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也是独树一帜的大诗人。两种身份相互重叠、两种气质相互渗透,使他的诗作具有了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指,独步峰巅的大美意象。
毛泽东留下诗词约一百二十首,绝大多数为精品。他对自己的作品千锤百炼,反复推敲,改了又改。严谨、负责的创作态度值得我们虚心学匀。言诗以道性情。性情有厚薄,诗境有深浅。厚者,词浅而意深;薄者,词深而意浅。
笔者收集资料,现将毛诗有关作品的修改情况介绍于后,以飨读者。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营造了一个风雪路上万里行军的宏大浩荡的意境。一代文豪郭沫若有很好的体会:“这首词是一幅雄壮的雪里行军图。漫天风雪中,红旗再翻舞,人马在飞腾,山岳在动摇,有胸心壮志的画家,对于这些景色似乎都能够画出。但有一点恐怕不能够画出,那就是骑在马上的主席的诗情在澎湃。”起句:“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1962年发表时,“情更迫”原作“无翠柏。”1963年版《毛主席诗词》改作“情更迫”。“情更迫”三字将战士们赶赴战场的迫切心情跃然纸上,极为传神。
《采桑子•重阳》:主席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统一在艺术形象里,由于对革命前途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描绘的秋光、秋色明艳而壮丽。上阕:“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下阕:“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上阕感叹人生短暂和宇宙的无穷,歌颂革命战争给社会带来的巨变。下阕描绘秋色的壮美,江天的空阔。上下两阕原作是相反的。秩序调整后,起句突兀挺拔,收尾余音绕梁,极为妙法。
《七律•长征》:是他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这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无论对革命史而言,抑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金沙水拍云崖暖”,原作为“金沙浪拍悬崖暖。”“浪拍”与“细浪”两个“浪”字重复。有人建议改“浪拍”为“水拍”,毛泽东欣然接受。改“悬崖”为“云崖”,更形象地突出耸入云霄的悬崖峭壁。
《清平乐•六盘山》:诗人坚毅的性格,面对困难英勇无畏的态度、历尽艰辛的自豪。诗人把握未来的豪情壮志和远大抱负。“红旗漫卷西风”。“红旗”原作“旄头”。改为“红旗”后,形象鲜明得多。红旗、蓝天、碧野,增加了全诗的浪漫情调和色彩亮度。
《沁园春•雪》:气势磅礴,想像浪漫,文辞华美,在毛现存的首诗词中堪称巅峰之作。动态描写的蓄势。“山”、“原”都是静物,而用“舞”、“驰”两个动词,化静为动,变直观为想象。“原驰蜡象”,原作手稿为“原驱蜡象”。改“驱”为“驰”,与“山舞银蛇”的“舞”互为映衬,效果为佳。
《七律二首•送瘟神》:毛泽东的文才是举世公论的,他的情怀又有多少人知道呢?在《毛泽东的年谱中》然读到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尤其是他为这两首诗写得小引和后记,读过之后,感觉到这位伟人的慈悲情怀无与伦比,由此显现出的人性境界,古今中外没有人能超越。“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原作“随心”为“无心”。“着意”为“有意”。一经改动,使“红雨”、“青山”产生了灵性,拟人化的特点更突出。
《七律•到韶山》:“别梦依稀咒逝川”。“咒”原作“哭”改“哭”’为“咒”,感情更加深沉。“遍地英雄下夕烟”:此句原作“人物峥嵘胜昔年”。毛主席一九五九年九月十三日致胡乔木的信,“霸主”指蒋介石。这一联写那个时期的阶级斗争。通首写三十二年的历史。“为有牺牲多壮志”,“牺牲”两个字写得多么豪迈,那一刻心里有多痛。“敢教日月换新天”,一个“敢”字,把多少风云一笔带过了……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毛泽东的诗词气势磅礴,雄伟刚劲,大气非凡。他的诗词在豪迈大气中,展现出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部史诗的真实写照,是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人生与品格的体现,充满着革命的现实主义和理想浪漫主义情怀!“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原作为“革命精神通四海,工农踊跃挥长戟。”原句显得公式化,概念化,了无诗意,修改后的句子气势磅礴,成为名句,经常被人们引用。古人说:“诗有史,词亦有史,庶乎自树一帜矣。”这样的评价,伟人毛泽东是当之无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