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遵义会议的前奏---黎平会议、猴场会议
黎平会议纪念馆
黎平会议旧址(陈云题写)
引子:遵义会议的前奏---黎平会议、猴场会议
2024年10月22日中国长征·汽车拉力赛团队来到黎平会议、猴场会议纪念馆及会议旧址。天降霏霏细雨,站在雨中深思,这像极了90年前党内斗争的激烈,黎明前的乌云中透出一线曙光.......
黎平会议旧址和黎平会议纪念馆,就坐落在黎平县城中心翘街上。翘街,因街道两头高、中间低,形似翘起的扁担而得名。“一根挑起过红军长征重担的‘翘扁担’,它使红军一进入黎平就看到了黎明。”当地群众这样形象地比喻黎平会议与翘街之间的“长征情”。
今日翘街细雨润如酥,漫步这条百年古街,90年前那个决定党和红军命运的历史时刻在眼前闪现。
翘街
湘江战役后,中央红军由长征开始的8.6余万人锐减至3万多人,党和红军面临向何处去的生死抉择。
通道转兵会议上,党中央采纳了毛泽东建议,决定进军贵州。但此时红军内部对进军路线仍未从根本上统一思想认识,一些人仍然坚持北上、到湘西去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而这一路线很可能使红军陷入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包围。
为了统一全军思想,凝聚军心,在1934年12月18日,中央红军占领黎平3天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县城一个商铺里召开会议,史称“黎平会议”
黎平会议由周恩来主持会议,参加者有博古、朱德、张闻天、毛泽东、王稼祥、陈云、刘少奇等。李德因病没有出席。会议继续讨论红军的战略方针与进军路线问题。博古仍坚持中央红军进入湘西北,同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意见;毛泽东则主张放弃原定计划,改向黔北进军,创建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根据地。
几十年后,曾雍雅将军回忆起这段艰险时刻,在回忆录中写道:“这几天,听说部队进入湖南边境向西挺进。要与湖南西北部队贺龙、肖克的二、六军团会合,后来,又听说要改变计划,向贵州的遵义进发。战士们已经意识到,现在红军行动计划朝令夕改,毫无目的到处乱钻,钻来钻去恐怕又会钻到敌人的口袋里去……”。后来曾雍雅才知道,前进的方向突然改变,是毛泽东的功劳,关于这个重大战略的改变,“那时我们在一军团,虽然是个大机关,但是对中央上层的矛盾斗争还是不知道的,不过,总有个感觉,部队一离开江西,就好像无娘的孩子,到处挨打,到处受欺侮。行动又像无头苍蝇,到处乱闯。后来学习了党史、红军斗争史,才对上了号。我们这些当年的红军战士,完全是为了穷人得解放跟着过来的。”
坚信“跟党走、跟红军走就有希望”就是红军将士的信仰。
会议继续讨论红军的战略方针与进军路线问题。争论十分激烈。最终,与会多数同志接受了毛泽东“向黔西北进军”的正确主张,通过了根据他的发言写成的《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同时,会议还决定在适当的时候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以便审查黎平会议的决定和总结第五次反“围剿”以及长征以来军事指挥上的经验教训,这一决定为后来的遵义会议做了铺垫。黎平会议是通道会议争论的继续,是长征以来具有决定意义战略转变的关键。
作为红军进入贵州的“第一城”,黎平因此又被称为“曙光之城”。
黎平会议是长征伟大转折的序曲,它最重要的成果就是首次调整了长征落脚点,避免了与敌军第五道封锁线相撞,这在关键时刻起了极大作用。
黎平会议通过的长征第一个中央政治局决定(1934年12月18日)
中央政治局决定(1934年12月18日)
中央政治局决定译文: 兹将电告中央政治局本十八日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此决定经你们传达至师及梯队首长为止。在部队中关于决定之解释,总政治部另有训令。 中央书记处
中央政治局决定
一、鉴于目前所形成之情况,政治局认为过去在湘西创立新的苏维埃根据地的决定在目前已经是 不可能的,并且是不适宜的。
二、根据于:甲、使我野战军于今后能取得与四方面军及二、六军团之密切的协同动作。乙、在 政治的经济的及居民群众的各种条件上,求得有顺利的环境,便利于彻底的粉碎五次"围剿"及今后 苏维埃运动及红军之发展。政治局认为新的根据地区应该是川黔边区地区,在最初应以遵义为中心之地区,在不利的条件下 应该转移至遵义西北地区,但政治局认为深入黔西、黔西南及云南地区对我们是不利的。我们必须用 全力争取实现自己的战略决定,阻止敌驱迫我至前述地区之西南或更西。
三、在向遵义方向前进时,野战军之动作应坚决消灭阻拦我之黔敌部队。对蒋、湘、桂诸敌应力 争避免大的战斗,但在前进路线上与上述诸敌部队遭遇时则应打击之,以保证我向指定地区前进。
四、政治局认为,为着保证这个战略决定之执行,坚决反对对于自己力量估计不足之悲观失望的 失败情绪及增长着的游击主义的危险,这在目前成为主要危险倾向。
五、责成军委依据本决定按各阶段制定军事行动计划,而书记处应会同总政治部进行加强的政治 工作,以保证本决定及军事作战部署之实现。
一九三四、十二、十八
但是,黎平会议后思想仍未统一,虽然黎平会议确定了中央红军向黔北进军的正确战略方针,毛泽东主席开始参与最高领导层工作,并且红军在周恩来、朱德的直接领导下,按毛泽东主席“避实就虚”的正确主张行动,取得了一些胜利。然而,掌握红军领导权和指挥权的李德、博古置黎平会议决议不顾,仍顽固地坚持北上黔东、再入湘西的计划,引起了部队思想混乱。与此同时,蒋介石得知红军向乌江南岸前进,急忙改变兵力部署,派多路军队向红军围追堵截,企图阻止红军“赤化黔北”,红军面临着巨大的军事压力,急需明确下一步的行动方针。
面对严峻的内忧外患,在1934年12月31日下午5时至1935年1月1日凌晨,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省瓮安县猴场镇西的一座四周用青砖砌成桶墙的木结构大四合院召开扩大会议,即猴场会议。
猴场会议纪念馆
会议重申黎平会议关于在川黔边建立新根据地的战略决定,批评了博古、李德同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错误主张,作出了《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重申“建立川黔边区新苏区根据地”的战略任务,并改变了李德取消军委集体领导,压制不同意见,个人包办的状况。猴场会议巩固了黎平会议的成果,实现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变,并且提出了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 猴场会议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在思想上、政治上、军事上作了直接的准备,进一步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创造了条件。周恩来称猴场会议为“伟大转折的前夜”。猴场会议作为我们党历史转折时期的一次重要会议,它所体现出来的自我革命精神,不仅在过去是我们党克服困难、克敌制胜的法宝,现在也仍然是我们党干好各项工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大思想武器。
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和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革命由危转安、由败转胜的重要阶段,它们的顺利召开对中国革命的胜利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我们从中也深深体会到:勇于和善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作为百年大党百炼成钢、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一个根本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