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王开忠作品选与写作谈》(学习出版社2013年版),顿生“其声愈希”之感,心情久久难以平静。在这一切的背后,令人感动的是精神。
不怕吃苦,顽强奋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王开忠同志特别能吃苦、能战斗。他在铁道部机关工作时,经常深入到崇山峻岭的铁路建设工地采访,曾一个星期穿坏一双鞋子,5年中从施工现场采写了300多篇新闻,其中160多篇被中央主要媒体采用;他处处挤时间,坚持每天晚上写两三个小时稿子,双休日、节假日包括新春佳节都是在稿纸旁、电脑旁度过的。有一篇被新华社转发、《人民日报》等10多家报纸采用的新闻,就是他坐了一天一夜车后,带病通宵采写出来的。其实,他的天赋不是很高,开始写稿连续30多篇不被采用,可是他并不气馁,一直坚持下去。自强者胜。经历了挫折和考验,历练了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了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保持了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变挫折为动力,他才写出这样多的、题材又这样广泛的新闻作品。不付出极大的努力、投入大量的劳动是不可能的。 勤奋学习,求知若渴。好学才能上进。王开忠同志住宅不大,但家中有三个书柜却很显眼。他经常说一句话:“笔下一滴墨,胸中百卷书。”他深知,学习是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做到了干中学、学中干,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他刻苦向书本上的知识学习,虚心向有经验的同志学习,有针对性地学习掌握岗位职责所必备的各种知识,使自己真正成为行家里手、内行领导。他长期坚持收集报刊上的好文章,按体裁分门别类地积聚了厚厚的15个剪报本,当铁道兵、铁路职工三年两头搬家,他宁可把家具处理掉,也舍不得把那些发黄、破旧的剪报本扔掉。他真正把学习作为一种爱好、一种生活方式,好学乐学。
永不自满,勇于攀登。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而是把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王开忠同志对自己取得的成绩永不满足,从没有“松口气”“歇一歇”的想法,始终坚持“思想不松、目标不变,标准不降、干劲不减”,做到“喜悦而不自满,高兴而不松劲”,“一切从零开始”。他学会一种体裁的写作,马上又学习另一种体裁的写作,消息写出点样子了,又向通讯、言论进军;文章写成了,还要练就“倚马可待”的本领,直到“十八般武艺”全会,成了各方面的高手。他对稿件的质量更是精益求精,有次为了修改一篇文章标题上的一个字,日思夜想地琢磨了十几天、修改了好多遍,直到满意为止,这个标题受到了中宣部《内部通信》和《新闻阅评》等刊物的好评。正是凭借一往无前的勇气,他在千百个日日夜夜的创新创造中积累了经验,获得了别人不曾获得的财富。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精神可以感动天地,精神可以改变山河。人生在世,都要有点精神。有了精神,才有前进动力,不甘平庸、坚忍不拔、永不懈怠;有了精神,才会有追求,找准人生坐标,从而获得成功。今天,我们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我国发展起来后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认识好、解决好各种问题,就要加强学习,不断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增强解决问题的新本领。“学如弓弩,才如箭镞。”王开忠同志的人生经历,又一次提供了成功者的经验之道。希望有更多的新闻、理论、文化工作者发扬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精神,让勤奋学习成为生命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事业成功的能量,在各自的岗位上把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融入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去。
原载2013年第17期《红旗文稿》,作者为《求是》杂志社副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