚大口咳血,依然坚持指挥战斗。后来,邓华下了死命令,他才不得不离开了战场,到后方休养。
四野南下后,刘述刚随部队到了武汉。由于身体不好,孩子又多,生活非常困难,他虽然知道自己很多老搭档、老战友在武汉工作,但他从来没有向组织和同志们开口。
1950年4月,曾经的老搭档、湖北军区副司令王宏坤调任海军工作,他从武昌乘船来到汉口准备从这里北上。突然,他在临时下榻的住处意外地见到了十多年前的老战友刘述刚,见刘述刚如此困难,就问他为什么不去找战友和组织。
刘述刚说:“你们很忙,国家刚解放,也很困难,我挺一挺,也就过去了。”后来,王宏坤写信给时任湖北省委书记的李先念,告诉了刘述刚的境况,得到了组织上的一些照顾,刘述刚的生活才有所改善。
1952年6月,刘述刚终因肺疾旧伤复发医治无效,遗憾离世,年仅42岁。
在《历史的深处》这本书里,刘述刚的战友罗有荣将军对他这样评价:“刘述刚的思想基础和根源是忠诚,有了忠诚两个字,才能无私无畏,什么都不怕。”“即使刘述刚在蒙冤的那几年,态度也很平和,并没有一点怨言。刘述刚是一个党性非常强的好同志,他资格老、党龄长,从不计较个人恩怨得失,一切都是从党的利益出发。”
2017年4月,刘述刚的女儿刘永来到父亲的家乡金寨县斑竹园镇,饱含深情地讲述了自己曾经的生活经历和故事,从中也看出刘述刚家庭生活的另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