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湖北黄石的一个15岁少年让我着实感动了一把。
他凌晨四点半便出现在大街上,穿着环卫工的服装,戴着手套,拉着垃圾车,开始扫起了马路。

原来,男孩的妈妈是一位环卫工人。
看着妈妈每天起早贪黑,风吹日晒,刚刚中考完的男孩心疼极了,每天陪妈妈出来清理垃圾,想帮妈妈早点做完。
看到儿子这么懂事,妈妈也很心疼儿子,便问儿子:“不怕同学看到笑话你吗?”
然而,他却很自然地回答:“帮自己的妈妈分担工作有什么丢人的。”
这句话一下击中我内心的柔软处。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
真正的见世面,其实是见生活。
但很多家长,往往把见世面与出门远游等同,与体验上流社会挂钩。
就拿这几年来说,我的朋友圈里,孩子的暑假分为三六九等。
最高段位的,掏出几万把孩子送去国际名校参观,顺便见识一下外国的风土人情,少的也花个万把块,参加国内的“研学团”。
次一等的,带着孩子参加钢琴演奏会,观览各种博物馆、名胜古迹。
再不济的,是带着孩子在国内旅游,各种网红景点逛一逛。
可往往这样一趟下来,孩子见识没有增长多少,钱倒是花了不少。
说实话,我真觉得与其踮着脚尖托举孩子见世面,不如看看湖北黄石凌晨四点半的这一幕,这才是最好的世面。
俯下身子去窥见、去体验那些真实的生存百态,孩子方可真正成熟起来。
01
现在有一个很可怕的现象,就是全民富二代。
越来越多父母勒紧裤腰带,倾其所有让孩子穿最好的衣服、吃最好的东西、见最好的世面。
但是这样的普通家庭容易养出一个不知疾苦,不知钱为何物的“富二代”。
湖北襄阳有一个孩子,喜欢打游戏,经常往账号里充值。

父亲靠打零工辛辛苦苦攒了5万块。
结果有一天父亲去银行取钱,银行工作人员告知他卡里只剩了八块。
查询之后才发现,都被孩子充在游戏里买了装备。甚至有些装备还被孩子送给了班里的同学。
当被记者问道:孩子知道家里的条件情况吗?
父亲沉默不语。
大手大脚的孩子和辛苦赚钱的父亲,似乎成了两个阶层。
经济学家杨长江说:“中国孩子压根就没有金钱意识,孩子们不知道金钱是从哪里来的。在孩子的眼中,金钱就像是一种玩具,一张可以随意摆弄的纸。他们完全忽略了金钱背后的劳动付出。”
绝大部分人的父母赚的都是血汗钱,孩子不知,也不懂。
他们不知把一袋水泥搬到五楼,只赚五块钱;在超市站够八个小时,站到腿软可能还挣不到一百块钱。
没有天生就懂得体恤父母的孩子。只有了解人间疾苦,知道赚钱不易的孩子,才能对钱有概念,才能迅速成长。
前段时间,湖北襄阳的另外一位孩子走红。
父亲袁先生接了一个安装空调的工作,要搬空调上5楼。
平常都是夫妻俩搭配干活,但当天因为妈妈腿痛不便,女儿便自告奋勇要替妈妈干活。
女儿跟着一起搬空调、拿工具,上下楼好多遍,汗流到眼睛里,睁不开眼。

