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3月9日至11日,朱德回到了阔别52年的故乡——仪陇县。这是朱德访问仪陇县马鞍公社琳琅大队社员家。
1960年3月10日,朱德视察仪陇县城时,为仪陇县委题词。
女声散文诗朗诵“盼”——纪念朱德委员长回乡视察六十周年
春风拂过我的脸。 我知道,春天又来了。 今春的三月,与往年的阳春相比,更多了些许感慨,些许期盼! 今春的三月,与往年的阳春相比,我的期盼更多感慨。
今春的三月,依然在等,在盼…… 等待您回乡的脚步声,盼望您归来的高大身影。 等待中,期盼里,又一次魂牵梦萦。 六十年,满满一个甲子啊。 六十年的等待,漫长而又热切。 六十年的回味,甜蜜而又温馨。
魂里梦里,六十年前的今天,恍惚如昨。 六十年前,您回乡的一幕幕又浮现在眼前。
1960年3月9日 四川仪陇,一个在地球上大不点的地方。 大巴山脉的深丘,土地层层叠叠,绿油油的麦苗,一浪高过一浪,黄橙橙的油菜花,闪着耀眼的金光,迎候亲人的归来! 您——敬爱的朱德委员长,回乡了! 随车轮的滚动,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一一展开,您即兴赋诗,描绘了眼前的画面: 菜子开花一片金, 小麦放穗满山青。 ……. 随画轴的转动,汽车驶进了仪陇界内的复兴区,您脱口而出:“呵,到底是复兴了啊!”
下午五时许,回到了生您养您的热土地——马鞍镇。 熟悉的山,熟悉的水,熟悉的家乡菜…… 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生活的改变…… 让您熟悉而又陌生,回味而又感慨。
1960年3月10日 儿时的旧居,依旧如昨。 在这里生活了十四年的您,看到家里的一切,还是那样的熟悉。 家人们那一张张刻满岁月痕迹的脸,依然是那样亲切。 “你们为啥都这么黄皮寡瘦,说话都吊不起气?”这样的话一出口,您的心如刀割。 “还不是因为肚子吃不饱饭!……”堂弟的直言,您什么都明白了。 接着,你们兄弟间用祖上传下来的广东客家话拉起了家常。 拉着亲人的手,感受了那份久违的亲情,读着亲人的眼神,感受了那份浓浓的爱意,用这种特殊的、旁人听不懂的语言,从乡亲那里了解到了当时公社食堂的真实情况。上万言的调查报告解除了公共食堂的困窘。
您没有忘记儿时学习的私塾和授教的老师,“读书不忘救国”的话语还回荡在耳。 药铺垭私塾,依旧是记忆中的模样。 对您影响最深的席聘山老师,只能永久地活在记忆中,活在心里了,伫立老师坟前,昔日教您学文化、传授救国道理的一幕幕记忆犹新。 您心系学校的教育和发展,亲笔题写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共产主义新人”,至今还刻在您当年回乡住宿过的马鞍中学6米高的纪念碑上,成为了马鞍中学教书育人的宗旨。 迎着马鞍小学500多名师生列队欢迎的阵阵掌声,您绕着校园走了一圈,询问了学校的建设和教育。 笑容可掬的您抚摸着孩子的头,拉着小手亲切地询问: 读几年级了? 长大了干什么? 您挥毫写下了:“努力学习,热爱劳动。” 从那以后,这里的师生时时刻刻都把您的鼓励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将父母故居为您举办工作、生活、学习的陈列室,改办成学校的要求,更是您继续少年志向的升华。
给予生命的父母,已化作一座山,耸立在广阔的精神世界里。 手捧山花,一句“母亲,孩儿回来了”,模糊了人们的视线。 拉着亲人的手,依依惜别,带着深深的眷恋,结束了对马鞍的探视。
1960年3月11日,您来到了这里。 这里,有您早年教过书的高等小学堂——仪陇县金城小学。 手捧鲜花的学生们早已排着整齐的队伍,欢天喜地欢迎您的到来。 满面笑容的您穿过人群,频频挥手致意。 操场上、内花园,闪动着您伟岸的身影。 “桂花树开不开花?”看见自己栽的桂花树有了一种别后重逢的喜悦。 “年年开花,好香好香啊!”老师的回答,您感到无比的兴奋。 教室里、教师宿舍里,留下了您忙碌的脚步,关怀的话语。 学生人数、教师多少、工资收入、校舍情况,您一一问询。 “为共产主义培养新人!”的苍劲题词,深深刻在了老师们的心里。
这里,有测试秀才的地方——文庙大成殿。 当年,您也参加过这里的考试。 “这些建筑,你们还是应该保护!给后人留个文物古迹。”眼见庙前照壁偏斜、建筑被毁和占用,您心疼啊! “把机关托儿所改成城关幼儿园,让广大城镇居民的子女都能进来。”这更是您对教育的热情关注。 县办农药厂、粮食局、街道……到处留下了您的足迹,留下了您关切的话语。 下午,带着不舍,带着故乡人民的深情,您又离开了家乡——仪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