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林县红旗渠建成60周年,谨以此文献给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劳动人民
在华夏大地的巍巍太行山间,镶嵌着一条举世瞩目的“人工天河”——红旗渠。2025年,红旗渠迎来了建渠60周年的重要时刻,60载时光悠悠流转,它不仅是一项伟大水利工程的象征,更是一座镌刻着人民奋斗精神的不朽丰碑,见证着中华民族自力更生、战天斗地的豪迈气魄。 回溯到60年前,林县(今河南安阳林州市),这个地处太行山东麓的地方,长期饱受缺水之苦,“光岭秃山头,水缺贵如油”是彼时真实的写照。庄稼因缺水歉收,人畜饮水困难重重,水,成为制约当地人民生存与发展的最大瓶颈 。但林县人民不认命、不服输,在党的领导下,十万民众怀揣着“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壮志豪情,毅然奔赴太行山,开启了这场气壮山河的修渠征程。 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修渠面临着难以想象的艰难。资金短缺,林县账上不足300万元,连购买炸药、钢钎等基础物料的钱都捉襟见肘;技术落后,没有现代化施工设备,全靠一锤一钎、一双手;环境恶劣,太行山千峰壁立、地势险峻,施工难度极大。可这些困难并未阻挡住林县人民的脚步,他们秉持着“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信念,风餐露宿、日夜奋战。一分钱掰成几瓣花,没钱就想办法自筹,超过百分之85的总投资来自地方和群众;工具简陋,就用汗水和智慧弥补,靠着肩挑背扛,硬是在悬崖峭壁间开辟出一条生命通道。 整整十年,他们削平1250座山头、凿通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建成长达1500多公里的红旗渠,引漳河水入林县。这期间,无数感人故事在山间传颂,300多名青年组成突击队,在“青年洞”这一咽喉工程中,历经17个月艰苦卓绝的奋战,克服重重困难,打通616米的隧洞;81位英雄儿女为修渠献出宝贵生命,他们中年龄最大的60岁,最小的仅17岁,他们用热血和生命诠释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为人民谋幸福的担当 。 红旗渠建成后,彻底改变了林县的面貌。清澈的渠水滋润着干涸的土地,54万亩农田得到有效灌溉,粮食产量大幅提升,解决了67万人民的基本用水问题,结束了林县人民祖祖辈辈缺水的历史,“十年九旱”的贫瘠之地变为丰饶沃土,成为当地人民的“生命渠”“幸福渠”。更重要的是,在修渠过程中孕育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融入林县人民的血脉,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奋勇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 60年来,红旗渠精神引领林县人民不断创造新的辉煌。从战太行解决温饱,到出太行外出闯荡创业,再到富太行发展工业、商业,实现经济腾飞,直至美太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林州市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2024年全市生产总值首次突破700亿元,工业投资同比增长百分之57.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55亿元、同比增长百分之10,总量升至河南省第4位 。 红旗渠畔,从农村铁匠铺起家的凤宝特钢,在行业下行压力下,凭借红旗渠精神中“不认命、不服输”的劲头,上马新机组,填补小口径热连轧无缝钢管生产世界空白,入围2024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榜单;光远新材自主研发5G用低介电玻璃纤维生产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填补国内空白 。这些企业的崛起,正是红旗渠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实践。 在红旗渠精神激励下,林州市文旅产业蓬勃发展。红旗渠成为热门旅游景点与红色教育基地,吸引大量游客与学员前来参观学习。当地围绕红旗渠、太行大峡谷等特色资源,设计精品旅游路线,开发研学游、红色游等产品,打造“红旗渠人家”民宿品牌,2024年接待游客1965.23万人次,综合收入117.5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百分之10.06和百分之12.94 。同时,红旗渠数字孪生平台上线,为古老的红旗渠装上“智慧大脑”,从凿山引水迈向智慧护水;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让红旗渠生态底色更加鲜明,被评为美丽河湖特别案例 。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红旗渠建渠60周年是回顾过往成就的节点,更是展望未来的新起点。红旗渠的故事,是人民创造历史的生动例证,它让我们坚信,只要紧紧依靠人民,发扬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精神,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实现不了的梦想。在新时代,我们要传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将其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让这股精神力量在新征程上继续绽放光芒,激励我们不断开拓进取、勇往直前,书写属于当代人的辉煌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