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太行壁立千仞,三千里渠水奔流不息。晋冀豫交界处,红旗渠如一条墨绿绸带,在巍巍太行间蜿蜒流淌。
2025年4月5日,红旗渠总干渠迎来通水60周年纪念日。
上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今林州市)为解决用水难题,在党和政府支持下,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建成了人工天河的红旗渠,被称之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培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1978年9月,红旗渠工程荣获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都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指出“要让广大党员、干部在接受红色教育中守初心、担使命,把革命先烈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的伟大事业奋力推向前进”。
2022年10月28日,党的二十大刚刚结束,习近平总书记就来到河南安阳考察红旗渠旁,总书记指出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
一、31集电视剧红旗渠,让观剧者找到了“人工天河”为何被誉为“新中国建设史上的奇迹”的答案
河南省林县位于太行山东麓,历史上属于严重干旱地区。
2021年31集电视剧红旗渠热播,或许观剧的人们亲眼目睹河南省林县人民在太行山腰上显现热火朝天、劈山成渠的英姿干劲,身临其境感受到几十万林县人民是如何用一双双粗糙的手和非常简陋的工具建造这一“人工天河”艰难历程。
电视剧红旗渠第1集:那一段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的激情燃烧岁月,从1959年夏末秋初讲起。一场天灾大旱席卷了本就常年缺水的中国河南省林县,当时位于岩上岩下的上下两个相邻的疙瘩村子,都极其缺水,依靠一处断崖缝隙下流出的一滴一滴水度日。有一天,两村因为接水时间和方式发生口角,吵得不可开交、眼看就要打起来之际,林县县委书记林捷及时赶到化解。他妥善处理、解决矛盾后,就立刻召集县委班子成员开会,提出了三年前已经提过的一个引水方案。县委书记林捷说的是建一条水渠,将林县外的淅河、淇河、浊漳河的水引进林县。这条渠必须是条大渠,能够解决目前以及未来百年的林县百姓子孙的缺水问题。
面对天灾,苦熬还是苦干?经过反复调研,林县县委1959年夏天提出从浊漳河修渠引水,当时被称为“引漳入林”工程(后更名为红旗渠工程)。这个工程计划得到了河南省委和山西省委的支持。由于工程巨大,施工环境恶劣,全县储备金微不足道,又缺少水利技术人员。怎么办?“自力更生是法宝,众人拾柴火焰高,建渠不能靠国家,全靠双手来创造。”林县县委决定不等不靠,举全县之力迎难而上,发出让建设者睡在山崖下、石板上、石缝中,吃杂粮、挖野菜、捞水草,党员干部和团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绝壁穿石、创造奇迹的号召,营造林县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浓厚氛围。
1960年2月,红旗渠修建正式开工。电视剧红旗渠第11集:两万多人去渠线头动工,民众自发成立了一个青年突击队,妇女这边也成立了一个铁姑娘队。看到铁姑娘队做了个旗子,青年突击队也说要做个旗子。正月十四日那天晚上,老百姓们听到明日开工修渠广播声时,每个人都热血沸腾,高兴得睡不着,拿着火炬聚在一起庆祝开工。第二天一早,施工队、青年突击队和铁姑娘队组成一条长长的队伍,沿着弯曲的山路,一步一个脚印赶去浊漳河开工。
红旗渠从1960年2月动工到1969年7月建成,再到1974年8月全部竣工,历时10年。红旗渠是林县人民用勤劳的双手一锤一钎凿出来的,是他们身上的一滴一滴汗水淌出来的。电视剧红旗渠第31集:10万英雄儿女在党的领导下,领导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走在前、干在前,分工时领导干部先试验再给群众定指标,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逢山凿洞、遇沟架桥,顶酷暑、战严寒,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削平1250个山头,凿通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挖土石方1818万立方米,在万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被誉为“新中国建设史上的奇迹”。
1964年4月18日,《河南日报》刊发有关红旗渠通水消息,并发表《贺红旗渠通水》社论。7月21日,中共林县第三届代表大会确定每年4月5日为红旗渠通水纪念日。10月初,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到北京农展馆观看了《林县人民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展览,给予很高评价,指示说:“林县要有模型,要加强宣传。”
二、红旗渠为什么能够成功建成?党的领导无所不在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也是国民经济恢复的基础。
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修建红旗渠唯一目的是解决林县人民最直接最突出最迫切的吃水和灌溉问题,这正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生动体现。红旗渠的修建过程就是践行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的过程,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光辉典范,是领导人民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有力见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林县的缺水问题,作出兴修水利和加快山区建设的重要指示,为林县人民治山治水指明了奋进方向、提供基本遵循,从战争中走来的林县县委班子则起到了定盘心、主心骨的作用。
林县县委认真学习贯彻党中央指示,成立了红旗渠党委会和总指挥部,不等不靠不要,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自力更生、勤俭建渠,集中力量兴修水利、治理水土流失。总指挥部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按红旗渠受益面积合理确定各公社大队的工程任务,并制定了海量的各类纪律和制度文件。各公社大队自行统筹安排劳力和工具,将施工任务层层向下分解到劳力组和个人,多劳多得工分,多劳多补粮食。党组织成功地将全县的人力、物力、财力有效集中起来,像吸铁石一样牢牢地凝聚着整个修渠大军的意志力和战斗力,党员干部走在了队伍的最前头,群众们紧随其后汇聚成了顽强拼搏的钢铁洪流,激发了人心齐泰山移的磅礴力量。
