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红色教育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头条>>正文
红色头条-黄创新:京城“三田”故事多
作者:黄创新
浏览次数:
2025-07-21 11:35:18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在我家里,有一张极为珍贵的照片:三位年长者的合影。提起他们的名字,可谓广为人知。一位是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田华老师,一位是“军中儒将”、原总参兵种部政委田永清将军,一位是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田连元老师。在首都乃至全国很多人都熟悉他们,亲切地称其为京城“三田”。

    田华:站在电影银幕上的“党的好女儿”

    电影《白毛女》可谓家喻户晓,“白毛女”的饰演者田华更是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位曾被评为“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之一的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说起当年的“白毛女”,依然激动不已。

    田华,原名刘天花,1928年出生。12岁那年,她加入了当时的八路军晋察冀抗敌剧社,并改名田华。残酷的战争环境磨炼了她的意志,严格的业务训练使她进步很快。1950年东北电影制片厂要将经典歌剧“白毛女”搬上银幕,田华被幸运地选中,并作为“特约演员”扮演女主人公喜儿,这是她第一次开始“触电”,由于舞台到银幕有一定距离,田华凭借着自己的生活积累和朴素的感情,出色地完成这一人物形象塑造,获得影界内外的评,她也因此片一举成名。“我扮演白毛女,可能就是缘分吧。我生活在农村,我有和喜儿一样的农村生活经历。”回忆起自己主演的首部电影,田华动情地说。

    也就是这部影片,让田华走上了银幕,走进了观众视野,相继主演了《花好月圆》《江山多娇》《秘密图纸》等多部影片。在饰演《党的女儿》影片时,田华以其特有的表演风格,塑造了一个赤诚为党工作的“李玉梅”。自此,“党的女儿”这一人物形象,便深深扎根于人们心中。原文化部部长茅盾观影后这样评价说:“田华塑造的党的女儿是卓越的,没有她的杰出表演,这部影片不会给人以那样深刻而强烈的感染。”

    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提名奖、第12届中国电影演员表演艺术学会金凤凰奖终身成就奖、第19届金鸡百花电影节之第30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终身成就奖……斗转星移,在艺术的道路上,尽管荣誉满身,但田华却始终保持着质朴的生活习惯。在她家中没什么像样的家具和装饰,最珍贵的却是摆放在客厅、书房中的一幅幅电影剧照。这些穿越半个多世纪而保存下来的电影剧照,将一个个银幕经典的传神瞬间化成永恒记忆,叙述着田华的艺术贡献和生命价值,凝固成新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个耀眼符号。

    面对潮水般的鲜花和掌声,田华却淡然地说:“我不过是万紫千红中的一朵花,独花不是春。”

    党和人民没有忘记这位终生沉醉于电影艺术表演的“好女儿”。

    2009年10月1日,田华应邀参加建国60周年国庆观礼。在观礼台上,她激动地回忆起建国大典上那个难忘时光:“那年4月,我随部队进入北京,并和我爱人苏凡结婚。结婚不久,苏凡就参与了开国大典天安门主会场的设计,并亲自带队制作了天安门城楼上八个大宫灯,而载入史册。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我和苏凡钻石婚纪念,我们和新中国一路走来。”

    2015年9月3日,田华作为抗战老文艺战士代表,参加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活动,她和其他老战士一起,乘座敞篷车经过天安门广场,接受了习近平主席的检阅。田华激动地说:“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荣誉”。

    如今,已89岁高龄的“白毛女”早已银发满头,“党的女儿”却依然年轻。田华说:“我不服老,我觉得人民还需要我,电影还需要我,许多社会活动和广大人民还需要我,但我总觉得我做得太少,而党、军队和人民给我的太多,所以我要永不停息地干下去。”

    田永清:脱下戎装书鹏程

    “爱军习武儒将风,脱下戎装书鹏程”,这是中央军委原副主席迟浩田题赠给田永清将军的一帧条幅。一位将军,何以能够得到军委领导的如此垂青?

