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开忠先后在部队、铁道部、中宣部工作,任处长、副局巡视员、全国红色旅游工作指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指导小组副组长等职务;做好本职工作外,还在全国和省市级媒体发表1400多篇业余作品,其中50多篇、七八种体裁的文章被30多本书籍收录,20多篇(部)获奖;著书15卷(本),主编、与他人合编书籍40多本。
12卷、近280万字的《王开忠作品选与写作谈》由学习出版社出版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10多家中央主要报刊和人民网、新华网等全国几十家网站进行评介和转载;一些省市、网络部门将其中有关卷本作为培训通讯员、网络评论员和工作人员学习材料;一些部委、地方部门将有关卷本作为优秀读物配发到基层书屋;一些高校将该套书作为辅导教材。
在网络阅读非常普及的当今,此书为何引起如此反响、受到广泛欢迎?原因在于——
首创第一套融合体丛书
王开忠1969年入伍后一直坚持业余写稿,1988年结合实践出版了《通讯员之路》一书,里面既有文章又有写作方法、采写体会,没想到此书深受读者喜爱,不少单位举办通讯员培训班将其作为学习材料,多名读者在报刊上发表读后感,有的说“是一口气读完此书的”。意想不到的效果使王开忠产生这样的想法:如果出版文集采用《通讯员之路》的结构形式也一定会受到读者的欢迎。
从2002年开始,经过10多个春夏秋冬的业余写作、数不清不眠之夜的艰苦努力,与众不同的《王开忠作品选与写作谈》各卷于2013—2016年陆续出版。这套融文章和写作方法于一体的文集新颖别致,既有作者的各类代表性作品,又有各种文体的定义、特点、结构与写作要求,还有结合作者实践讲述如何写好这些文体的技巧和体会。一些读者称赞这套丛书“有新意,提高了阅读兴趣”。“既能让人了解文章的思想和内容,还能从‘写作谈’中受到启发。”
撰写第一本网络阅评报告体裁著作
作为网络阅评员,王开忠及时而敏锐地发现网络上的各种信息,写出很多高质量的阅评稿件,为高层领导和有关部门了解网络信息提供了有益参考。王开忠是有心人。他想,随着网络事业的快速发展和网络管理的迫切需要,我国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网络阅评人员,很需要介绍、普及网络阅评方面的知识,自己在这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有责任承担这一任务。于是,他系统论述了网络阅评的地位作用、指导思想及阅评报告的写作要求、注意事项等,并附上近50篇各种类型的代表性作品和采写体会编著成书。在确定该书体裁名称时,他根据阅评稿件表现形式和结构特点,经过多天思考,将其定义为“网络阅评报告”。
网络阅评报告《网评一年间》作为《王开忠作品选与写作谈》第十一卷于2015年出版后,《人民日报》等报刊载文称:“这一体裁名称在出版物上尚属首次出现”,“是我国第一部网络阅评报告体裁专著,具有开创性意义。”
出版第一部建议书体裁专著
王开忠无论在部队当兵,还是在铁道部、中宣部工作,一直坚持向有关方面写建议书,到了2015年,所写建议书已近百篇。他想,写建议书不仅能够帮助党和政府改进工作,还能够帮助有关方面解决群众困难,如果选择自己一些有代表性的建议书,加上一些采写感想、写作方法结集出版,或许能够对他人起到借鉴作用,让更多的人为国为民建言献策。但是,关于建议书这一体裁,过去只是在一些公文写作书籍中有过零碎的介绍,从未见过系统阐述,更没有专门论著。于是,他经过半年时间的探索,既从理论上系统地论述了建议书的定义、种类、特点、作用,以及与相近文体区别等,又结合实践介绍了各类建议书的选题思路、写作技巧和采写体会。
《建言四十载》作为《王开忠作品选与写作谈》第十二卷问世后,有关专家、学者在《光明日报》等报刊上评价说:“这是我国首部建议书体裁专著”,“对广大读者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不要命”地业余写稿并发表1400多篇作品,极少
王开忠当战士时就利用中午和晚上时间以及星期天、节假日进行写稿,以后无论是在连队当排长还是在团、师、铁道兵机关工作,业余写作从未放弃。后来他在铁道部、中宣部从事宣传教育,在做好本职工作之外,一直利用几乎所有业余时间进行写稿。中宣部工作忙,他常常晚上七八点甚至深夜才回家,尽管这样,每天仍不忘写上两三个小时的稿子,时常写到凌晨三四点钟,有人说他写稿“不要命了”。
凭着这种“不要命”精神,王开忠业余写作共在中央和省市级报刊发表1400多篇作品。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何鲁丽评价说,“在这样繁忙的工作中能业余写出这么多作品的人,极其少有。”
业余作者精通“十八般武艺”,极少
为了学习报刊上各种类型的好文章,王开忠坚持几十年剪贴报纸,分门别类地积累了厚厚的15个剪报本。他当铁道兵时常搬家,宁可扔掉箱箱柜柜,几十斤重的剪报本和20多本新闻书籍一直带在身边。凭着这种勤奋好学精神,他逐渐熟悉了“十八般武艺”,采写出大量鲜活的消息、通讯、言论、论文、散文发表在中央主要报刊,仅发表在《人民日报》上各种有分量的作品就有三四十篇,其中刊登在头版2条的《原铁道兵“兵改工”做出贡献》等6篇消息、头版重要位置的《痴心赤胆》等3篇长篇通讯、理论版头条的《大力发扬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等2篇论文,均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介绍;多篇关注民生等言论被《人民论坛》栏目刊用;刊登在4版头条的散文《春风吹暖玉门关》受到中央有关部门好评,认为“是反映农村‘学教’活动的好文章”,刊登在综合版上的散文《心中的旗帜》获得中宣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征文二等奖。此外,20多篇(部)作品获得全国和省市级奖项,50多篇、七八种体裁的文章被30多本书籍收录,反映爱国主义等多篇调查报告被中央主要领导同志批示。
业余作者写出这么多高质量的各类作品可以说是罕见的。正如时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米博华撰文说:“像开忠这样,在领导机关工作却对新闻采编评业务如此娴熟且成绩卓著的,极少。”
众多领导和权威专家对其著作给予高度好评,极少
基于王开忠的作品坚持正面导向、宣传先进思想、弘扬新风正气,领导和权威专家曾分别为其著作写序,在序言中对其作品给予较高评介;《王开忠作品选与写作谈》出版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及《求是》杂志4位副总编辑和中宣部《党建》杂志社社长、《求是》杂志评论部主任以及其他一些记者和专家,分别在《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文章给予高度评价。《求是》杂志副总编辑黄中平撰文说:看了这套书,“顿生‘其声愈希’之感,心情久久难以平静。在这一切的背后,令人感动的是精神。”时任经济日报副总编辑王若竹评论说:“这么多领导和专家自发撰文赞评一位普通作者的著作,极为少见。”
40年锲而不舍写建议且很多被采纳,极少
王开忠40年来不仅时时关注党和国家大事,心有所想即提建议,而且处处关心普通百姓衣食住行,看见群众困难之处,常常及时向上反映,提出解决问题办法,仅选收在书中直接关乎群众利益的建议书就有7篇之多。他所写的建议书,有的被上级机关转发,有的被地方政府采纳,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