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年一部电影《红色娘子军》,让海南岛的女红军连家喻户晓。而在中国工农红军川陕革命根据地产生的那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妇女武装——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团的辉煌历程却鲜为人知了。
1932年10月22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入川首先在川北地区的通(江)南(江)巴(中)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并以此为依托,发动群众、宣传群众、武装群众、组织群众、继而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川北人民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和四川军阀的反动统治,要求革命的情绪日益高涨。特别是广大妇女深受帝、官、封和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封建礼教的压迫和束缚,红军来到川北以后,她们积极参加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人民要解放,穷人要翻身,男女要平等,废除封建制度,这是川北广大人民的迫切愿望。红军领导人民开展土地革命斗争,就是要实现这一目标。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是广大妇女看到自己翻身解放的日子已经到来,广大妇女在打土豪分田地斗争中得到了锻炼,提高了觉悟,她们象出笼的鸟儿,脱了缰的野马,冲破层层阻拦,朝着解放的大道上奔跑,纷纷报名参加红军。当时出现了父母送儿子、妻子送丈夫、夫妻双双报名参加红军的动人景象。
1933年8月,一支特殊的部队在川陕根据地长池县青杠梁(今日南江县长赤镇青杠梁)成立了,这就是给中国革命史带来无数悲壮往事的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团(曾经一度扩编为一个妇女独立师)。在当时的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和哪支军队拥有如此众多的女战士,鼎盛时期这支红军队伍中的女战士超过了3000人,大多来自川北大巴山中的贫苦农民家庭。生活的极端贫困和文化的极端封闭,使这些正处花季的女孩子过早地经历了磨难。她们中许多人不满10岁就被当作商品一样贩卖,十二三岁的时候就要担负起养家糊口的担子,成为受尽剥削和欺凌的童养媳。红军到达大巴山区后,男女平等的政策在苏区的实施,燃起了这些贫苦女孩子摆脱苦难的渴望,于是她们成为最向往革命的群体之一,越是川军向苏区进攻得猛烈的时候,报名参加红军的贫苦女孩子就越多。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她们组成战场运输队,或者背着四支枪和一箱子弹,或者背着上百斤的粮食和盐巴,在陡峭的山林中跋山涉水从不停歇。她们穿梭于战火硝烟之中抢救伤员。在冰冷的山涧溪流里,她们昼夜不停地洗带血的绷带和伤员的军衣,她们的双手由于冻裂而血流不断。她们还是出色的演员,不打仗的时候,她们的演出最受红军官兵的喜爱,她们演活报剧,甚至还会跳苏联红军的《水兵舞》,尽管她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那个叫“苏联”的国家在什么地方。她们个个是唱山歌的好手,在流血、死亡、寒冷和饥饿的时刻,她们咿咿呀呀的山歌能让红军官兵们坚持再坚持。 当需要她们冲上战场与敌人搏斗的时候,她们宁死不屈,奋勇杀敌,以致原来蔑视她们的川军只要在丛林中看见一片红色就胆战心惊,因为她们的枪上、刀柄上全都系着红布穗子。她们爱美,她们的军装大多是打土豪时缴获的地主富人的长衫,她们把长衫的中间剪断,上半截改成军装,下半截改成裤子,因此她们的军装五彩缤纷什么颜色都有,只有像男战士一样的绑腿是统一的,那是她们把缴获来的白土布染成黄色制成的。她们最喜欢打扮自己的草鞋,无论是草编的还是布条编的,都要在鞋的前头缀上个红绒球。队伍集合的时候,头上的大斗笠上画着五颗鲜红耀眼的星星,脚下的红绒球娇艳夺目,无论是红军官兵还是穷苦百姓都直看得出神。
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90周年,中国人民搞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著名作家远山根据这段历史再创作了一部长篇小说《女红军》,主要描写这支妇女武装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那一段辉煌历程,是一部三十年代战争题材的青春时尚情感篇。小说作品是对当年3000多名年轻的女红军战士人生亲情与爱情、成长与苦恼、理想与冲突的多视角的展示,是一部欢乐与痛苦、追求与挫折的交响曲。让大众一同去体验一段美妙的人生历程。长者回味岁月的留痕,后生畅想美好的前程。将用诗意化、人性化之艺术手法,生动地讴歌了这些可歌可泣的川北姑娘们,如何从一个受苦受难的童养媳妇成长为一位文武双全,英勇善战的红军女战士,为了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中国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高尚情操。同时也展示了她们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渴望和平、反对战争的强烈愿望。同时保持昂扬向上的格调,突出一种激情飞扬、荡气回肠的奋进者情怀,在抒写爱情上,追求浪漫而深情。
长篇小说《女红军》将再现巴山女红军在川北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长篇小说《女红军》是一部对人们长期加强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长篇小说《女红军》还是一部风光时尚篇,独特的大巴山风情将使广大读者赏心悦目。但地域不是死板地界定在“风光”,可打破狭窄的地域限定,让故事发生地点与风景秀美的旅游胜地之间跨越,从而产生一种观赏的美感和节奏感。
长篇小说《女红军》由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面向全国新华书店发行。该社出版发行的红色经典以《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等为代表,总发行量超千万册;出版发行的文学精品包括茅盾文学奖作品《人世间》、沈从文《边城》等,出版发行的青年成长读物如《通俗哲学》《闪光的生活道路——张海迪事迹》等,多次获全国性图书奖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