    翻开他的简历,田永清在读高中刚满18岁时,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因为学习成绩优异,高中毕业后被保送到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深造。他先后在总部机关和军事院校工作42年,官至正军职、少将军衔。2001年5月,在原总参兵种部政委岗位上退休。

    谈到自己的平生,田永清说了这么两句话:工作时尽到了本职;退休后发挥了余热。最引人注目和啧啧称赞的,不是他的将军军衔,而是内心深处跃动的那颗赤子之心。退休16年,读书300余本,著有《和领导干部漫谈做人做事做官》《和大学生漫谈成人成才成家成功》等8本书,近200万字,发行10多万册,产生广泛影响。足迹遍布20多个省市,近千场报告,50多万人次听众,这就是田永清退休后的主要生活内容。他曾被评为全军先进退休干部。

    田永清将军还是中办《秘书工作》杂志“灯下漫笔”专栏作者,每月发表一篇专栏文章,迄今已逾4年。“再写10年”,田永清信心满满地表示。

    时光回溯到2003年4月5日,当身着便装的田永清走上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大厅的演讲台时,坐在台下的千余名大学生,并没有对这位退休将军给以太多关注。毕竟,无数政要、知名学者、社会名流都曾在此演讲过,一个普通长者能够讲述多少“惊世之言”?

    面对台下议论纷纷的大学生们,田永清语气平和地说:“我先说三句话,也算是约法三章:一是大家可以交头接耳说悄悄话;二是可以闭目养神打瞌睡;三是可以中途退场开小差。”几句简单的话语,原本嘈杂的大厅顿时安静下来,大学生们稍一愣神,旋即鼓起掌来。

    田永清讲课从来不带讲稿。面对台下上千双投向他的目光,从蔡元培、陈独秀、胡适“三只兔子”引领北大开始了他的演说,直截了当指出当前天之骄子们处于身体发育期、人生观形成期、心理波动期,正面临成人、成才、成家三大人生课题。两个小时报告,田永清引用的成语典故、古今人物多达57个,平均不到3分钟就有一个知识点,文化含金量极高,大学生们既惊奇又佩服。诺大的会场,83次掌声此起彼伏,余音绕梁而不绝于耳。

    有人把田永清的报告概括为“三绝”:上台敢说三句话,报告不拿一张纸,对什么听众讲什么话。自此,“三绝”的说法越传越广,许多单位尤其是军地高校,纷纷慕名前来邀请他去演讲。他先后应邀到外交部、中组部延安干部学院、井冈山干部学院以及中央党校、国防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党政机关和军地高等名校,都留下了他激情演讲的生动场景。

    听过田永清演讲的人,都说他的报告“有听头”:说出的话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哲理性为一体;“有笑头”,经常出口成章,妙语连珠,幽默风趣,掌声雷动;“有说头”,报告会一结束,不用专门组织,听众就会自发进行议论和讨论;“有想头”,他的报告总能给听众留下深刻的思考和回味,以至多年后仍然牢记在心、念念不忘。

    “一生至少听一次,一次影响一生”,有听众如是说。

    田永清多年积累概括出的“十句话”,被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多家报刊刊登,被称之为“人生十宝”。其中第十句话是说:一个人要争取做到“两个极致”:一是把自己的潜力发挥到极致,二是把自己的寿命和健康延长到极致。为此,他还编了个顺口溜:0岁闪亮登场,10岁天天向上,20岁充满理想,30岁基本定向,40岁年富力强,50岁拼搏向上,60岁再创辉煌,70岁健健康康,80岁来来往往,90岁到处逛逛,百岁喜气洋洋!

    如今已是77岁高龄的田永清,依然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说,有生之年,还想争取做到“一、二、三”,即追求“一个目标”:健康长寿、永不变色;画好“第二个句号”:他已为自己的军旅生涯画了一个比较圆满的句号,争取在告别人世时,再画一个更大更圆的句号;力争圆三个梦:强国梦、统一梦、百岁梦。

    田连元:中国评书发展的“领航人”

    他生逢乱世,经过战火,当过难民,四处漂泊;

    他遭遇“文革”,受批挨斗,下乡务农,穷困潦倒;

    他是国内首个把长篇评书搬上电视荧屏的人,声名远播;

    他是全国首个走出国门,在外国大学校园里讲述和传播中国评书艺术的人;

    他就是中国评书艺术界的长青树、中国评书艺术发展的见证人、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田连元。

