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评介
刘汉俊:为爱建言
作者:刘汉俊
浏览次数:
2024-10-28 11:39:35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2016年4月29日,我收到王开忠同志发来的短信,约我为他的新著《建言四十载》写序。开忠同志在短信中说,“您在中央党校学习,深知很忙,不好意思,给您添乱了”。本不敢言序,但他这么一谦虚,我倒不好意思了,赶快回信:“衷心感谢您的信任,一定完成您交付的任务。”当时我确实在中央党校中青一班学习,在延安参加体验式教学和在湖北调研,学习任务很重,但心里一直装着开忠同志这部沉甸甸的作品。五一劳动节期间,我静心阅读这部近20万字的专著,越读越觉其厚重,越读越觉其炽热。

    开忠同志于我,亦友亦师。

    说友,是因为我们是同事。我在中宣部新闻局工作时,他在中宣部宣教局工作,经常有合作,好商好量互相配合,每次都很愉快。我担纲中宣部党建杂志社工作,他退休被聘为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杂志社副总编辑,办公室在楼上楼下,经常有些交流。更重要的是,我俩都喜欢写些文字,每次在报刊上看到对方名字,都会相互关心一下,所以说我们又是文友。

    更确切地说,开忠同志是我的老师。

    认识开忠同志的价值,是在平常相处中。成熟稻穗多低头,开忠同志是一位老实本分、谦虚谨慎、内敛低调、不事张扬的人。参与了那么多重要工作,写了那么多好文章,但他很少当面显摆,甚至我们不知道他干了这么些活儿;他先后30多次立功受奖,可谓共和国的功臣;他官至厅局级,对部下、对年轻人、对同事却很坦诚、恭谦,没有半点虚华、做作和颐指气使;不比不争,从不害人整人,也从不张长李短背后瞎乱议论人。我多次听同事评价说“老王是个好人”,人品做到这个份上,是值得欣慰的。刘云山同志在担任中宣部部长期间,曾批示说“王开忠同志是老黄牛式的干部”,在中宣部机关得到云山同志如此肯定的同志并不多。所以说,他是师长,是我学习的榜样。

    认识开忠同志的价值,当读他的文字。前两年他赐我的10卷本《王开忠作品选与写作谈》、去年送我该套书第11卷本《网评一年间》,一直在我办公室的书柜里,我翻阅了全部作品,还重点研读了其中一些文章。他笔尖下湍湍流淌的人生阅历和对生活的真灼见地,让我受益。第12卷本《建言四十载》,是开忠同志的新著也是旧作、近作,28篇建议书,大到对党内政治生活、国计民生的思考,小到对社会现象、普通人物的关注,字字有价值、篇篇有分量,问题看得准、想得深,调研细致,建议可行,其中不少建言献策得到中央领导同志和有关部门的重视与肯定,推动了实际工作,惠及了百姓。

    捧读开忠同志的作品,我在想,文字工作的价值在哪里?天底下有那么多人,整日价哼哧哼哧地埋头笔耕,有多少能对实际工作有用,对国家、社会、人民有益,对人类文明进步有利?这是文字工作者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只管耕耘、不问收获”不一定对。纵看当今社会,堆文码字者不少,但沙里淘金者不多,许多文字成篇成书后,却很快如烟如云飘散在风中,不着一抹痕迹,有的作品还成了文字垃圾和文化泡沫,这是文字工作者的悲哀。开忠同志的文字却给我们留下历史的痕迹、共和国的足迹、人生的航迹,留下了对现实的关注度、对人生的深度、对人民的温度。开忠同志的许多建议有调查、有情况、有研究、有数据、有对策,本身就是很好的调研报告,而且能解决实际问题。实践效果是衡量文字价值的重要标准,开忠同志的文字经受了检验。

    捧读开忠同志的作品,我在想,人生的成就感在哪里?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无疑是中央机关工作人员的职业精神,那么多高学历、高智力、高水平的人默默无闻地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给了体制、集体,通过履行职责和权力实施完成了个体成绩向整体成就的转变。开忠同志做了大量这方面的工作,调查研究、起草文件、推动落实等,履行了机关工作人员的责任与使命,实现了党员对组织的忠诚、个体价值对整体价值的贡献,这是一种成就感;另一方面,通过职务行为提升自身的价值,以更多的热情,利用业余时间的思考与写作,在奉献的同时造就自己,也是一种成就感。有人说,集体机制容易埋没个体才华,我看这话不一定对。在机关工作,个人的才华不一定都有展示的机会,但个体的价值是不会被埋没的,你的学识、经验、思考、智慧、才干等,一定会体现在工作中,组织的创造力、战斗力正来源于此。如何利用岗位、职务、职责的优势,充实、丰富、提升、完善自己,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却不是每一个人能做到的,所以经常有老同志感叹:“离开了机关大院,感觉自己一钱不值。”虽是自谦,却也透出某些遗憾。可以说,开忠同志没有这种遗憾,他一直是边工作边思考、边实践边总结,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乐于干这些工作,主要是出于一种习惯、一种爱好,也是一种永不停歇的事业追求。”人生的财富来源无非两个,一是创造,开疆扩土;一是积累,像荀子所说的那样,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这两者开忠同志都做到了,工作有成绩,个人有成就,令人敬佩。

    捧读开忠同志的作品,我在想,人的精神从何而来?开忠同志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对祖国有着天然的感情,对群众有着炽热的情怀,对事业有着执著的追求。他保持对党组织和各级部门提建议的习惯,40年不改初衷,这是许多人做不到的。当铁道兵时吃过很多苦,在机关工作受过很多累,但开忠同志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饱满的激情,总在兴致勃勃地工作、精益求精地笔耕;他经常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把所见所闻变成所思所想,把感同身受变成建言献策,这一过程少不了对社会的关注、对生活的体察、对群众的关切、对现实的思考。没有滚烫的文字成不了有温度的建议,没有深刻的思考不会有有价值的计策,感性与理性、实践与思考,支撑了开忠同志的精神价值。从他的这些建议报告中还能发现,开忠同志有着一种求实、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情况调研、对策建议、资料收集、效果反馈都很丰富,让你能感受到中宣部“严、细、深、实”的工作作风。所以说,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社会和现实的关注,对事业锲而不舍的追求、对工作求真务实的态度,构成了开忠同志丰富而有品质的精神世界。

    如果说要提什么建议的话,斗胆地说一句,如果有可能,不妨多写一些精短的言论、随笔,我相信以开忠同志的阅历和笔力,将会开掘一泓源源不断的生活的清泉。我期待着。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姜赟:浮躁年代的一盏青灯
·下一篇:吕虹:在反映时代中追逐梦想——《王开忠作品选与写作谈》简评
·米博华:用力多者功自远
·黄中平:感动的背后是精神
·沈卫星:孜孜不倦的追求攀登
·王若竹:终生学习结硕果
·何东平:开卷有感
·吕虹:在反映时代中追逐梦想——《王开忠作品选与写作谈》简评
·姜赟:浮躁年代的一盏青灯
·王雄:用文字表现真善美的力量
·吕虹:《王开忠作品选与写作谈》特色浅析
·杨雅莲:王开忠:辛勤耕耘 丰硕收获
王开忠作品选与写作谈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王开忠作品选与写作谈”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王开忠作品选与写作谈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王开忠作品选与写作谈”。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