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红色教育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资料类>>中华传统>>正文
中红网-李飞跃、隋胜男:寻索中华文化之美(组图)
作者:李飞跃、隋胜男
浏览次数:
2025-03-21 12:01:55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塑造着我们民族和国家的精神世界,也深刻影响着世界文明的演化进程。中华文化美在何处、何以为美,在具体专业领域各有剖析,但鲜见总括、综贯于一编。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精心组织推出的《中国文化之美》一书,从国学、礼仪、音乐、文学、美学、书法、绘画、纹饰、色彩、服饰、戏曲、建筑、器物等十三个方面,展现中华文化春色满园的绚丽景致,基于当代视野和立场,重新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核心美学概念。该书篇统精妙,名家荟萃,各篇不仅琼枝挺秀,而且交相攒映,高度概括且生动诠释出中华文化之美及其根脉所系。

《惠山茶会图》(局部)明·文徵明 图片选自《中国文化之美》

    美在何处

    美伴随着人类发展进程,浸润在国家与民族文化机体之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华文化美在何处,言人人殊,然举其大端,不外有三:

    一曰美在品格。中国美学讲究尽善尽美,注重人的精神境界。国学、礼仪、音乐、文学、美学等,皆着眼于塑造、彰显和提升人的境界与品格。书中特别刻画了一系列先贤的超越性人格,如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的坚贞高洁,陶渊明“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的安贫乐道,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笃定自信,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苏轼“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安时处顺。他们拔俗干流,以人弘道,故成人格典范。

    二曰美在艺境。书法、绘画、纹饰等艺术创造和品鉴,无不焕发着中华文化的意象之美。譬如中国绘画经常表现荒寒之境与茫远之境。在荒寒之境中,“荒”即荒率萧疏,“寒”即雪景与寒林。天寒地冻、积雪满山、秋风萧索、冬日枯木等幽幽寒意,无不令人身临其境。唐代王维的《雪溪图》,便给人“雪意茫茫寒欲逼”之感。而茫远之境指的是一种观者身处近处,视线由近及远,以至无限的平远视角。宋代郭熙的《窠石平远图》,近处几块巨石,远处一抹山峦,通往无限与自由。这些由经典意象营造的深邃意境,诉说着中华文化的永恒之美。

    三曰美在生活。服饰、戏曲、建筑、器物等具有烟火气的日常,皆包含着中华文化的审美情趣。唐代女性着装,喜欢在肩背上再搭一条轻薄且印着美丽图文的“披帛”,飘飘若仙,尽显唐装的旖旎多姿。宋代的陶瓷,釉色平淡清雅:定窑乳白、汝窑葱绿、官窑淡青、耀州窑青中微黄、钧窑蓝白,凸显了简约宋风,似不经意而又令人回味无穷。明代的家具用材极为讲究,多选用黄花梨、紫檀等名贵木材,它们材质坚硬、色泽鲜明、纹理自然,与古琴、香炉等文房雅玩一起形成了特定的物质文化,定义了古典、高雅的审美标准。

三彩菱花式三足盘 唐代 图片选自《中国文化之美》

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庙底沟彩陶花叶纹曲腹钵。图片选自《中国文化之美》

    何以为美

    中国美学独具特色,“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物质、制度和生活在中华文化框架中之所以熠熠生辉、精彩不断,主要得益于自然、气韵、中和三方面特征。

    中华文化尊重自然之美,以无斧凿痕为高,以返璞归真为旨。老子以素朴自然为美,庄子以逍遥游追求个体自由,孔子亦赞叹曾晳“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自然生活情趣。中国园林中讲究“巧于因借”,其中“因”指的便是尊重和顺应园址的天然基础,“借”指的是将园外景观引入园内,以至内外和谐。拙政园、颐和园因地借景,皆得自然之妙。中国的礼乐文明亦参照自然节律,效法天地四时,譬如《周礼》之六官、隋唐之六部,便分别对应天、地、春、夏、秋、冬的天地乾坤之美。

    南齐谢赫提出的“气韵生动”是中国艺术的精髓,意味着要表现活泼的精神和有节奏的韵律。中国书法中,点画的提顿转折,线条的浓淡刚柔,字形的大小偃仰,字与字、行与行以及布局上的顾盼有情,皆表现出一种节奏感与动态美。中国山水画不滞于写真着相,而以笔墨线条之浓淡虚实,表现活泼的生命,是故深山飞瀑、苍松古木等,皆具生气。又如泉州南音既有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长撩曲,又有一唱三叹的叠拍声,起伏有致,婀娜婉转。李清照的《声声慢》以7对叠字,以及41个齿头音、16个舌头音两种音调互相交错,基调幽咽,与内心的情绪相衬相应。再如中国建筑的外檐斗拱,挑出向远处延伸,如飞鸟展翅,有着轻盈灵动之美。

