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乐市伏羲台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百王之先一伏羲氏族生息繁衍发展重要之地,它对应于新石器时期的八千年到六千年之间。史记载“王出九门为野台,以望齐中山之境”;伏羲台古碑刻记载:“而新何以有台,概帝喾巡游此土,见羲皇之胜迹。集四方之民筑土以祀之”。后汉书、魏书、旧唐书、括地志辑校、读史方与纪要、寰宇记、畿辅通志、新乐县志之中,均有新乐伏羲台的记载。
据以上历史资料证实:伏羲台是我们中华民族第一位皇帝(伏羲三皇之首)人文始祖生息繁衍发展之地;新乐建庙,祭祀伏羲氏是从帝喾帝(帝喾五帝第三位)开始的。
中华民族自古是礼仪之邦,凡事讲求礼法,建筑也不例外。古代设计师在设计建筑时,常结合“天人合一”的思想来布局,将建筑美学演绎到极致。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类和自然是一个整体,只有在天地自然规律与人类活动相协调的情况下,才能创造出具有超凡意义的建筑作品。《易经•系辞传下》曰“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字以待风雨盖取诸于大壮。”意为:起初的“宫室”,只是能风挡雨的茅草屋,后人营建宫室,大概受到了“大壮卦”的启示。易经八卦也成为建筑学中的重要元素,用来解决建筑中的各种问题,比如门窗的位置、房间的布局、屋顶的形状、台阶的数量等。
古建筑中台阶设计,不仅有讲究,而且被赋予了许多内涵,每个建筑台阶的不同数量代表着不同意义,如皇宫正殿的台阶一般为九级,象征着皇权至高无上,而一般百姓家中的台阶则不会使用九级。
台阶,古曰“泰阶”。《汉书·东方朔传》:“愿陈《泰阶六符》以观天变。” 颜师古注:“孟康曰:‘泰阶,三台也。每台二星,凡六星。符六星之符验也。’《晋书·天文志上》:“三台六星,两两而居,起文昌,列抵太微……一曰泰阶。”泰阶最初的含义指天上的一个叫三台星的星座,由六颗星组成,两两相对形成三个阶梯。由于三台星座的形状像是一座阶梯,因此古人把建筑物中的阶梯也称之为泰阶。随着时间推移,泰阶逐渐演化为台阶。
台阶由“台”和“阶”组成,指供人们上下行走的建筑物,因是一阶一阶,故称为台阶。《园治》中:“园林之台,或掇石而高上平者;或木架高而版平无屋者;或楼阁前出一步而敞者,俱为台。”可见“台”是指高而平的建筑物,一般筑成方形,上面可以有建筑,也可以没有建筑,具有高出附近邻域或接近于平的属性,在古代有防水患、登高瞭望、祭祀礼拜、观测星象等用途。而“阶”是指分层的阶梯,具有划分地形高差和引导人流的作用。
一 龙师殿
伏羲王天下,以龙纪官,自称龙师,龙师殿是其执政的地方。殿前台阶18级。
台阶的数量,在易经当中有阳卦奇,阴卦偶的规定,也就是说奇数为阳,偶数为阴,而我们平常居住的家宅一般都是阳宅,古代台阶的数量多为单数,单数为阳数,包括1、3、5、7、9,数字越大,等级越高。两个9之和为18,另,1加8为9。人们对“九”及“九的倍数”是极其青睐和崇拜的,这个数字不仅象征着九五至尊的帝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而且又与“久”音谐,自古至今被人们赋予了它更多的意义。伏羲为人文始祖,开天辟地第一人,不同于一般的王者,因此后人用两个暗藏的9,建成18级台阶,以示对人祖之王者的敬意。

