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2—6人,各1—3人,按情节进行分配) (音乐起,《田园交响曲》或相应乐曲。如有背投则播放井冈山山水。) (男):群峰逶迤的井冈山,巍然挺立在华夏湘赣边界的罗霄山脉中段。 这里四季成景,装点江山: (女):春之井冈,杜鹃盛开,万紫千红。五指峰下的彩虹瀑布,看水天一色,花红遍野,挹翠湖水波粼粼。 (男):夏之井冈,山水清凉,鸟鸣山涧。隐身在苍翠的竹海中,置身溪流欢畅。 (女):秋之井冈,杉黄枫红,层林尽染。清溪农舍掩映其中,金色的稻穗给田野抹上一笔浓浓的盛妆。 (男):冬之井冈,松杉堆雪,白絮纷飞。晶莹透彻的冰桂雾凇,原驰蜡象,把山峦装扮的洁白无瑕。
(转换音乐《命运交响曲》或相应乐曲) (女):这里星火燎原,故事成山: (男):1927年10月到1930年2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队伍、朱德率领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队伍、彭德怀率领平江起义队伍先后来到井冈山,组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自己的军队——中国工农红军,号称“朱毛红军”,威震中外。 (女):创建了以宁冈县为中心、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男):从此,井冈山被载入中国革命历史的光荣史册,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 (女):两年多时间虽不长,但为中国开辟了一条成功之路,尤其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管武装的基本原则,血肉相连的干群关系,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凝聚成坚定信念,敢闯新路的井冈山精神。编织出无数的官兵同心,心系人民的故事。 (转换音乐《井冈山哩格迎客开》或相应井冈山地区民歌乐) (男):井冈山的歌谣,井冈山的故事。 (女):井冈山在吟唱,井冈山在述说: (男女合唱、江西民歌曲):“朱毛领兵在井冈,红军力量坚又强。不费红军三分力,打败江西两只羊”。 (男):这是井冈山老百姓编唱的歌谣,共产党为穷人打天下,他们欢欣鼓舞。 (女):一条弯弯曲曲数十里长的山路,翠竹簇拥,从宁冈到茨坪,从昨天到今天,岁月流淌成河,岁月流淌成歌。 (男女合唱):“扁担弯弯三尺多,挑呀挑一路上把大山翻过。几十载风雨,历经蹉跎,挑的是家国山河。......” (男):艰苦奋斗的井冈山军民,跟随朱德下山挑粮的歌声、声声传开。人民军队爱人民,领袖关爱老百姓的革命传统的画面一一展开。 (女):那是1928年11月,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遂川县城附近的贫苦农民满怀喜悦从四面八方奔涌而来,朱德要在张家祠召开“穷人翻身大会”。会上,朱德把从地主、土豪手里没收的地契、银元、衣服、粮食、家俱等一一分给了户籍册上的贫苦农民。 (男):“同志哥,你帮我看看,红军翻身大会在哪里开呀?”一位老人手拿参会通知单气喘吁吁的跑来。 (女):走出会场的朱德,看见老人穿着破烂不堪的单衣,浑身直打哆嗦。您,心如刀割,怎么忍心告诉他——大会已经结束了,东西已经分完了呢。 (男):心痛不已的朱德,毫不犹豫地脱下身上的棉衣披在老人身上,热情地说:“老人家,大会开完了,这件棉衣就算分给你的吧!”老人见朱德身上只有两件贴身的单衣,说什么也不要。您却和蔼地说:“老人家,你就穿上吧,我家里还有一件呢!” (女):伫立雨中,老人望着朱德越来越高大的身影,泪水、雨水混在一起,温暖了老人的心。 (男):朱德的心里时刻装着人民,人民爱戴他。艰苦的岁月,奋斗的人们,有了党的领导,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指引,还有什么困难不能战胜呢。 (女):吃着野菜、树皮的朱德总司令,带领红军战士爬雪山过草地,走出了长征精神,走向了北上抗日的征程。 (男):跃马太行,东渡黄河,八路军总司令——朱德指挥千军万马的英姿历历在目。 (女):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毛泽东、朱德号令三军,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转换音乐《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或相应乐曲) (女):在和平年代,朱德仍然保持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89岁高龄的他,仍然在密云水库劳动。 (男):在朱德的遗物中,有一把铁铲,它记载了他和家人劳动的历程。为了解决吃菜问题,他带领家人在住地旁边除草种菜,每逢节假日,就是全家人的劳动日和学习日。 (女):朱德衣着朴实,总说:“再补一补,还可以再穿。”在他去世时,家人居然找不到一件像样的衣服。