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973年12月,湖南长沙马王堆爆出一个震惊学界的考古发现,在3号墓室里,出土了28种计12万余字的帛书文献,其中有比较完整的《易经》,有《系辞传》《要》《易之义》《二三子问》《缪和》《昭力》等6篇文字有不同程度缺损的周易文献。这些文献,记载了大量两千多年来始终未见经传典籍的孔子关于《易经》的认识、评价和对具体卦辞的解释。这一年,距离孔子辞世2452年。也就是说,孔子关于《易经》的大量思想认识成果,在埋没、失传2452年之后,又不可磨灭地重见天日,再现人间。
经史学界公认,孔子为《易经》传承发展做出了历史性巨大贡献,也因此被誉为《易经》创立发展传承的“三圣”或“四圣”之一。他“晚而喜《易》”,边学习研究,边整理编辑,边评述阐发,还收徒传《易》,打卦占筮。这些活动或其成果,都被其身后至《史记》之前的史籍所记载,为后世正确认识理解《易经》,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方向指引和弥足珍贵的参考指南。兹综述如下:
1、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2、评赞《易经》,解读《易经》各卦 3、发展“龙论”,提出“雌道”,释读各卦彖辞爻辞 4、探究易道,揭示阐明损益之道 5、阐明《易》教得失标志:洁静精微而不贼 6、培养后学传承《易经》 7、对晚学迟悟《易经》表示追悔 8、自筮得《贲卦》,愀然不平
附、孔子心目中的“上卦”——“三陈九德”各卦释义辨析
以上,是典籍当中所记载的孔子关于《易经》的主要言论和行状,其对《易经》传承发展的事迹和贡献。孔子因之而被誉为易学史上“人更三(四)圣”之一圣,被尊为中华文化的“一代师表”,“至圣先师”。
然而,在《易经》的研究探索上,孔子却留下一个未竟的课题,一个未遂的心愿。那就是提炼概括出统揽《易经》六十四卦的“易道”,也就是能够“由一求之”,可以“得一而群毕”的关于《易经》卦象义理的总规律。
而今,值得告慰这位“至圣先师”的是,他所求索、所期待的“得一而群毕”的易道,已经为笔者所发明,并据此制作成《易道本图》(又名“中华文明思想文化基因谱系图”)。其进一步开发而成的文创产品“中华智慧金字塔”,在纪念孔子诞辰2569周年典礼上揭幕献礼。通过《易道本图》来观察,孔子当年所揭示所阐述的损益之道,只是易道之“一斑”,而不是易道的“全豹”。准确而完整的易道,是解否之道、开泰之道,释险之道、明丽之道,君君之道、臣臣之道,是开物成务、崇德广业之道,安上治民、知崇礼卑之道。《易经》,不止于天道地道人道,不止于君道与臣道,还是致得成德之道、成子致圣之道、治国理政之道、王化天下之道。《易经》与孔子一样,难免有其阶级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但仍不失为“大道之源”,依旧是全世界“渴望欣赏的中华本土文化终极风景。”

本文作者张鸣雨创制的《易道本图》

【德】卫礼贤(理查德·威廉): 《易经》——全世界渴望欣赏的中华本土文化终极风景。(笔者译)

周易塔(易经塔)

本文作者张鸣雨的易学观点:《易传》绝非孔子作

本文作者张鸣雨主要易学观点:《易经》不是算卦书

《关于<易经>与<易传>以及<周易>的性质体认判定》版权证书

本文作为内部资料已于2019年出版应用

关于孔子研究探索易道的论述

昔年旧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