    “中”是中国之美的核心,而“和”构成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体现在文化中的各个方面。天象中北辰为天上之中,引导日月星的运行,一同构成周天之美。在色彩中,敦煌石窟中的佛教壁画以蓝色、绿色、土红色为主,虽深浅、亮度不一,却互相关联协调,呈现出和谐之美。在审美思维上,中国美学注重整体之间的关联。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体现出的便是梅花与水、月关联在一起的意境之美。

《中国文化之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编 中信出版社

    超越之美

    中国美学根植于中国文化观念,又因其天人同构,超越物我,而具有普遍性的价值。

    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中国宇宙观,浸润在中华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思维方法与审美方式。中华文化多取法天地自然,以物观我,物吾胞与,追求实现自我超越。中国传统色彩石青、石绿、赭色等,多取之于自然之色;中国古代的纹饰,亦皆采取“观物取象”的方式。中华文化还尊重、顺应、吸纳自然,如欧洲建筑以砖、石为主要材料,而中国建筑却以土、木这两种天然的柔性材料为主,便是尊重万物生命之源,强调人与自然相生相成。又如中国的窗,连接了人与窗外的风景,使人与自然相融,因此苏轼有“卧看千帆落浅溪”“挂起西窗浪接天”之闲情逸致,曾公亮有“开窗放入大江来”的廓然大公。

    古人认为宇宙的根本是气,由气而化万物,并贯注在万物之中,这是万物之美的本原。因此,文“以气为主”,画以“气韵生动”为最,书法要“常有生气”。气分阴阳,而阴阳的合抱与消长,亦是宇宙的象征。中国建筑中的梁柱以榫卯接合,凹凸相契,层叠错落,蕴含阴阳合抱的思想智慧。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亦蕴藏此消彼长的阴阳之道。以“圆”为核心的太极图,也处处体现着中华文化之美。中国书法欲右先左、欲下先上的运笔,时间上一日、一季与一年的循环,体现着精妙的辩证思想。戏曲上下场“团团转”的分幕形式,于动与静中,彰显阴阳的循环往复。“跑圆场”的步法所遵循的路线,或为“O”型、或为“S”型,皆来源于太极曲线。

    《国语·周语》云:“奕世载德,不忝前人。”不同时代有对文化之美的不同体认,《中国文化之美》在对传统文化的标识性概念重新把握的基础上,与当代价值与实践重新对齐,书写了中华文化的当代风格和古今之美。该书文笔奕奕清畅,深入浅出,不以雕缛成文、润色取美,而以提要之笔达珠玉之辞,令人沉浸其中,余韵无穷。文字之外,配图、版式、装帧等细节,皆给人赏心悦目之感。近200幅书画、乐器、壁画、服饰、建筑、器物等艺术图片,琳琅灿然,与文并茂。书页可一百八十度平摊,令人玩绎其中,如行山阴道中,风光物采,来映照人,顾接不暇。

    《庄子·知北游》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中华文化的厚重积累需要不断言说,以花繁枝茂不断见其繁荣绵延之实。通过不同时代的概括与阐释来呈现这种“大美”,赋予中华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彰显出中华文化的独特性与普遍性。鸿风远蹈,始足于此,相信“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必当泽被遐迩,不断为人类文明新形态输入美之原力。

    李飞跃(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隋胜男(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助理研究员)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曹演庄第40届传统文化节盛大举行,传承文化共谱新篇(组图)
·下一篇:无
·为何中华文明能够再度复兴
·中红网-朱会文:大力弘扬孝道教育,夯实培根铸魂基础
·特稿:革命文化是奋力实现民族复兴的持久动力
·特稿:探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源头 从中华始祖汇聚谈蚩尤与黄帝炎帝的关系
·特稿:廓清蚩尤黄帝炎帝的关系浅析中华民族的文明源头
·特稿:惊蛰
·我会于立志、陈鲁民同志合著的新书《从历史深处汲取智慧》郑重推出(图)
·中红网-笑颜、春龙:“全球龙的传人拜祖大典”活动及“龙文化论坛”在中华炎黄坛
·美国专家发问用什么方法击败中国?答案是永远无法击败!
·中红网-白成亮:内圣德道(仟字无重)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中红网-李飞跃、隋胜男:寻索中华文化之美(
金日光教授:【永不忘当年钱老劝导我们“用
孟昱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
孟昱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
特稿: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
中红网-王越:春分街边小坐曲(组图)
中红网-远山:打造罗定市旅游产业的战略思考
朱德和左权的革命情谊(组图)
江西省委金融工委赴上饶辖区农商银行调研党
李希在江西调研时强调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纪委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
中红头条:刘松林(刘思齐)同志遗体告别仪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张洁清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
特稿:首都各界数千人送别万里同志(组图)
特稿:张震将军送别会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