爸爸很是心疼了,让她别干了。
女儿却反而心疼起爸妈来,她表示自己都不知道原来爸爸妈妈平时干活那么辛苦,不知爸妈赚钱原来那么不容易。
见生活的辛酸,才能有一个正确的金钱观。
真实地在底层待过、看过,便能真正感知到生活的重量。
学会让孩子走进生活,孩子才明白,生计之艰难,赚钱之不易。
02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说过一个观点:真正的教育是,再富也要苦孩子。
宠儿多不幸,娇儿难成才。
躺在蜜罐里的孩子,不识人间愁滋味。只有以具体的事去教育孩子,孩子才能真正成长起来。
最近执导了新电影《你行!你上!》的姜文,又上了热搜。
想起之前看到他的一个教育儿子的故事。
他的两个儿子在家被长辈宠溺,专职保姆伺候,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这样的环境下,孩子个子见长坏脾气也见长,每一次摔跟头后的第一反应不是自个儿爬起来拍拍灰,而是扯开嗓门号啕。
一旦不如自己的意,他对保姆、对长辈就撒泼打滚。
为了让蜜糖罐子里长大的孩子改改性子,姜文带着两个儿子来到距离北京近4000公里的新疆阿克苏地区生活。
在阿克苏没有了精心烹制的儿童餐,取而代之的是当地老百姓的手抓羊肉,主食就是糙米饭和馕,配菜就是水煮蔬菜。
没有了专职司机保姆,收拾床铺,打扫卫生都要自己来。
经过大半年后,两个孩子改掉了娇贵的毛病。
温室里养不出参天大树,胡同里练不出千军万马。
我们常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
这是因为,当一个孩子早早地吃过生活的苦、感受到现实的粗粝,就能洗掉自己身上的任性与幼稚。
像下面这位男孩每个暑期都会去父母的板面店里帮忙,熟练地转锅、颠勺、扫地、拖地、抹桌子。

有一次爸爸怕儿子累不让他干活。
孩子反而觉得委屈。
他还觉得妈妈现在太辛苦了,等长大了挣钱了,要带妈妈去旅游,给妈妈买化妆品,让妈妈做世界上最幸福的妈妈。
说到底,真正的见世面,从来不是金钱的堆砌,而是人格的建设。
而见生活的辛酸,才能有独立的人格。
孩子只有真真切切地去触摸到生活的质感,在人间烟火气的滋养下,心智才会越来越成熟。
03
哈佛女校长德鲁·福斯特说:了解世界,是每个孩子的必修课。
什么是了解世界?
综艺节目《变形计》里,高占喜是青海农家子弟,他家是全村最穷的。
父亲双目失明,母亲患病,靠哥哥在外做苦力辛苦赚钱养家。
当时14岁的高占喜第一次离开家乡到城市体验生活,见到了高楼大厦。
那一刻,他突然泪水盈眶,因为他感受到了世界的参差。
他在农村一个月零花钱只有一块钱,可他城市一天的生活费就有200块钱。
因为见过繁华,所以有了向往,有了奋发之意。
他努力学习,最终考入了湖南师范大学,走出了大山,改变了命运。
从大山走到高楼间,见到自己不曾见到的繁华,这是了解世界。
有位妈妈,觉得孩子过于自私自利,就带他去支教。
让孩子去辅导那些英语基础薄弱的乡村孩子,也让他到乡村小学亲自看一看: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像你一样,一出生就衣食无忧;在祖国的偏远角落,还有那么多跟你一样大的孩子,他们可能也想学好英语,但并没有专业的英语老师去教他们。”
后来,这位妈妈再一次问起儿子:“你长大后想做什么呀?”
儿子回答说:我英语好,我想做一名外交官。同时我也想让乡村更多的孩子跟我一样,都学好英语,有机会实现他们的梦想。
从高楼走进大山,见到自己不曾见到的苦难,这也是了解世界。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只有在这一刻,教育方能真正形成闭环。
可惜的是,大部分孩子往往只见生活光鲜的一面,不曾见到人间困苦的一面。
所以,我们要让孩子看高级律师事务所里西装革履的律师,更要让他看工地里顶着烈日的打工人,孩子会懂得原来有人光万丈,有人一身锈。
要让孩子看有人出入高级餐厅一掷千金,也要让孩子看有人在菜市场里为一块钱争吵,孩子会明白,原来一万元是那么少,一块钱是那么多。
见生活的辛酸,才能拥有完整的世界观。
趁这个暑假,带孩子去感受一下生活的不易。
当孩子见识过世界的参差,见过幸福与不幸,正确的世界观自然会慢慢形成。
让孩子见世面这个话题,一直以来都是家长圈里很重视的话题。
我也刚刚和朋友聊过这话题。
那一次,我谈到一个观点。
不同时代的语境,见世面的定义应该是不同的。
我们这一辈人以前因为穷,因为苦,因为闭塞,所以要往外闯、往上走。
现在的孩子,没苦过,没穷过,物质是无忧的,他们反而得往下走,去看看生活的本真。
毕竟,见世面,是去见自己未曾见到的一面。
洞见的读者朋友们,你说对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