朱德的吃住也很简单俭朴,他常说:“粗茶淡饭,吃饱就行”。朱德始终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 (男):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作为国家领导人的朱德,总是心系人民,为了了解人民生产生活的真实情况,了解社会发展实情,他不辞辛劳,深入基层,倾听群众的呼声,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城市、乡村都留下他光辉的足迹。 (转换音乐,井冈山地区乐曲) (女):1962年3月,朱德回到了他称为“第二故乡”、当年战斗过的、那片红土养育过他的、令他牵挂的——井冈山。那条路,还是那么熟习、那么亲切、那么难以忘怀…… (男):到达山下的拿山区政府作了短暂休息,吃了一些自带的食品,朱德便迫不及待地上山。那里,有他昔日战斗、生活过的足迹: (女):在挑粮歇脚的大树下再坐一坐,扁担的故事又在眼前重现。“朱德的扁担”,这下没人拿了吧。 (男):在黄洋界炮所再望一望,打败敌人“两只羊”的神话在战地传开。“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女):那里,有他一起的战友和老乡们: (男): “朱军长,有人说你在北京带了几百万兵,没有时间回来,我不信。我说朱军长会来看我们的。” (男):老赤卫队长邹文楷拉着朱德的手,流着眼泪激动万分。朱德也含着泪花,说:“我们是老兄弟。” (女):多么朴实的话语,虽远隔万里,他们的心却永远连着一起。 (男):“红军中官兵夫薪饷一样,白军里将校尉起居不同。”这是朱德当年写在井冈山宁冈红军军官教导队旧址——龙江书院石门上的一副对联。 (女):在龙江书院参观时,看见这幅门联时,他的目光停留在每一个字迹上。目光中闪烁着一个鲜活的故事: (男):那是朱德写下这幅对联以后的1928年秋,在龙江书院召开的一次红军干部大会上说:我们红军之所以能够克服困难,一是党的领导作用,二是军队内实行了民主制度。在军队内实行民主制度,“红军的物质生活如此菲薄,仍能维持不散,除党的作用外,就是靠实行军内的民主主义。”“官长不打士兵,官兵平等,士兵有开会说话的自由,废除了繁琐的礼节,经济公开。” (女):全军上下,官兵一致,认识到战胜困难是自己的事,自己是当家作主的主人,这是红军与白军的重要区别之一。 (男):来到大井,朱德走进当年和毛泽东的住地,看见堂屋楼梯旁刻在木桌上的棋盘,当年和毛委员对弈布阵的情景呈现在脑海: (女):朱毛红军会师,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随着红军队伍的不断扩大,井冈山有限的粮食生产供给资源,难以维持军民的基本生活所需。你们在对弈布阵时,结合井冈山实际情况提出求同存异的看法,一方面考虑井冈山地势险峻,利于红军粉粹敌人进攻;一方面考虑减轻老百姓基本生活负担,红军下山开辟扩大新的革命根据地。共产党领导人民闹革命,首先就要为人民求生存。他俩最终达成共识,走出井冈山,走活了红军初期这盘棋。 (男):“总司令,您住过的那间屋,我们准备整理出来,对外展出”陪同人员的介绍,将朱德思绪带回现实。 大度的胸襟,不计个人得失。朱德恳切地说:“我住的那间房子不要恢复了,毛主席的故居要好好整理,要宣传毛主席。” (女):楼上毛泽东卧室“八角楼”的灯光跳动闪烁。 (转换音乐《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或相应音乐曲) (女):在接见宁冈县党政军负责人时,朱德详细地询问当地的生产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情况。叮嘱说: (男):“我们做工作,办事情,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对人民负责,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如果不关心群众,脱离实际,搞浮夸,既害党害国害民,也害浮夸者自己。” (女):他对吉安地委负责人说: (男):“天生万物自养人,有人就有吃的,这事自然辩证法的规律。镇上要有买饭的,不要有钱买不到吃的。粮食要过关。” (女):他对大茅山垦殖场党委负责人说: (男):“要注意发展多种经营。只有多种经营发展了,才能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 (女):他对中共江西省委负责人说: (男):“要想办法把农民的家务建立起来,这事急需的事情。农民没有家务怎么生活下去?怎么能安心农村?” (女):他心系人民,想人民群众所想,急人民群众所急,办任何事都考虑到党的实事求是和党的群众路线。 (男):朱德要求生活从简,餐桌上,热气腾腾的红米饭、南瓜汤,香气宜人,他津津有味地吃着。 (女):驻足凝望,井冈山星火燎原,依然耀目。因景而生的民谣犹然在耳: (男女合声轻唱 “红米饭那个南瓜汤啰嘿啰嘿,挖野菜那个也当粮啰嘿啰嘿......” ) 歌声由远及近,久久回荡在山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