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自我离开重庆到北京的十多年来,时常回忆起小时候住在江津与巴县交界的福寿场,那里曾经居住过的一位历史名人: 杨立微老先生。可是,那时候大家都说他是国民党军阀杨森的秘书,文革期间老人家因此很受了一些压制。1977年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老先生调离福寿场, 就没有再见过面,让人印象深刻的他是一位银发、瘦削的文化人。
因为老父1949年12月在长寿葛兰老家,受他的小学老师孟先生(中共地下党员)的启发,到石堰区政府报名参军,加入了解放重庆的二野12军36师,在司令部担任过肖永银师长的通信员。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以后,1951年3月开始抽调第三批入朝部队,12军抽调人员上朝鲜战场(志愿军12军31师、36师,守卫上甘岭战役的主力部队),老爷子早晨听到紧急集合号排队报数,按照“单号出列、双号留下”划分前线与后方人员时,因为列队排在双数而留在了涪陵师部留守,负责在酉、秀、黔、彭至湘西一带剿匪。抓到投降的国民党军残匪经教育改造,符合要求的选送朝鲜战场戴罪立功,留守部队负责在后方支持保障朝鲜战场守卫上甘岭的12军主力部队补充兵员。朝鲜战争结束后的1953年,父亲自12军36师司令部通信员转驻涪陵机要交通局,跟着肖光明局长传递机要文件。2005年10月25日,原12军31师(36师)番号还健在的老战友们,为重修12军的军史在重庆鹅岭公园重聚,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那次老战友聚会以后,老父亲总时常提起肖局长的夫人杨静谊的话,说她有个伯父叫杨诏,是个国民政府时期在重庆市政府求职的知识分子,想寻找他老人家的下落。
12军36师司令部战友合影(一排中:杨诗德)
军邮转机要局的杨诗德
为解了父亲的这个心结,2014年的春节,我们父子俩开着车,通过舅舅们提前打听提供的线索,颇费了一些周折。好在重庆市巴南区鱼洞镇这个地方不大,最后寻访到山顶上一居民小区,终于找到了阔别多年的杨立微老先生。老人家精神矍铄,年近百岁,仍然还在坚持撰写书法、诲人不倦。老人家一见多年不见的老父亲,对他记忆中那位英姿爽朗的军人印象很深,但是老父现在也是年过八旬有余、耄耄之年的垂垂老者了,形象不比当年,让老人家实在感叹不已!两位老人一说起肖局长的夫人杨静谊,杨立微先生确实有那样一位叔伯弟兄的侄女,家乡所在巴县一品、南彭一带。原来我们在福寿场早就认识了三十多年的杨立微老先生,就是肖局长夫人的伯父杨诏。
12军31师(36师)在渝战友2005年10月25日重庆鹅岭公园合影(四排右三:杨诗德)
老人家一高兴就打开了话闸,与父亲摆谈起了那些陈年往事,将他自国民政府到解放前后的历史,娓娓道来,现在记述整理如下,与读者一起分享。
杨立微,原名杨诏,1917年5月出生,四川省川东道重庆府巴县南彭场人氏。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以后,日军大举进攻中国,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率领大小官员于11月17日撤离南京,3天后的11月20日在武汉宣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随着武汉会战、长沙会战之后,清华、北大等各大专院校被迫迁移西南,重庆除了有沙坪坝重庆大学里面的中央大学,还有1939年从武汉迁来的中华大学,继续办学、教书育人,坚持抗战。1940年9月6日,国民政府发布名令宣布重庆为陪都。杨诏老先生那时候还是一个中学刚毕业的青年,自巴县的南彭到重庆城考入中华大学大阳沟校区,学习中国文学专业,读的四书五经、练的琴棋书画,深受国学正宗的教育熏陶,经历了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的那些风风雨雨的日子,一面躲轰炸,一面学文化,为中国未来夺取胜利、建设国家之需而努力学习。
杨诏先生在抗日战争期间的中华大学毕业以后,因为成绩优异、文字功底好,加上又有人举荐,而被重庆市民政局录用,到秘书室担任秘书。抗战期间的重庆市政府在新桥至山洞到林园一带设立了新歌区,当时的歌乐山郊区办公处处长范埏生(1941年起任),1947年升任重庆市民政局长。范是四川富顺人,毕业于四川陆军讲武学堂,杨森早期也毕业于四川陆军速成学堂,他算是军长杨森的心腹。1948年4月杨森继张笃伦之后任重庆市长。1949年11月,刘邓二野大军解放西南在即,国民党当政的重庆危在旦夕,蒋介石任命的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杨森,以重庆市长的身份还兼任重庆卫戍司令部总司令,范局长被调任卫戍总部任参谋长。因为杨森需要一个擅长文字工作的人代他写信回复批文,那时新官上任惯常举荐人才,于是就在1949年11月15日,由范把杨立微先生举荐到杨森的卫戍总部做了十六天的秘书。12月1日重庆解放前夕,他随杨森率领的国军逃跑。当跑到遂宁的时候,重庆的地盘丢了,杨森不能再称重庆卫戍总司令了,于是蒋介石任命杨森为川陕甘边绥靖公署主任,受命负责指挥属下20军等部队阻截解放大军追击不成,后继续往成都方向一路逃跑。当时范调派杨诏和卓国放二人受命到杨森身边担任秘书,负责写信回复。由于要发工资,每人每天记发四个银元。因为是在逃跑路上,杨诏老先生回忆当秘书实际也没有多少工作要做。杨森当时实行“日日令”,在成渝路上真下了一道命令委任杨诏为“中校秘书”(有档案为证),因此后来历史上就真称他为“杨森的秘书”了。
杨森因为1913年身为川军熊克武5师营长与滇军黄毓成作战失败被俘,险遭杀头, 幸而遇见时任滇军将领的朱德而救过他一命。1926年8月朱德旅欧回国后,受国、共两党委派到万县的杨森部队说服他同北伐军合作,杨闇公、冉钧等中共重庆地委组织四川国民近五万人,沿江水路两岸示威大游行,声援遭到英国军舰9月5日炮击伤亡的杨森部队(史称“万县惨案”),刘伯承、朱德等组成的中共重庆地委军委,与陈毅、童庸生等一起组织了我党独立领导川军革命的第一次军事起义:泸顺起义。当时的第一路军黄慕颜司令带领的起义部队,历史上最早打出了“四川红军”的旗号(据中华民国史料记载),因而受到国民党蒋介石电令征召川军各路军阀一起征剿,1927年5月起义在泸州最终失败,后有一部分被打散的起义部队,投靠到杨森部队旗下才得以安身立足。
1933年10月,杨森受蒋介石令参加对川陕根据地的六路围攻,任第四路总指挥。1935年奉命率部围堵红军长征,他派了第一、四旅在叙永围堵红军,第二、六旅在大渡河布防,他写信给朱德要求互不侵犯。因此朱德总司令回信说“只要他不围堵红军北上,红军也不打他”。于是他派部队虚以委实的假装围堵红军,以保存自己的实力,客观上也帮助了红军突破国军围堵。因为这些与我军的交情,1949年12月,杨森派人与刘邓大军的刘伯承代表柴军武、任白戈等衔接,要求放过他被围困的部队和正在转移的财物,刘伯承拒绝了他的要求:有多少枪缴多少枪,就是缴械,别的不谈。杨森只得跟着蒋介石跑台湾,在成都凤凰山机场乘机起飞离开了大陆,跟着蒋介石在台湾去做了蒋介石的“总统府上将国策顾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