1964年12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党的领导无所不在—记河南林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斗争》文章,并配发了社论。这年,林县被党中央、国务院列入全国大寨式先进县。
1966年1月15日,《河南日报》发表《县委革命化的根本途径》的社论,称中共林县县委是“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领导核心”“林县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山区的一面红旗”。2月,在中央抗旱工作会议上,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指示,要很好总结林县红旗渠建设经验。
红旗渠的成功建成,离不开全县“一盘棋”的组织协调,离不开渠上渠下各部门各单位之间的团结协作、相互支援,离不开各公社大队干部群众的互帮互助、无私奉献,离不开所有工程技术人员的聪明智慧和默默付出,离不开河南省委等各级党委政府的指导支持。正是在党的领导下,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汇集起了上上下下、四面八方的资源力量,团结成了改造山河的“一块坚硬的钢铁”,合力创造出一个人间奇迹,最后让籍籍无名的林县人民完成了“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的壮举。
1972年11月4日,经毛泽东主席批示“同意”的中共中央(1972)42号文件,肯定了林县人民战天斗地的辉煌成就,批评了一些人大砍林县、兰考两面红旗的错误。这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红旗渠畔展新图》纪录片,充分反映了红旗渠的巨大效益。
红旗渠的成功建成,形成了引、蓄、灌、提相结合的水利网,结束了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从根本上改变了林县人民生产生活条件,创造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至今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被称为“生命渠”“幸福渠”。
三、红旗渠精神为何永远不会过时?唯有奋进者胜
20世纪70年代,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向外国友人介绍,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的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的红旗渠。
红旗渠是彪炳史册的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民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
红旗渠是那个时代的人民用苦累锻造出来的一颗世界明珠,是新中国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一个缩影,是“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生动而具体的诠释,是一面闪耀着民族精神、革命精神光芒的旗帜。
红旗渠不仅仅是一条物理意义上的石砌水渠,更是一条承载着价值追求、凝结着勇气智慧、蕴含着创新创造、流淌着奋进气质的精神之渠,让磨砺千年的民族精神化为有形的“人工天河”,奔流至今,开启“人定胜天”的先河。
在党的领导下,林县人民以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气魄重新安排林县山河,用不屈和坚忍树起一座历史丰碑,创造出太行山上的人间奇迹,孕育出来的红旗渠精神,流芳百世。
红旗渠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生动体现,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进姿态,咬定青山不放松,敢闯敢干加实干,共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壮美华章。正如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期间,习近平在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
1990年4月5日,纪念红旗渠通水25周年大会在分水岭隆重举行,并为红旗渠纪念碑揭碑剪彩。1991年2月5日,《河南日报》发表题为《历史的丰碑,不朽的精神》的长篇通讯,追记林县人民建设红旗渠的光辉业绩。
半个多世纪以来,太行山崖壁历经风雨巍然挺立,红旗渠精神代代相传,激励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进、砥砺前行。
2019年,红旗渠精神展区亮相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2019年9月25日,“最美奋斗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红旗渠建设者等22个集体被授予“最美奋斗者”。2020年新华社长篇通讯《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红旗渠精神当代传奇》发表后,红旗渠精神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激荡人们的心胸。文章对当代红旗渠精神的概括、提炼和阐释,在中原大地引发了广泛共鸣和回响。
如今,红旗渠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每年迎来超过20万人开展红色教育,其中不少是来自国外机构的人士,他们来此探寻“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秘诀,在红旗渠多个景点都能聆听到纪录片《红旗渠》的主题歌《定叫山河换新装》:“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自力更生创奇迹,高举红旗永向前,高举红旗永向前”。
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考察时强调,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没有老一辈人拼命地干,没有他们付出的鲜血乃至生命,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永远铭记他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