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谢兵团强渡黄河使用过的小木船
“我们狂口社区是一个富有革命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方。革命战争时期,社区前身新安县狂口村很早建立了党组织,成立了民兵武装,群众踊跃参军和支前,有力地支援了刘邓大军陈谢兵团强渡黄河挺进豫西战斗;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狂口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为了治好黄河,支持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离开世代生存的家园,整体异地搬迁安置在义马市,开始重建家园,艰苦创业新征程,取得了新成绩,成为新中国移民史上先进单位。为了弘扬红色文化,我们建造了这座刘邓大军陈谢兵团挺进豫西纪念馆,经常教育全村党员和村民不忘历史,不忘初心,听党话,跟党走,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时代,创造新成绩。”10月23日傍晚,河南省义马市泰山路狂口社区党委书记孙彬一边向慕名到来的参观者介绍,一边热情地礼让客人和村民走进社区这个“思根铸魂”高地。
陈赓大将用过的马鞍
走进刘邓大军陈谢兵团挺进豫西纪念馆,迎面是《前言》,介绍纪念馆建设的情况。靠门左侧墙壁上安装着一代伟人邓小平“永远铭记着在过去长期艰难的岁月里,人民英雄们用了自己的鲜血,才换得了今天的胜利。”题词、刘伯承元帅题词、陈赓大将“挺进豫西”手迹和刘华清同志评语。绕过迎宾墙,来到“挺进豫西”主场馆,看着一张张狂口村的老照片,斑驳的渡江物件,精美的宣传版面,仿佛走进了陈谢兵团强渡黄河,艄公稳掌木船,抢占狂口渡口,硝烟弥漫,枪声大作,消灭蒋匪军的激烈战斗中......
据红色讲解员介绍,狂口社区的前身,是洛阳市新安县仓头乡狂口村,位于黄河中游支流畛河汇入黄河处。因该处地势相对平缓,河流平稳,自汉末到明清,狂口渡口一直就是黄河上重要渡口,素有“天下有两口,数罢汉口数狂口”之誉。
根据资料显示,1947年,刘邓大军(晋冀鲁豫野战军)所属陈赓、谢富治兵团,执行中共中央、毛主席“强渡黄河、夺取南征胜利”的伟大战略部署,于8月22日至23日凌晨从狂口渡口强渡黄河天险,在当地党组织和狂口民兵支持下,分别进军豫西新安县城、洛阳城、渑池县、陕州、灵宝等地,揭开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豫西的序幕,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陈谢兵团泅渡使用的葫芦
“每支大船上大约坐60多人,有30多支船,来回渡河一趟需要半个多小时,还有小木船,水性好的用葫芦泅渡,白天渡河、晚上不渡河......”“当时发生了激战,有人员伤亡,场面惨烈。”讲解员动情的声音,让参观者进行着信仰的思想洗礼,设身处地感受着新中国建立的不易,由衷地向人民英雄们致敬!
纪念馆内摆放着运送陈谢兵团强渡黄河时用过的小木船、泅渡的葫芦,陈赓大将曾骑过的马鞍、办公用的马灯.....诉说着黄河飞渡的艰险;锈迹斑斑的铡刀、破旧的马鞭,控诉着反动派镇压人民的凶残和狠毒;简陋的长矛、大刀、猎枪等武器,见证了狂口村民兵的不畏强敌、英勇善战的精神。
狂口社区党委书记孙彬(右一)和红色讲解员在纪念馆现场
1997年,为了支援国家重点水利工程小浪底建设,狂口村需整村搬迁。狂口人响应国家号召,发扬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和牺牲精神,从6月20日开始,短短10天,就完成了全部搬迁准备。6月底,150辆卡车,载着全村老少和全部家当,驶到了百里外的义马市安置地。
如今,昔日的狂口村,早已淹没在黄河小浪底库区中,新的狂口新村,已在义马市拔地而起。在党的领导下,狂口人告别了古老的农村,离开了生息的土地,异地安置在城市社区,通过艰苦创业,打造出了令人羡慕的安居乐业新生活。
为让红色历史代代相传,义马市泰山路街道狂口社区于2017年4月自费开工建设刘邓大军陈谢兵团挺进豫西纪念馆。2018年6月基本完工。随后,又进行了装修、设计,收集有关历史资料及遗留物件,搜集名人家风家训、新时代社区建设资料,共制作版面200余块,收藏老物件500余件。
狂口社区居民带孩子到纪念馆参观学习
多年来,这个红色纪念馆,向狂口人和当地党员干部群众述说着77年前那个惊心动魄的战斗历史,以及父辈们勤劳创业的激情故事。目前,在几代人的口口相传中,无论是从狂口村搬迁而来的原移民,还是出生在义马市、从未见过故土的狂口年轻人,都对老家故乡的历史耳熟能详、津津乐道。
“在战争年代,狂口村先后有100多位优秀儿女投身革命,9人为国捐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吃水不忘挖井人。社区党委建起这个纪念馆,做得好!时常教育后人,世世代代不忘革命先烈,在新时代,扑下身子、撸起袖子加油干。”
“通过参观学习,让我增进了对家乡历史的了解,感到今天的好生活来之不易。我会教育自己的孩子,爱党爱国爱家乡,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一位带着两个孩子来参观的狂口社区年轻女居民真诚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