18由1和8组成,《说文解字》:“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古人认为,“一”不仅是数的开始,是万物之始,而且是生成万物的元素,是世界的本源。《周易61系辞上》中“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旨在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而8代表伏羲创造的八卦图。另外,18也是也是八卦中第一卦和第八卦卦象的组合。《周易》六十四卦的首卦为乾卦,乾者象征天,因此也就成了代表帝王的卦象。乾卦由六条阳爻组成,是极阳、极盛之相。第8卦为水地比(比卦),此卦为异卦(下坤上坎)相叠,坤为地;坎为水。水附大地,地纳河海,相互依赖,亲密无间。
更有趣的是,民间传说人“十四登”(实际死了,谐音十四)后,由小鬼牵拉亡人魂魄,带到十王殿,分别执行下油锅,上锯解……在十殿阎审理后,将魂魄带到上一级进行处置,即十八级台阶(又称十八层地狱或上天梯),魂魄被带到到十八台阶之门,若在阳世间为非作歹的、犯下大错的魂魄要被被打入十八层地狱,若再阳世间行好行善的,则顺利走完十八级台阶,登上天梯,来到人祖爷庙(伏羲庙)由人祖爷(伏羲)进行荣光的分配。所以,民间传说人祖爷伏羲氏“管天管地,管万物精灵,管活人和死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十八层地狱的传说也是一种民间教育手段,维持着最基本的道德约束。这些传说充分证明,伏羲台在历史上是帮助政界施政,劝导人们行好行善,安定一代超纲的教育基地。
二 六佐殿
伏羲台六佐殿(原名十王殿)始建于哪朝哪代,无可考证。在六佐殿前檐西石柱有瓦工刘三随意攒杵上去“元大德五年三月 瓦 刘 三 字样”分析,是在元大德五年曾进行大规模维修时留下的印记。殿前台阶14级,之考是伏羲“立九部,设六佐,以龙纪官”,他采取了“分部治理”方法,设九个区域,任六位贤能之人管理事务,“六佐”“九部”合称“九部六主”,用易理治理社会,体现出了伏羲统治时期,已经形成了较为科学和严格的社会分工管理,也是一种管理制度的雏形。而原名“十王殿”,可能和民间认为阴曹地府是由十殿阎王所掌控有关。阎王爷虽是凶神恶煞形象,但民间一向以为阎罗王一职由刚正不阿之士担任。自隋唐至明清,相传就有多人担任这个职务。《隋书·韩擒虎传》记载:河南东垣人韩擒虎任凉州总管,因为人正直,作战勇猛,死后被冥府迎为阎罗王,韩叹道:“生为上柱国,死作阎罗王,斯亦足矣。”另外,寇准、范仲淹、包拯、岳飞等人,都担当过阎王爷。不管是六佐殿、还是十王殿,都是民间惩恶扬善的一种寄托。

《绎史》卷三引《论语摘辅象》:“伏羲六佐,金提主化俗,鸟明主建福,视默主灾恶,纪通为中职,仲起为海陆,阳侯为江海,六佐出世。”六位贤能之士,不仅是伏羲社会治理的中流砥柱,更为后人治理国家留下了宝贵经验。社会治理的最高境界是秉持天人合一精神,遵循中庸之道,实现全方位的平衡。而六佐殿14级台阶,既萃取中医的十四经络之智慧,又取自古代天文学星宿的象征意义。
中医十四经络作为中医理论的核心,对古代中国的医学、养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经络通则身健,十四经络对于身体治理,维系机体气血运行、内外平衡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身体治理和国家治理有着相应性和相通性,尤怡《医学读书记》所言:“夫治病犹治国也。治国者,必审往古理乱之事迹,与正治之得失,而后斟之以时,酌之以势,而后从而因革之;治病者,必知前哲察病之机宜与治疗之方法,而后合之气体,辨之方土,而从而损益之。”两者高度的相同性是古人智慧和观念的理论凝练。
14由1和4组成,数字4源于中国古代的星宿信仰,先民在对东南西北的方位识别中,逐步建立起四方、四时的自然观念,并将天上的星座分为二十八宿,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称为“四象”,加以崇拜。
后人借对星宿的膜拜情感和对中医十四经络的认可,表达对六位贤能之士社会治理佐殿14级台阶,也是后人表达对他们辅佐之功及他们治理社会智慧的无上崇敬。
三 华胥殿
华胥殿是为伏羲母亲华胥所建,传说中伏羲氏的母亲,在雷泽履大人迹而孕生伏羲,又传雷公乃伏羲父,当地老百姓称华胥殿为老娘殿,承寝宫西侧原有的三间庙宇是雷公殿。传说雷公殿低于老娘殿三级台阶,应是留级,老娘殿前台阶为九级。
在中国古代认为,“九”是一个吉祥数字,也是一个极限数字,是数字的终结。《黄帝内经・素问》说:“天地之主数始于一,终于九焉。”古时常用“九”和“龙”作为帝王象征,代表权势和地位的崇高和永久。阴阳家将“九”作为最大的阳数,它又和“久”谐音,赋予长久之意。《周易》亦云:“乃阳之极,物之广,数之多也。”“九”有“多、高、深”之意,如“九天”“九州”等。从字形上来看,“九”与龙婉转盘曲的身形类似,而“龙”字,从字形上看只是比甲骨文、金文的“九”字头上多了一物。《广雅·释鱼》: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虯龙,无角曰螭龙。古时,“九”是一种动物,而且如果“九”具有了角,就可以升天成为龙,就有了灵性、神性。

自古以来,人们对龙图腾的崇拜是有目共睹,“龙”与“九”的关系也很密切:为夏禹治水的是条九头龙;《易经》中的《乾卦》以“九”专写龙的各种活动;明李东阳《怀麓堂集》有龙生九子而志趣各异的描述。
华胥氏是伏羲的母亲,上古时期华胥国的杰出女首领,在面临重大危机的时刻承担起了延续氏族生存的重担。她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母,是华夏之根、民族之母,被尊为“天下第一女雌”。中国从母系氏族公社到父系氏族公社的演变过渡时期,前后是一脉相承、源远流长的。后人为表达对华胥作为华夏始祖母的崇敬和礼赞,将华胥殿前台阶按帝王之尊设计为九级。取义永久长久之意,华夏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久久不息,同时代表华胥氏在华夏民族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