    评说过《隋唐演义》《杨家将》《瓦岗寨》等多部作品,现任中华曲艺学会副会长、中国曲协评书艺委会主任、辽宁省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的田连元,曾经这样评说自己:“才不出众,貌不惊人,少年家贫辍学,没有一纸文凭,学艺未敢偷闲,登台即告失败,很想改行,但无路可走。出版过几本书,皆非上乘之作;多次参加全国汇演获奖,但没陶醉;在广播、电视上录长篇书,但没发财。”

    上世纪40年代末,由于父亲身体每况愈下,上到小学五年级的田连元不得不选择辍学回家,开始了评书学艺生涯。

    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弯弯曲曲,时常在拐角处给人以想象不到的希望,只要你做好了充足的准备。1960年的一天,辽宁本溪曲艺团开始面向全国招收曲艺演员,这一消息扣动了田连元的心弦,那时他还在山东济南演出,在评书界已经小有名气。更巧的是,曲艺团也正在四处寻找田连元,期盼他的加盟。就这样,时年19岁的田连元成了曲艺团的一员。

    作为一名评书表演者,田连元一直在向评书艺术的巅峰努力攀登。他把评书表演当成了毕生最大的事业在追求着。

    机遇总是青睐有才华之人。1985年,辽宁电视台找到田连元,准备与其合作开办一档电视评书节目,田连元欣然应允。栏目播出不久,便在辽宁掀起了一股评书热潮,田连元也开始走进了全国观众的视野。

    1999年,田连元应邀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演讲,为外国友人和当地华人讲述评书的艺术魅力,谁知一举获得巨大成功。田连元后来才知道,他演讲过的地方,英国撒切尔夫人和美国里根总统也曾在那里演讲过。对此,田连元诙谐地说:“他们是政治家,在这里讲的是政治;而我不是政治家,来这里只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

    “一张嘴,说尽天下大事;一个人,穿越古今时空;一抖扇,烽烟重新过眼”。身穿长袍、拍着醒木、摇着纸扇的田连元,成为一代国人的难忘记忆。

    1987年初,田连元评书《杨家将》登陆北京电视台,1988年中央台推出田连元评书《水浒传》,电视日播数月,每当夜晚来临的时候,京城出现少有的万人空巷。那段时间北京台和中央台总是邀请田连元来北京录制节目。“那时很想在北京有个落脚的地方。”田连元回忆说。

    2001年,田连元终于在北京丰台区购买了房子,从此和老伴移居北京,继续从事他心爱的评书事业。他们每年总要抽时间回本溪老家小住。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2014年5月,田连元从北京回到沈阳,小儿子田昱从本溪开车来沈阳接站。回程时,当车辆行驶到沈阳青年大街浑河桥桥北时,一名醉驾司机酿成严重车祸,五车连续相撞,田连元所乘车辆严重受损,驾车的小儿子不幸死亡,田连元身受重伤……

    2015年9月,也是田连元遭受车祸1年零3个月的时候,北京一家单位再次举办公益性书画交流活动,想邀请他参加。74岁高龄的田连元带着车祸后的虚弱身躯,又一次出现在了公众的视野之中,现场报以热烈掌声,经久不息。

    现如今,由田连元讲述的中国共产党党史故事的大型实景评书,正在中国教育电视台4套播出。

    热心公益文化事业,架起“三田”心灵之桥

    田华,田永清,田连元,来自不同领域,有着不同经历,本无密切交集。之所以能够走到一起,互相倾慕,不仅仅都是因为姓田的缘故,而是他们都热衷于公益文化事业。

    一位是电影明星,一位是“军中儒将”,一位是艺术大家,因为都怀揣对社会的无言大爱、对党的赤胆忠诚、对艺术的炽热情怀,他们走到了一起,退休不褪色,为社会公益文化活动激情挥洒着自己的余热。

    笔者作为一名文化艺术爱好者和昔日的老干部工作者,在过去10多年的时光里,陪同三位老人参加了多次社会公益性文化交流活动。那张“三田”合影,便是他们在建党90周年参加活动时留下的身影。

    其实,人们敬重的不只是他们的特殊身份,更因为他们的人格魅力。三位老人虽然都是闻名京城的名人,却没有为任何商家做过代言,为私事打过招呼。2012年,田华三儿子病情危急,家中积蓄又捉襟见肘,有一个药商找上门请田华帮助代言,支付高额酬金,但田华婉言谢绝。她说:“我的荣誉来自观众朋友的信任,我既要对自己负责,更要对社会负责,艺术不能和金钱作交易。”

