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日是《解放军报》创刊60周年纪念日,因为军旅的缘故,与解放军报有了30年的交集,此时此刻,不能不让我忆起那些与军报不得不说的故事。
一、照葫芦画瓢出板报。1985年底,我参军来到南京军区原工兵二团新兵连后,才看到《解放军报》,那时候军报好象还是内部报纸,没有对外订阅。新兵班长董多满看我是高中生又当过老师,就把出黑板报的任务争来给了我。学理科的我写文章并不在行,只能硬着头皮赶架子上架,看着《解放军报》和《人民前线》报照葫芦画瓢,尽管起初挨了批评,后来逐渐出得好了,还象报纸上那样,把班排里的故事写出来登到黑板报上,也得到了大家的肯定。下连后除了参加专业集训,还被选为连队文书。正是得到《解放军报》等良师的熏陶和影响,我在连队时听说七班长在老山前线作战荣立二等功的故事,于是写成文章寄给他的家乡高邮人民广播站,结果播出了还获得了人生的第一笔稿费2.5元。真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大海,如今数千篇稿件的发表,甚至登上了《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离不开新兵班长给的机会,更离不开解放军报这个不说话的老师的启迪。
二、第一次上军报。印象中,除了前面曾经给军报打过体育电话,出了几句体育短言外,真正首次上军报的是解放军报关于易良剑的讨论,正在北京装甲兵工程学院读书的我,写了一篇参与稿《…制度是关键》,利用星期天送到报社揣到门上纸糊的信箱里,几天后就刊登在读者来信版上。不过刊出后还出了个小插曲,我们班的解放军报上刊登此稿的一块被人抠去了。后来才知道可能是有人心理不平衡或是对我有意见,不过,领导和战友同学们还是给了我鼓劲,希望我更多的上解放军报。
三、上军报最多的主题。我上军报最多的主题是长征,包括:《老红军陈靖的长征情结》、《长征路上读长征》、《万里长征起于都》、《军报引我去长征》、《长征路越走越宽广》、《红色旅游成为人生课堂》、《喜看长征路上新变迁》等,有的还获得征文一等奖。我的长征缘于1986年读过解放军报上刊出的老红军陈靖重走长征路书简后产生的梦想,直到2000年军报老师约我采访老红军陈靖,有了三个晚上的促膝谈心,才续上了我的长征缘。2004年,我承载老红军陈靖的遗愿,踏上了长征路。转眼间十年长征十万里。我成为独访长江长城长征运河边关和二走长征路“六长”成功第一人,行程达到8万多公里,写下了不少文章游记,也出版了《一位现役军人的长征》、《仰望珠峰》等书籍传承传播长征精神和红色文化正能量。
四、当起义务收发员。看报要赶早,新闻不迟到。当文书时,连队单独到外地施工,开始由借住部队的收发员代取报纸,后来这个收发员三天两头不去取报纸,加上领导也不希望报纸拖拉,于是由我这个文书跟当地邮局建立联系,直接去邮局取信件报刊。那里驻训部队多,有时邮件堆成小山,我还常常跟着师傅拖着板车直接到小镇上的火车站去拉邮件,到邮局后帮师傅分分信件和报纸。军校毕业后分到南京军区某坦克训练基地,被安排在宣传科搞报道。那时没有网络,看报心情很迫切,起初直接到收发室读报,顺带帮收发员分发信件报纸,后来干脆和收发员一起骑车去邮局取信报。部队信报多,加上印刷品多,骑车要经过四个大上坡,但我从不觉得苦。后来,只要收发员休假,我就独自去拿报纸,成了义务收发员。调进城里部队后,由于单位编制小,报纸少,初来乍到的我,只能利用午休或晚上到领导办公室看报纸。后来,我早晨吃过饭顺路到邮局把报纸捎回来,自己浏览之后在上班前放到领导桌上,抢着时间先睹为快。如今到地方工作,家里的报纸也是早晨先到门卫处浏览一下,才赶去上班,成了老习惯,到办公室打开网络后少不了先看看解放军报。
五、登不出来的稿获奖。说起来,我上军报和人民日报的稿还是靠编辑的慧眼和自己的吃苦,有时常常为了一篇稿子写一夜,特别是接到约稿毫不含糊,不写到自己满意绝不会发出去。有一次,我去北京新华社开会时,在宾馆里根据我临行前采访的内容,在饭店房间信笺纸上用笔写成了《十个女兵一台戏》送给军报,没想到不仅刊登了,而且还获得了二等奖。还有一次我独行长江回来,看到解放军报征文,联系到自己对长江的认识和老首长的长江情怀,我采访了两位与长江缘深的老首长,写成《耄耋老八路笑谈长江桥》,刊出后反响很好,还获了奖。更有一次,我给军报发去一篇稿子,打电话问编辑,他说这稿子不可能用的,没想到后来不但用了版面头条也得了奖。解放军报的稿子是重质量的,与人民日报一样都是全国质量最好的报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