    知足常乐,是田华老师的座右铭。田华长子杨雪雷大校,曾是田永清的部下,担任过原总参某部正师职局长,并曾被列为后备干部。田华作为著名艺术家,当时和许多总部领导都很熟悉。每逢过年过节,有领导来看望她时,她从来都是闭口不提私事,即使和田永清相识多年,田华也没有开过一次口,因为她脑子里“不要向组织上伸手要级别”的意识根深蒂固。长子最后止步于正师职岗位。

    退休后,田永清和田华交往日益密切,田永清总是亲切地称呼田华为“田大姐”。2016年,田华88岁生日时,田永清作诗并题写条幅:“党的女儿叫田华,芳龄刚到八十八,过了米寿过茶寿,白发红心赛鲜花。”

    田将军有时开田大姐玩笑:您名气太大了,压住了姐夫苏凡,其实,他既是编剧、导演,又担任领导职务,名气也很大呢!

    田将军敬重“田大姐”,也关爱“田老弟”。那年,闻听田连元遭遇车祸,田永清心急如焚,自己在外作报告不便,就安排部属前往大连探望。田连元康复回到北京,无论多忙,田永清和田华经常抽空登门拜访或电话问候。

    在公益文化活动中,当三位老人同时出现时,现场一下子便沸腾起来。田永清和田连元打着拍子、轻声和应,田华激情朗诵《你们年轻,我们也年轻》,让观众为之动容:

    “你们年轻,我们也年轻。你们年轻总是写在脸上,我们年轻总是藏在心房。你们做梦,我们也做梦。你们做梦充满了遐想,我们做梦从来不去多想。你们有爱情,我们也有爱情。你们的爱情讲究的是热情奔放,我们的爱情讲究的是日久天长。你们是财富,我们也是财富。你们的财富在于来日方长,我们的财富在于饱经沧桑。你们是太阳,我们也是太阳。你们是一轮火红的朝阳,蒸蒸日上,我们是一抹绚丽的夕阳,同样灿烂辉煌……”

    多少年来,“三田”在一起活动的场景总铭刻在笔者心头。京城“三田”,虽然几近耄耋之年,但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成为活动的焦点。百花枝杆奇崛而不枯瘠,花蕾清新而不柔媚。三位老人以春之真诚、夏之热忱、秋之包容、冬之刚贞,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和激励着无数青年涵德养性、砥砺前行。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红色头条-胡德坤:中国抗日战争的世界历史意义(图)
·下一篇:无
·魏成阶:学习钱学森,做有“科学家精神”的科学家
·特稿:不忘前人征途夜、盛世顺遂赴朝阳(组图)
·红色头条-胡德坤:中国抗日战争的世界历史意义(图)
·特稿:《交响咏铁军 跨越时空的铿锵旋律——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 铁军传人原创作
·特稿精选:深化全民阅读我们在行动,祝贺第二届光明世界阅享盛典在北京圆满举行
·特稿精选-李界境:《同桌揽月》歌词及其寓义
·特稿:绍兴市新四军研究会第九届一次会员大会胜利召开(组图)
·特稿:原创藏头诗: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特稿:步踏红色遗址径,追忆先烈壮志魂(组图)
·特稿:江西学子三下乡:访平巷忆工运星火,砺青春普奋斗新篇(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红色头条-黄创新:京城“三田”故事多
魏成阶:学习钱学森,做有“科学家精神”的
开国上将九旬入党
国际友人与北平抗战
国际主义战士柯棣华:用生命诠释大爱精神
不忘前人征途夜、盛世顺遂赴朝阳(组图)
黄翌忠:不忘前人征途夜、盛世顺遂赴朝阳(
厚植家国情怀 弘扬兵团精神 激励引领更多青
从“长江”走向深蓝——人民海军历史上第一
特稿:不忘前人征途夜、盛世顺遂赴朝阳(组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
中红头条:刘松林(刘思齐)同志遗体告别仪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张洁清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
特稿:首都各界数千人送别万里同志(组图)
特稿:张震将军送别会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